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地养猪 幸福地生活
2015-01-27冯应馨
冯应馨
文艺地养猪 幸福地生活
冯应馨
一声锣响,它们夺栏而出,冲进水池里游个泳,再去花园里撒个欢儿;锣声又响,它们络绎回家,伴随着久石让悠扬的钢琴声,喝点山泉水,吃点有机大麦,然后在阳光下美美地打个盹儿……
没错,如此惬意的生活竟是属于一群大黑猪!
在杭州临安有一座著名的猪舍,由知名的华裔建筑师设计,从美观性到舒适性都令人叫绝。猪舍隐身于朱伊坞长达3公里的山间峡谷中,由青竹覆以茅草构成鸟翼般的顶棚,轻盈地落在鹅卵石筑成的台基之上。茅草的特性使屋顶既能防雨又可以通风,也为棚下100多头黑猪提供着一流的空气清新系统。
猪舍占地300多平方米,猪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远远高于0.6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如果再加上舍外的游戏场、游泳池和分区饲养场所,总计3000平方米的大庭院,估计不只会羡煞群猪,连人都会有嫉妒之心。
这个文艺范儿猪圈,来自于几个人对一口好吃又健康的有机猪肉的渴望,也正是这份渴望,萌生了自建农场的念头。因为选址太阳镇,所以取名“太阳公社”。除猪舍外,这里还有鸡舍和供游人休憩的长亭。按照规划,未来还会有兔子谷、鸭谷、草莓谷、垂钓水库、民宿及酒店等。
公社里生长的庄稼、饲养的动物全部采用最天然的耕作方式。农产品的分配则采用社员制。每位社员每周都会得到5斤大米、3斤猪肉、10斤蔬菜、1盒鸡蛋的供给。此外,每个月还可获得2只鸡或鸭。
创始人宣称,太阳公社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家园。他们希望可以用纯自然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社区,城市的人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农民知道自己为谁而生产。
事实上,这里的确不是乌托邦,而是在理想驱使下的二次创业。创始人不是功成名就,就是业界精英。其乡土情结已不必赘述,而如此大费周章的搭建猪棚、满足猪需,其背后是人的需求。
需求必然带来商机。
太阳公社社员的门槛价为每年2.5万元。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上述诱人的新鲜食材,每人每天需要花费68.4元。虽然这笔开支不算少,但趋之若鹜者也不在少数。2014年公社招收社员300户,2015年名额扩充至500户。谈及将来,创始人雄心不掩:10年内想在全国做出100个太阳公社。
人们想吃的放心,吃的自然,最好还能吃到小时候的菜香味。不过如此一个“像吃饭一样吃饭”的简单要求,却算得上是奢侈的享受:原麦山丘里20元一个的面包不在少数,而褚时健更是把橙子卖到了34元一公斤。可高价之下,仍然补货不迭。柳桃、佳沃蓝莓、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生鲜电商层出不穷。在互联网大浪的荡涤下,有机农业市场日渐火热。此外,与之相关的蔬果采摘、农家乐等原生态旅游观光的方式也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来全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很大一部分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生活的品质。其最直接的体现就在饮食。上述的消费方式虽然还只是限于部分群体中,但爆发式的增长点或将到来。到2020年,我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约占全球的16%,而中产阶级的消费则将占到全球的16.7%。与此同时,随着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最主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习惯也将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
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也正在经历一场“升级革命”。与过去相比,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转向服务型,由物质型转向服务型、由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其中,服务型消费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的高位。
消费行为直指价值观的转变。可见,人们从满足“吃饱”到要求“吃好”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不一定都有面朝大海的房子,但幸福生活同样可以从关心“粮食”和“蔬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