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官兵心理应激及心理干预分析
2015-01-27马骏,孟宪勇,李权超
【摘要】 目的 探讨灾害救援中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现象及心理干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总结在沉船救援中驻湖北某部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心理服务人员所开展的心理干预工作及效果。结果 救援官兵心理应激主要表现为救援准备阶段的紧张焦虑,救援过程中的急性应激反应、过度紧张和耗竭状态,救援结束后的心理疲劳和心理应激迟滞反应。通过救援前心理教育,救援中积极干预,救援官兵无一人因心理应激退出救援一线;通过救援后的跟踪干预,任务完成后无一人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结论 灾害救援中官兵心理反应有其独特性,心理服务人员应根据其心理应激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工作,并将心理干预贯穿救援任务始终。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7.003
作者简介:马 骏,本科学历,二级心理咨询师,E-mail: wuhanmj@163.com
作者单位: 1. 430074 武汉,解放军75310部队卫生队;2. 430072 武汉,湖北省军区后勤部战勤处;3. 510507,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
通讯作者:李权超,E-mail:liqchao@sina.com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rescu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nd its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Oriental Star” wreck rescue mission
MA Jun 1, MENG Xianyong 2, and LI Quanchao 3.
1. Health Team, No.75310 Corps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uhan 430074, China; 2. Combat Service Office,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Hubei Provincial Military Region,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uhan 430074, China; 3.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uangzhou 51050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Quanchao, E-mail: liqchao@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of rescu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disaster rescue. Methods The “Oriental Star” wreck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during shipwreck rescu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carried out by psychological service personnel stationed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effect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main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rescue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preparatory phase was tension and anxiety, during the rescue process were acute stress response, excessive tension and exhaustion, after the rescue mission were psychological 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retardation reaction. Throug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efore rescue and active intervention during rescue, no one of rescue officers and soldiers has withdrawed from the frontline becaus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by tracking intervention after rescue, nobody has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nclusion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disaster rescue has its uniqueness. Psychological service personnel should carry out targe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 and mak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hroughout the rescue mission.
【Key words】 “Oriental Star” wreck;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sychological stres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灾难心理救援指由军队卫勤指挥机关组织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及相关学科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受灾民众、灾难救援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因灾难带来的心理冲击或压力。灾难心理救援的重要性已在国内外多次重大灾难应对中体现出来 [1-3]。在我国,灾难后救援人员多为非心理专业,救援任务的突发性、艰巨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心理创伤,若得不到及时的干预排解,将会对其身心健康和战斗力造成巨大威胁。因而针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2015年6月1日约21时28分,“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水域翻沉,驻湖北某部350名官兵受命于6月2日抵达沉船地点,开展搜救任务。此次救援行动任务艰巨,工作量大,生活保障困难。参与搜救的官兵多是年轻战士,初见此等惨烈场景且连续作战,生理和心理面临双重巨大压力。因此,及时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做好救援官兵的心理调适,成为部队心理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将本次救援行动中的心理干预工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事件背景 “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因突遇龙卷风翻沉。客轮载人454名,442人遇难,12人生还。事故发生后,长江航务、海事等部门抵达现场展开搜救,并启动长江航运突发事件一级应急响应。驻湖北某部350名官兵受命于6月2日抵达沉船地点,开展搜救任务,共搜救出遇难者遗体355具。
1.2 救援特点
1.2.1 救援任务重 此次救援,某部最早到达现场并于最后撤离,救援任务包括:构筑救援通道;漕渡门桥的架设;江面漂浮遗体的打捞;船上遗体的搜救、装袋、搬运;变形船舱的破拆;遗物的搜寻清理;200余吨垃圾的清运等。连续、繁重的工作使官兵们体力透支严重,表现为:(1)睡眠严重缺乏,从队长到列兵,7天6夜救援过程中睡眠时间总共不足6小时;(2)饮食无规律,进入沉船搜救阶段后,救援官兵连续重体力工作20余小时才能吃一顿饭;(3)机体普遍缺水,很多官兵在搜救工作中难得喝一次水;(4)罹患皮肤病,狭小变形的船舱内温度高、湿度大,加之官兵救援中始终穿着迷彩服、救生衣,外套防护服,脚穿塑料水鞋行高强度作业。多达80余人被钉子等锐利物扎伤、划伤。疲劳、困乏、口渴、饥饿等使官兵的体力严重透支,完全靠信念、毅力和现场各级领导的鼓励坚持到最后。
