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高密度下打造怡人空间的策略——以某48班小学方案设计为例

2015-01-27刘倩

福建建筑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用地景观校园

刘倩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小议高密度下打造怡人空间的策略
——以某48班小学方案设计为例

刘倩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本文以某小学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旧城改造中,有限用地条件下,综合考虑基地自然环境、地域文脉、空间氛围,通过采取增加空间流动性、开发地下空间、创造共享空间的策略构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环境。本文期望对类似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同时表达设计人员对“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追求。

高密度;流动空间;地下空间;共享空间

E-mail:1807256923@qq.com

引言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其中,城市中心作为城市功能活动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往往成为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城市中心通常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交通,但也存在建筑密度大、公共空间少、建筑环境差等缺点。旧城改造片区中的中小学改扩建除了上述缺点外,还存在人口与教育资源比例失衡的问题。探讨在符合城市中小学各项规范指标前提下,利用苛刻的设计条件创造怡人空间、激发学生活力、探索新型校园建筑是今后校园建筑发展趋势之一。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旧城片区改造,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分为地块一与地块二(本文仅针对地块二内小学设计进行分析,故下文提及项目用地均指地块二)。地形呈L形,面积约3.85万平方米,现状建筑有住宅、36班小学、电影院。地块东北面是45m宽城市高架路,西北面是24m宽城市商业街,南面是12m宽次要道路,东面是20m宽河滨北路,河滨北路东面是当地景观河流。用地周围均为百米左右的高层住宅(图1)。根据任务书要求,地块现状建筑均可拆除,待建48班小学与待建剧场地上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小学需考虑建设期间正常教学要求,需设200m以上跑道操场。本项目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不做具体约束,由设计单位结合安置需求及经济平衡指标进行合理控制和建议。

图1 现状总平面图

2 小学设计难点分析

由于项目用地紧张、功能复杂、容积率高,在经过多种方案分析比较后,我们确定了如下总平面(图2)。其中,48班小学用地呈L形,两面临街,校园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根据甲方对48班小学的功能要求,学校所需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由于200m跑道在场地朝向、尺寸上限制条件多,位置受限,只能布置在学校用地西侧。考虑到小学校门口人流集散,学校主入口不宜设在城市主干道上,故设在学校用地与北面住宅用地之间的区间道路。

小学建筑单体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在用地东西侧高差3.2m情况下如何合理有效高差,同时协调小学与周围建筑之间关系;(2)在校园用地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如何塑造校园空间以满足当代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方向;(3)在与景观河仅一条路之隔的位置,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营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校园;(4)在区域旧城中心位置如何呼应当地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体现传统的延续。

3 解决策略

针对本案中48班小学的情况,我们经过思考探讨,在多个方案比较后,决定通过以下三个策略解决上述问题。

图2 项目总平面图

图3 小学总平面图

3.1 增强空间流动性

由于跑道田径场位置已经确定,同时受到小学教室宜南北朝向布置的限制,考虑南方气候条件的外廊式教室布局,建筑的布局形态可大致拟定。考虑到学校建筑容量和校园建筑整体性以及日常使用的便利,两排教学楼之间需要布置一定建筑体量连接体。如此一来,校园内的活动场地就形成两端封闭的L形(图4)。空间的结束点分别是田径场西侧的100m高层住宅和用地东侧的24m高度教学楼。整个校园室外活动区形成了被围墙包围的内院空间。四面围合的处理加剧了空间的局促感,使用者感觉更加拥挤[1]。为了能减轻这种拥挤感,我们尝试将东面建筑底层架空,以此打开一条从田径场——内院——景观河的视线通道(图5)。通过临水一侧的架空,引入了景观资源,使校园内的空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增加空间流动性不仅提高建筑品质,也有地域性方面的考量。安溪属于夏热冬暖地区,空间排布过分均匀不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在局部架空处,使用者会觉得与校园内部空间秩序发生关系,又会觉得是在与校园外部道路另一端的河流发生对话[1]。使用者因此进入不同的空间秩序中。同时,这个局部架空的空间也是校园视觉和趣味的中心,可以提供临时展览、聚集的平台。

