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5-01-27冯桂梅杨红李英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委员危机

冯桂梅,杨红,李英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措施处理危机,改善危机情境,消除危机行为,将危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帮助危机个体发挥自身潜能,缓解或去除症状,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习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未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广泛的关注,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1.1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织机构

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至少包括三级体系在内的组织机构。在学校层面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处、保卫处、院系等主要负责人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其中学生处负责危机事件的总体协调和指挥安排,心理中心对学院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学院层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任组长、辅导员、学工组长、班主任等组长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负责一线的工作,具体落实和实施学校领导工作组的决策;在学生层面,成立了由心理委员、班级干部、各寝室长等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在学院老师的安排下,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助性工作。

1.2建立了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织机构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支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分别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室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兼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组织相关的培训,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使得他们工作起来更能得心应手,做到有的放矢,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1.3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防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所以日常的普及性教育非常重要。各个高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把心理健康知识常态化的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外,各个高校普遍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通过普查、约谈、建立档案、及时反馈等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早发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发明确的文件,对心理危机事件如何发现、如何评估、如何干预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整合多个部门进行通力合作有助于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解决和处理。

2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遇到的困境。

2.1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虽然各个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面对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咨询量过大、活动开展过多、工作紧张等制约着心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咨询队伍的相对年轻化,职称结构不合理,工作质量要求高,多种职业角色相互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咨询师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参加专业培训和督导是咨询师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关系咨询师自身的工作能力[2],有些高校缺少对心理咨询师的进修。

2.2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危机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辅导员对心理危机的界定与认识不够清楚;其专业背景各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欠缺,尤其欠缺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特别是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培训不足,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于年轻的刚刚入职的辅导员来说,缺乏相关的培训,即使有也不成体系,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进展缓慢,距离专家化的辅导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辅导员对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评估能力不够,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从内隐状态到外显行为的呈现期间,缺乏主动作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去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3];对于潜在的危险没有能力判断其严重程度,对事件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预见性,在危机处理时缺乏自信,没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只能被动应付,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心理没底,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面对危机事件,心理素质不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容易违背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陷入两难境地。

2.3心理委员

尽管心理委员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心理委员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潜能没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一些工作无法真正得以落实。有些高校选拔心理委员不够科学,仅凭借兴趣就当选,而没有考虑到作为心理委员不同于其他学生干部的特殊性。

心理委员的培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随机性强,心理委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开展工作,对于培训的内容无法很好的衔接。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应对策略

3.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对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髙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不仅要考虑到我国髙校学生工作的实际状况,还要必要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对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特殊性也要加以考虑。

第一需要定位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作,而是一种涉及教育教学、咨询服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工作,因此要求在对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与考核晋级时,应区别于一般教师和一般管理者[4]。

第二在职称晋升上,由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高校在职称晋升上要区别于学校的其他专业,即使不能单序列单列,也要适当倾斜照顾。如果高校要求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其他老师一样以科研成果为标准晋升职称,则是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发展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必将导致心理咨询师的严重流失,队伍的不稳定性,找寻其他的出路,将会严重影响学校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的质量。

第三在人员编制方面,教育部曾经规定按照1∶5000的比例来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北京、上海等城市都采取了1∶3000的比例,面对日益增加的心理咨询工作量,各个高校有必要效仿这两个发达的城市,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

此外,专职心理咨询师应该有一个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借鉴外国和港澳台高校经验,应考虑为助理咨询师、咨询师、高级咨询师,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相匹配的待遇政策。同时为了不断提升专职咨询师的专业素质,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并维护其心理健康,逐步建立健全督导体系和督导制度,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有研究者认为,鉴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心理咨询机构应与校行政和组织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一则利于工作的开展,二则避免了体制性的干扰(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不希望校方知道)[5]。在我国,实际情况是有些高校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存在,但是各个高校的差异性很大,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而要考虑到实际工作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工作的开展,当然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毕竟不同于学生处的其他行政性事务性工作,所以应该适当给与一定的自主性,对学生的个人隐私也是一种适当的保护。

3.2加强辅导员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除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构成之外,还应包括一些兼职人员以及能够为危机主体提供有效社会支持力量的非专业性人员[6]。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对自身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技能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平时有意识加强学生党员、寝室长、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培养,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建立与家长经常沟通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作,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家庭的联动力量,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经常联系,对需要关注的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辅导员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不同于今日的困境与难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应对也将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3.3明确心理委员的角色和定位

心理委员制模式,能够很好地利用班级管理的优势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前发现和干预,可以拓展学校心理健康预警的网络,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7]。基于心理委员这个角色的特殊性,所需要的个人品格和心理特质是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的。这些素质涉及到:耐心、主动、热情、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以后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这些基本的素质不能满足,以后的工作涉及到心理抗压能力比如危机事件发生时,开展起来会特别困难。

作为纽带起连接作用的心理委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危机的干预、对其进行朋辈辅导、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援助,做好危机后期的处理工作,做好跟踪和反馈。加强对心理委员的选拨和培训,对于相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规范化和程序化,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督导,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建设一支更加科学和专业的心理委员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的建立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需要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所有部门互相配合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精神卫生机构在危机评估、转介及干预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时候就需要高效不仅要注重整合校内各种所需要的资源,同时还要拓展社会能够为我所用的资源,力图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万无一失的防护网,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实践证明,医疗卫生部门特别是精神卫生机构 要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和当地卫生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医教相互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是各髙校与当地所在的精神卫生医院签订互助协议,建立长期合作与互相支持的工作协同关系。在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精神科医生为其进行评估,适当的时候采取转介机制、化校园心理危机于无形等方面,这样才能建立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互相支持的心理危机干预长效合作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利用心理专业学生开辟夜间朋辈心理热线,或者聘请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夜间咨询接待制度。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面涉及到的相关人员都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帮助个体顺利渡过目前的危机,得到人文性的关怀,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从而创建和谐的校园和社会氛围。

[1]高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44.

[2]陈增堂.上海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79-82.

[3]杨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6):39-92.

[4]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3.

[6]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7):98-101.

[7]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62-80.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委员危机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危机”中的自信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代表、委员风采录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