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腐新闻为何难再轰动?

2015-01-27汤嘉琛

时代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动真格贪腐官场

汤嘉琛

“几乎每周都有贪腐官员落马”,这样的局面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最新加入落马官员名单的,就包括国家信访局副局长许杰、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江苏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蒋国星、东莞市厚街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林伟忠等。这还不包括掌握一定权力的“准官员”,比如正被调查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报道称其受贿金额可能有数亿元。

官场腐败乱象遍布整个行政体系,无疑是让民众诟病最多的社会问题之一。按照常理,每当有贪腐官员落马的新闻曝出,那些痛恨“官场硕鼠”的公众应该拍手称快才是。然而,如今有一种颇为吊诡的舆论格局是,尽管问题官员被调查、被免职、被双规的新闻源源不断,但它们已很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因贪腐而仕途折戟的官员太多,即使再高级别的官员涉案,即使贪渎数额非常巨大,公众也已很难再感“震惊”。可资证明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368人,其中厅局级1029人、省部级以上32人。无需强调的是,应该还有不少问题官员尚未被揪出。

另一方面,在围观多年的反腐新闻之后,公众心里也十分清楚,即使一个贪官倒下去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贪官“前腐后继”。如今的官场腐败早已不再是个案,而是呈现出密集高发态势,国土、交通等部门甚至成了公认的“高危岗位”。最典型的例子是,从1997年的曾锦城到2010年的董永安,河南省13年间已有5任交通厅长先后落马,以至于河南省交通厅在坊间被戏称为“政坛百慕大”。

除此之外,近些年落马官员们的贪腐故事也越来越“俗套”,难以再让公众感到意外。从手段上讲,无非是利用手中的财权、行政审批权、人事任免权等公权力去置换私利;从表现上讲,贪污受贿、包养情妇、提拔亲属等庸俗的“剧情”一再重演;而从贪腐官员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比较类似,无非是“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一个悲惨的晚年”。

反腐新闻之所以难以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并不是反腐制度建设应有的状态。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参与反腐监督的热情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高,他们也不大相信既有的反腐制度会对问题官员“动真格”。由此导致的一种后果是,那些心存贪腐念头的官员可能会对当前的权力监督体制、反腐肃贪制度失去敬畏心。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重拾公众对反腐工作的信心,首要一点是进一步加大铁腕反腐的力度,改变“只打苍蝇不见老虎”的局面。薄熙来事件充分表明,“老虎”级的贪腐官员是真实存在的,民间和媒体上也有不少关于“打虎”的猜想,但在目前被查处的问题官员中,基层小吏是绝对主体,总体层次偏低。可事实上,从反腐成效和制度威慑的角度来说,多打“老虎”才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腐要“动真格”,不能搞“选择性反腐”。所谓“动真格”,就是要在反腐制度建设方面,让民众看到诚意。关于反腐的路径,其他国家已经有不少成功经验,甚至已经形成很多基本共识,中国只要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气即可。比如,许多国家都在以增强官场透明度的方式防范腐败,中国何乐而不为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真格贪腐官场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地炼断臂动真格
“荣誉回收机制”四川动真格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人才政策改革需要动真格了
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动真格促实效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