1.2.2 心理冲击大 惨烈的遇难现场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冲击无比巨大。几乎所有救援官兵均未经历过如此场面,特别是6月5日晚首次进入沉船搜救遗体装袋时,官兵仅借助手电在黑暗的船舱进行搜救,现场遗体高度肿胀、僵硬、发黑、表皮脱落、尸臭等,对其造成强烈的视、嗅觉刺激。清理舱室、搬运装袋等直接接触遗体的工作,不仅对年轻官兵造成巨大心理刺激,使部分官兵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对干部骨干、医务人员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震惊、悲愤等。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沉船救援中驻湖北某部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所开展的心理干预工作及效果。因量表评定方式对连续作业官兵可操作性差,实际工作中选择一些典型应激症状作为快速识别的早期干预靶点。
2 结 果
2.1 救援官兵心理变化特点 此次救援行动官兵心理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较少直接接触遗体的搬运组官兵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频繁接触遗体的搜救装袋组官兵。救援准备阶段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救援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应激反应、过度紧张和耗竭状态;救援结束后主要表现为心理疲劳和心理应激迟滞反应。
2.2 救援期间主要心理干预措施
2.2.1 救援前的教育培训 接到救援命令后,心理服务人员及时介入,利用准备工作间隙对参与官兵进行简短的心理培训,充分说明任务的性质、时间、地点、目的、要求等,尤其强调此次救援任务的艰巨性和光荣性,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同时讲解可能会遇到的惨烈场景,如遇难者尸体,部分阅历少的官兵可能会出现恐惧、害怕、紧张、退缩等消极心理和不良行为,强调这是正常心理反应,而非心理障碍。
2.2.2 心理服务贯穿救援全程 救援行动中,考虑到年轻基层官兵无与遗体接触经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服务人员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讲述首次接触遗体时的感受;描述惨烈事故现场的情景;设想沉船内部的恐怖场面等,通过“打预防针”提高官兵们的心理防护能力。对于个别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的战士,则由卫生队长始终伴陪同并进行个别疏导,时刻关注、鼓励,帮助其最终战胜恐惧。
2.2.3 救援中的团队支持 (1)干部骨干的示范作用。救援初期,需要干部骨干带头示范,以鼓舞新同志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3~4次后,新同志就能积极主动地清理搬运遗体,尽管工作强度增加,恐惧心理仍逐渐消失。尤其是一级士官柴某因性格内向,心理应激反应强烈,首次进入船舱时手脚颤抖,不敢靠近,经心理服务人员关注、鼓励、关注、支持,最终表现积极,成功救出3岁小孩遗体,荣立二等功。(2)团队的凝聚力。整个救援过程离不开小组的团队协作,无论是搜索、清理搬运还是遗体装袋。队友间的相互帮助、关爱、协作、鼓励等,有效降低了官兵在救援中急性焦虑、类休克及衰竭状态的发生率和程度,团队协作对救援者心理的正面影响是其他任何因素无法取代的,团队力量对稳定官兵的心理状况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2.4 救援后的跟踪干预 (1)多种手段,积极疏导。救援官兵返回驻地后,经过短时间休整,部队依托当地驻军医院和地方医院成立了心理服务小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如通过集体授课、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对官兵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安排官兵到医院行健康体检;改善伙食、保障官兵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安排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转移其注意力等,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官兵倍感体贴和温暖,心理不适大为减轻 [4]。(2)跟踪随访,服务到位。持续对官兵的心理状况跟踪随访,及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利用部队“心灵驿站”,分批次对任务官兵进行音乐放松和肢体按摩,使其在每次经历重大任务后心灵获得一次成长。
2.3 心理干预结果 因心理干预及时有效,救援中无一人因心理应激退出救援一线;任务结束后多次深入连队调查,截至发稿前,官兵无一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3 讨 论
3.1 救援官兵心理变化分析
3.1.1 救援准备阶段 部队突然接到赴沉船现场救援命令,受领任务官兵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未做好必要准备,部分官兵在途中及接近沉船地域时出现焦虑、紧张、忐忑不安、甚至恐惧等不良情绪;部分人员沉默不语,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能否完成任务等产生怀疑。这些不良应激反应的核心症状是焦虑情绪。
3.1.2 救援过程中 (1)急性应激反应。首次进入船舱后,少数官兵突然出现剧烈心跳、胸闷、咽喉部有阻塞和窒息感、头晕、全身发软、呼吸浅而快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伴有强烈的恐惧感,进而退缩不敢靠近等急性应激反应。发作一般不超过10分钟,经心理干预后全部缓解。(2)过度紧张状态。救援中、后期,连续高强度作业,生理和心理能量消耗巨大,个别官兵感到眩晕、麻木呆板、反应迟钝、不知所措等。尤其是年轻战士,有时突然表现为作业能力崩溃的躯体化症状,如表情呆滞、面色苍白,对上级命令无过多肢体情绪反应,仅机械地完成任务。上述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经积极干预后很快恢复常态。(3)耗竭状态。因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中作业,加之疲劳、饥饿、严重睡眠不足等导致官兵体力和精力处于过度透支状态,表现为动作技巧丧失、思维和动作变慢,作业效能明显降低。
3.1.3 救援结束后 (1)心理疲劳。部分官兵在救援任务结束后回到营区前3天内,出现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低;回忆联想增多且难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激惹;紧张性头痛;失眠、多梦、易醒等症状。心理服务人员分析认为,这属于执行紧张任务后的心理疲劳反应,经过调整作息时间,补充睡眠和休整时间,适当开展文娱活动,身心疲劳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5]。(2)心理应激迟滞反应。救援行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一般认为是心理应激迟滞反应,最明显的就是身心疲劳。具体表现为沉船场景出现在梦中,晚上不敢单独去厕所,对外界异常音响保持过度警觉,部分伴有食欲下降现象,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经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教育后,这些心理应激迟滞反应基本消失。
3.2 经验启示 目前,灾难事件中的心理救援工作方式为“三阶段”干预,主要包括救援前对人员的遴选和培训、救援过程中的心理危机紧急干预、救援结束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干预。灾难前的遴选和培训能够降低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障碍,本次救援由于任务突然,并未在任务前进行人员的遴选,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救援任务中,官兵的心理变化以急性心理应激反应为主,由于心理干预及时,方法以心理支持为主,加上各级领导现场激励和官兵自身坚强毅力支撑,无一人出现严重心理异常反应。针对PTSD,Breslau等 [6]报道,57%的PTSD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年,提示在救援任务结束后,心理救援的任务仍未结束。任务结束后,虽至目前未发现PTSD人员,但仍会加强后续观察、测评。笔者结合军队官兵经常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际,认为基层部队心理骨干队伍的建立和培训要纳入日常工作训练计划,培训内容要有连贯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执行救援任务过程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条件允许时,可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评,依据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此次心理服务工作为今后执行针对救援人员的急迫、短期心理干预任务提供了经验,同时也说明心理危机干预无任何固定程序可循,对救援官兵的引导、激励、促进等的确无现成的公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