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
2015-01-27张满林张丽凤
张满林,张丽凤,李 昕
(1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渤海大学食品科学研究院/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关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刘畅等[1]的研究表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最多的环节依次是深加工环节、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和初加工环节。随着与物流相关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物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周三元[2]认为,加工风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最大,物流风险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姚新胜等[3]认为,现有物流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求,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吴绒[4]运用HACCP 体系对农产品物流进行危害性分析,建议通过确定关键控制点来构建农产品物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物流环节作为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关键环节,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者们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关注则更多地集中在物流的模式优化、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控制上[5],而基于质量安全视角研究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的则相对较少。因此,基于质量安全来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策略,对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确保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物流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在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既有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添加物的滥用,也有流通过程中包装物、设施设备不当而出现的农产品变质与毁损。
1.1 滥用添加剂形成的安全隐患
为保持农产品新鲜品质、减少流通损失、延长贮存时间,一般会在农产品包装、贮存、运输过程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保证农产品的保鲜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给农产品“保鲜”,争取好卖相,毫无控制地添加保鲜剂、防腐剂,有的甚至多次添加,造成超标。此外,还有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充当保鲜剂、防腐剂,不仅破坏了农产品的固有品质,而且形成了有毒有害的物质。农产品中大量用甲醛、氢氧化钠等“保鲜剂”的现象并不鲜见,“甲醛白菜”、“白蜡油大米”、“敌敌畏生姜”、“蓝矾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出现。
1.2 运输、保管不当造成的变质与毁损
生鲜农产品要求储存、运输和交接始终在冷链环境下,才能保证质量安全、新鲜度以及营养度,但许多商户考虑物流成本,采用的运输车往往不符合规范的卫生与温度环境,农产品运到批发市场或配送中心,接收和储存场地也是在露天、不合格的卫生和温度环境下完成,不正确的运输和仓储方式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农产品在运输、储存环节因冷链设施不完善,温度、卫生不达标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变色、氧化、变味、腐败和污染。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中的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6],每年约有1.3 亿t 的蔬菜和1 200 万t 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掉。
在装卸搬运中,农产品也容易受到振动、撞击、挤压等各种外力作用,加之农产品在装卸搬运中操作不规范(包括外力冲击、振动、跌落、刺穿、承压载荷及人为损坏等),导致农产品包装和农产品本身受损等情形。
1.3 包装物与标签中有毒物质的渗入
包装物与农产品直接接触,如果包装物材料的有害、有毒物质超标,通过化学物质溶入和有害物质的迁移,就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特别是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抗氧剂、紫外吸收剂等小分子有机物与农产品接触时非常容易迁移进入农产品。直接贴在蔬菜、水果的标签也会导致有毒物质渗入,普通标签的名称、价格、产地等信息一般是用油墨打印的,油墨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重金属、残留溶剂、有机挥发物以及多环芳烃等[7]。此外,捆扎蔬菜和贴到水果标签用的胶带和粘合剂也是不安全的,黏合溶剂上通常含有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重金属物质。
2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主体日益多元化,农产品流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对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安全重视程度却不够。
2.1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储运效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广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季节差异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是经过产地批发、销地批发等多级批发环节,最长的物流链一般会包含6 个环节,最短的也包含3 个环节。据统计,我国城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才能进入零售环节和最终消费环节。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链长、转运环节多、储运时间跨度大,一般情况下,每经过一道环节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作业,使农产品受微生物和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由物流环节过多所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大。
2.2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
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高效的冷冻冷藏链,农产品物流还是以常温物流形式为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大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和销售的,90%以上的蔬菜都未经任何低温处理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我国冷库总容量为1 000 多万m3,人均冷库容量不足20kg。铁路冷藏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冷冻冷藏运输约占其运编总量的20%,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 万辆,备有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车辆的占比仅为0.5%[8,9]。除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超市具备冷链设施和条件外,大部分经营者在农产品的储存、销售等环节没有冷冻冷藏设施和设备。据沈阳市农委介绍,城区内有72.5%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从全市来看,只有54%的批发市场建有冷库,而且,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结构不尽合理,80%以上的农贸市场没有陈列冷柜。农产品由于没有经过包装、保鲜、冷藏处理,很容易受到自然潮湿、装卸搬运中折损、风干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2.3 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加工处理技术落后,分级简单粗糙、不规范,农产品的收割、晾晒、分拣、搬运等物流作业多为手工作业,一个袋子中装入各种蔬菜,造成了不同蔬菜之间相互挤压、损耗率大的情况,生鲜农产品污染、变质、腐烂事故不断发生,并因此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现。我国在物理、化学、生物与农业综合配套的农产品贮藏保鲜体系建设上还相对落后,气调贮藏是当今国际上广为应用的果蔬贮藏方式,我国目前采用气调贮藏的果蔬约为果蔬总冷藏量的3%左右,属于起步阶段。一些经营者片面强化保鲜剂作用,认为只要使用保鲜剂就可使农产品在常温下保鲜,缺乏根据农产品种类选择使用药剂的知识,在农产品贮运保鲜时期滥用药剂杀菌防腐保鲜。
2.4 农产品包装率低,产品标准差
