世间再无吕碧城:她的才气与胆量惊艳了整个民国
2015-01-27林天宏
林天宏
【适用话题】敢为人先 胆气 才与胆 传奇人生 生命的意义
慈禧剛刚驾崩,有“华北第一报”之称的《大公报》上,就登出了一篇炮轰这位独裁者的奇文,题为《百字令》,作者是《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名为吕碧城。
文章大意为:慈禧在主持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边疆大片领土、国库中大把银钱,全都送给西洋诸国。她到阴曹地府后,哪有脸面去见汉朝的吕后与唐朝的武则天?文边还配有作者手绘慈禧画像,亦是“丑态可掬”。
此时正值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际,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如同滴落油锅中的水,炸起了一片喧嚣。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甚至动了杀心,吕碧城闻讯,不得不离开报馆,前往欧美游历。
《大公报》并未因这个女编辑的离去而失色,但在这家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报馆的历史上,吕碧城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名字。
1904—1908年,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杂文。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人们在纷纷猜测,这个横空出世的女编辑,究竟是何许人?
有人把她和当时名噪一时的“鉴湖女侠”秋瑾画上了等号,因为秋瑾出道初期,也曾使用过“碧城”的笔名。但少有人知的是,当秋瑾看过吕碧城的文章后,击掌叫好,从此再不使用这个名字。
1907年,这两个民国史上的奇女子在天津见面。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同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吕碧城为其撰写首期发刊词。
秋瑾蒙难后,中国报馆“皆失声”,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让整个世界认识了这个中国女革命家。此时,无人敢为秋瑾收尸,吕碧城冒着极大风险安葬了好友。看守的清军得知此人就是誉满华夏的吕碧城,也无可奈何。
出游欧美后,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撰写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数年后,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达七年之久,她的文章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上,字字珠玑,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在报人声誉最为鼎盛时,她应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之邀,入新华门任其机要秘书。但政治并非报人所长,袁世凯及其追随者之所为令吕心灰意懒。辞职后,她携母移居上海,后信佛避世。
中国新闻史上再也见不着这个女报人的名字。她动辄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自号圣因法师。晚年时,她有机会重游北京,在新华门前,有人听到她反复吟诵李清照的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43年,这个终身未婚的民国奇女子,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香港海面。中国第一女报人,便随着滔滔海潮,自此消失无踪。
【素材分析】碧城一词来自《太平御览》:“元始(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碧城”二字扫去了闺阁纤秀之态,掩不住才笔纵横之气,可以说,吕碧城完全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大公报》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她浑身是胆,敢于非难慈禧,游历欧美,带领中国人看世界……这位奇女子的一生值得我们赞叹。
(特约教师 郭建华)
NEW视野
2011年8月25日凌晨,包括央视的战地记者冯韵娴在内的38名外国记者,被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里克索斯酒店,他们竖起席梦思床垫来挡子弹,在酒店,他们已经70多个小时断水、断电、断粮,只要一出门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枪声从的黎波里的各个方向传来。冯韵娴说,她曾经试着和看守酒店的利比亚政府军大兵沟通,想和中国大使馆取得联系,但遭拒绝。5天以后,终于脱险的冯韵娴被送往当地大使馆。冯韵娴作为女性记者,因突发情况和形势需要主动靠前采访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令同行和大众十分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