图4 围合感较强的内院空间

3.2 挖掘地下空间

由前面分析可知,12000m2的建筑面积如果全部安放在地面,用地内将无处安放田径场。在不增加占地面积情况下,增加使用面积的常见途径有两个:增加建筑层数和挖掘地下空间。根据《中小学设计规范》4.3.2条,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超过4层以上[3]。所以本案中将教学用房布置在一至四层,五层和六层布置教师用房。至此,校方要求的500m2多媒体教室和500m2体育活动室仍未解决。由于小学相邻的剧院需设置地下室,同时根据《中小学设计规范》4.2.2条,中小学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3]。于是我们想到了将学校的地下空间开发出来满足多媒体教室、体育活动室等大体量空间和配套设备用房的要求(图6)。大空间布置在地下层中心位置,四周结合布置学校其他配套设备用房,通过这种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地面建筑面积紧张的状况。

对于地下空间需求而言,光照需求容易满足,但人对自然光的心理需要也十分重要。明亮、富有变化的自然光能够使人得到愉悦和满足。因此,为优化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我们结合一层内院景观布置了采光井,将阳光和地面庭院景观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的光环境(图7)[2]。同时,结合上、下部空间的联系节点和主要使用空间,安排放大交通节点以增强地下空间中的方位感(图8)。由于地形高差,沿地下室外围有一半以上房间可以开设高窗,通过高窗的设置,改善室内光环境和通风效果。

图5 底层架空延伸空间

图6 地下一层空间布置

图7 采光井位置示意图

图8 地下一层交通节点放大

3.3 创造共享空间

学校的功能之一是为师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随着当代小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原先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了。素质教育中对交往空间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共享的交流空间是校园环境中相当重要的部分[4]。在用地面积和建筑容量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为校园创造怡人的公共空间吗?经过分析和比较,本案将校园的公共共享空间设在东侧建筑的上部。这样做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为共享空间引入东面景观河流的景观资源同时不影响南北面教室。共享空间的处理结合造型,使校园沿河面成为城市景观的片段(图9)。通过不同标高处的局部挑高创造既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共享交流空间。同时提取当地特色的茶山梯田元素,转化为逐层退台的建筑语言,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沿溪面城市景观(图10)。从空间效果来看,退台的处理手法加强了学校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从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考虑,这样做减轻了建筑围合带来的压力,增加了开阔感。

图9 共享空间模型

3.4 呼应文化传统

教育建筑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使用地域性的建筑语言和文化符号更能激发使用者和旁观者的情感共鸣。本次小学建筑设计采用适宜南方气候的外廊式、底层局部架空的建筑形式。在建筑表皮色彩方面,从当地白石砌筑的墙裙中提炼白色作为建筑造型的亮点色。外立面实墙采用与周围环境相近的不同层次的灰色以容易达到和谐统一、共生共融的关系,屋顶使用黑色金属收边,呼应闽南建筑屋顶黑瓦的传统。为避免相近色大面积使用带来的沉闷单调,在建筑局部转折处或收头处使用相异的颜色可以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和光赏性。局部遮阳的百叶格栅使用富有人情味的原木色,不论是视觉效果还是使用感受,都能增加教育建筑的亲切感。本次小学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和满足功能需要,所以设计尽量通过建筑色彩方面的形似来表达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尊重。

图10 建筑沿河面退台造型

4 小结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旧城改造项目的进行,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已经不允许中小学在原来宽敞自由的用地内开展校园建设。用地面积的压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迫使建筑师必须探求校园空间组织整合的方式[4]。本次48班小学方案设计中,由于用地处于都市密集区,周边环境复杂,对建筑师提出严峻考验。本次设计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尽量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中为师生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本方案设计中针对用地紧张状况采取的不同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我们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总会遇到种种限制条件和难题,但以人为本、注重使用者感受始终是建筑师不变的责任和追求。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2]汤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地下空间Vol.23 No.4.

[3]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

[4]刘传志.浅谈立体化校园建筑规划与弹性教学空间设计及研究[J].工艺建筑2014-8.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ng a pleasant spa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high-density urban plan—A case study of a 48-class primary school design

LIUQian

(Fujian prov.institute of archited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Fuzhou 350001)

This paper,taking a primary school project design 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to build a school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strategies concerns natural environment,regional context,and atmosphere,of increasing space flowability,developing underground space,creating shared-space.This paper is try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s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and to deliver the design principle of“people-oriented”.

High-density;Flow space;Underground Space;Shared space

TU2

A

1004-6135(2015)11-0018-04

刘倩(1987.12- ),女,助理工程师。

2015-06-23

刘 倩(1987.12- ),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用地景观校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