我国农产品在田间地头采收开始,就没有进行标准化的分级与包装,优劣混杂、大小不分,很少有分等级包装,主要是以散装形式上市交易,储运中的农产品大都是采用大袋包装,一般用网袋、纸箱、筐子、塑料袋等。为降低包装成本,大部分农产品包装质地差、防护能力弱,对农产品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如纸质、木质包装材料自身含有害物质较少,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相对较差,容易破碎而造成农产品的损毁和污染。有些包装虽然保护性能好,但由于忽视包装材料的选择,也会直接导致农产品变质、毁损和污染,如塑料制品包装材料应用最为广泛,但其怕热、易溶于有机溶剂,增加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进入到超市和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时,绝大多数农产品会被拆开原有的大包装,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副食店等零售环节直接销售的农产品大都没有包装,只有在超市、大卖场等部分销售终端,会进行重新包装出售。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没有通过分级和包装,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经销者、生产日期、产品等级等产品信息不明确,农产品一旦在物流环节检测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很难进行溯源。
3 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分析
3.1 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化程度低
冷链物流需要包括产地预冷、冷库周转加工、销地冷藏周转、商场冷藏和冷藏货架等一系列的低温保鲜设备,同时还包括各环节的快速装卸设备和适合冷藏链操作的包装材料,这需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运输专业单位、销地经销商等各环节都投入必要的设备。而我国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除少数大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外,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是农民经纪人、个体贩运户,这些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资本金有限,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对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投入能力。我国农产品主要通过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多环节物流模式,从事物流的主体非常多,但都不大,缺少龙头企业,竞争力差。缺乏对农产品物流网络系统规划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对运输路线、工具以及时间的选择上进行优化处理。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力,违法成本低
由于消费者主要以价格、外观、新鲜度等决定其对农产品的购买与否,而农户与消费者却对农产品价格极为敏感,经营者面对的是冷链保鲜成本高涨、价格竞争的压力。如农产品的冷藏冷冻物流车辆购置成本高于普通货车购置成本约60%,而且运输过程成本高,用于发电致冷的油耗较普通货车一般要高30%~50%,加上农产品比重小、不耐压,冷藏冷冻物流车辆满载也难以达到运输核定载重量,采用冷链运输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1.5 倍以上。因此,一些经营者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措施改变农产品的卖相和提高新鲜度,为降低成本,甚至出现了使用非法添加剂的现象。由于农产品经营场所多而分散,交易方式多样,加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与手段、检测人员与经费的限制,现实中很难对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情况进行全面检测,而且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者违规行为难以识别,违法经营被查出的概率很低。
3.3 政府重视和相关投入不足
农产品的物流质量安全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与重视,而我国还未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安全控制机制,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环节的投入不够,虽然对冷库建设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但还没有对冷藏冷冻运输车辆购置进行补贴、用油补贴、运输温度控制等扶持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4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
4.1 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各级政府要重视培育和壮大本地的农产品物流主体,采取措施积极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以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等模式建立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农产品物流行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培育新型农产品物流中间性组织,促进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分离。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价值来制定科学配送方案,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减少中转和搬运的次数,降低农产品的毁损和变质程度,减少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实现农产品快速高效的运输、配送,以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
4.2 改善农产品物流设施和工具
为避免物流环节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推进农产品物流技术与装备标准化,消减物流成本,使农民和消费者都可以承受农产品的价格。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运输工具补贴的投入力度,利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农产品物流主体更新传统的运输工具,提高食品专用运输车、冷藏车、密封式厢式汽车在农产品物流中的比重。
为改善仓储设施,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各地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社会化冷链物流设施,鼓励物流龙头企业自建冷藏、冷冻设施,对产地集散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给予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地方的各种冷链资源以满足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物流企业及批发商户的需求。
4.3 实现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
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对农产品物流的效率与质量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倡导和推进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标准化、包装标准化、质量等级标准化和重量标准化。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物流的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加工、包装、库存、配送等环节统一制定实施符合现代物流技术的标准,缩短农产品流通中的处理流程,构建更便利的流通渠道;其次,引导农户及采购商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按照国家标准、产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等对进入物流环节之前的农产品进行分级和包装,强化包装材料的安全标准,从源头杜绝不适合食品级的包装材料进入农产品物流行业,保障在物流环节使用的包装物材质和质地适用和安全。
4.4 加大物流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力度
强化市场准入制度,推广使用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降低单位检测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对入市农产品的检测频率。提高物流环节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效率,增强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的准确性。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实行打防结合,强化日常监管,严厉查处非法使用添加剂、出售变质的农产品行为,构建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体系。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4-31.
[2]周三元.基于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6:45-48.
[3]姚新胜,张彩霞,崔岩,等.物流运作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1,1:12-14.
[4]吴绒.基于HACCP—SPC 的农产品物流质量安全监控[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10-312.
[5]张喜才,杨谦.我国鲜活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80-83.
[6]赵松岭.保定市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9:38-39.
[7]邵长平.绿色环保标准先行[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6,8:24-26.
[8]2014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特点及前景分析[EB/OL].http://www.51report.com/free/3044048.html.
[9]常丽娜,李学工.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构建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