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5-01-27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顶岗专业

主要创新点:

1.率先系统阐述并践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工作室制“资源整合论”

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提出“项目化教学是资源高度整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求学校所有资源围绕教学而动,并提出“重塑学习空间、建设学习工作一体化载体”的主张;整合项目资源,构建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专业素养;整合教师资源,形成项目教学团队,满足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知识、能力的多重需要。相比同类学校,这些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理论建构上的尝试为项目化教学的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证明这个观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2.率先创新出教学、实训、实习统一的平台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与工作分离、学习与实践分离、学校与企业分离的弊端,把教学、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时间、空间融为一体。工作室这个同时突出教学与工作的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

3.率先实施基于校企共同利益的虚拟车间式顶岗实习新模式

尽管与一般的“校中厂”式顶岗实习有些类似,虚拟车间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虚拟车间并未出让任何学校利益,所有硬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学校所有,通过为企业创造可观效益介入企业价值链,这种合作形式基于企业内生需求,有较强生命力;其次,项目小组在虚拟车间承担企业的完整工作项目,而非完成企业指定的简单重复的工作任务,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工作项目,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学校拥有更大的合作过程控制权,教师可以一边监督学生的实际工作,一边组织有效的项目化教学,把实习还原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简单的现场劳动。因此,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虚拟车间式顶岗实习是传统校企合作形式的升级版。

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06年始,为破解教学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均在工作室中进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做”统一的空间。8年来,在工作室的架构下逐步积淀形成了以“打造功能平台、全程项目实施、师生一体成长”为特点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本成果要解决如下问题:

1.“项目化学习”等教学理论难以在传统课堂中真正践行。学校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符合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尽管我校从本世纪初就引进了“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论和项目化课程,但传统课堂功能过于单一,并不具备项目实施、小组学习的客观条件。同时,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名教师无法胜任复杂项目的多重任务。因此教学改革的成果往往难以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方式又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2.信息技术类专业难以紧跟并服务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发展之迅猛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境——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由教师开发、实施的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难以紧跟产业的飞速发展,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服务能力正在变弱。

3.企业主导的顶岗实习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在多数顶岗实习项目中,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诉求的反差,企业往往掌握着项目的主导权,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常常沦为企业廉价的“代码民工”,顶岗实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去教育化”,实习学生往往只从事简单劳动而无法在专业能力上获得根本性提高。

学校认为这些问题牵涉到三组关系:教学与工作、专业与产业、教室与车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三组关系的统一,而信息技术类专业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信息类产品是数字化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从而使生产与企业空间分离。学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建设一个把教学与工作、教室与车间有机融合的实体,依托此实体重塑教学环境、重构课程体系、重建教学流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06年,信息技术类专业开始建设与企业开放式办公室相仿的“工作室”,配备与企业相仿的软硬件设备,教师团队开发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工作室,自愿组成有教师参与的项目小组,按照知识与能力水平分为学习项目组、模拟项目组和真实项目组三个层次,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分别开发学习项目、模拟项目和引进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从而实现能力的螺旋式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室中完成从课堂学习到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学习全过程。

一、建设多功能工作室,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1.把工作室建成项目化教学平台。根据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学校借鉴企业建设一体化工作岛的理念把同一项目小组的成员以及他们使用的设备聚合在一起,在工作室内形成了数个工作岛,使项目教学与项目实施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

2.把工作室建成自主合作学习平台。为了真正贯彻“项目化学习”和“做中学”思想,教师极大压缩了理论教学的时间,许多知识被设计成小组内集体自学内容,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每当开始新的项目,教师都会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只有通过彼此合作才能完成项目。自主合作学习的推行使学生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3.把工作室建成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在工作室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项目小组的管理者,教师被赋予了项目洽谈、技术管理、项目评价等职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产业发展的感知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知识能力结构更加符合双师的要求。

4.把工作室建成以利益为纽带的顶岗实习平台。学校在工作室辟出专门场地建设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的虚拟车间,企业与学校共同招募项目小组,企业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充当“师傅”,与教师共同指导项目小组在虚拟车间完成企业委托的产品或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参与合作的管理成本大为降低,且由于项目小组高质量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校企双方形成了牢固的共同利益纽带,双方回归到平等合作的状态,责任分工更为明确,也更利于理解对方的利益诉求,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

5.把工作室建成创业孵化平台。工作室内有专门空间出让给学生成立微型企业,这些孵化中的企业承接正规企业的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组成导师团队予以支持。对于完成孵化或已毕业学生组建的微型企业,学校仍给予一段时间免租金等方面的扶持,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帮助。

通过工作室建设,实现了学习、实训、实习场所的统一,为进一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展全程项目化教学

学生在起始年级按照班级制的要求进行学习,在完成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则进入工作室学习与工作。为了与这个要求相适应,学校组织开发了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考虑到项目小组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项目化课程中知识易零散、不系统的特点,教师团队按照学习项目、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三个阶梯构建了有效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学习项目模块,教师团队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把原来按功能划分的课程重新组合为按照产品类型和难易程度划分的6~8个学习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保证了知识能力学习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继承了项目教学的优点,确保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模拟项目模块,学校参照以往的真实企业项目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模拟项目库,能力水平尚未达到标准的项目小组以完成模拟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比学习项目更加真实,同时也照顾到教学要求,是一种介于书本知识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之间的项目形式。

在真实项目模块,学校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引入真实工作项目,按委托单位要求建设虚拟车间,开展全真的项目实施。考虑到师生团队的能力以及教学的要求,学校制定严格标准对真实工作项目进行遴选与甄别,保证真实项目与模拟项目间形成良好的衔接与递进关系。学校成立由企业专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建的导师团队对各项目小组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核,合格的小组将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开展真实工作。

三、落实“做中学”,重建专业教学流程

学校要求教学过程不再从概念的理解起步,而从领受工作任务开始,项目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分解知识与能力要求,边学习边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常成为项目小组的研究课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

学校允许各项目小组按专业不按年级编组,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入高一级的项目小组,这在更高层次上打破了固有的学习流程,小组成员之间出现了互帮互教的可喜局面,高年级同学和能力强的同学往往成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小老师”,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教、学、做”一体。

四、面向过程和产品开展学习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起始年级结束后,学校组织书面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合格者可进入工作室,不合格者被要求完成补习但可以“观察员”身份参与项目小组学习。在工作室的前两个课程模块——学习项目和模拟项目——分别结束后,学校都组织能力考核,合格者被授予“模拟职称”,可进入下一层级的学习和工作,不合格者留在原来层级项目小组继续学习直至获得必要的“模拟职称”。

除真实工作项目完全采用企业考核标准外,学校在其他学习阶段仿照企业考核标准在工作室实施绩效考核,每学期在三方(工作室运行领导小组、工作室教学团队、工作室学生代表)协商下制定项目小组绩效完成指标,对商定后的绩点进行公示,每个项目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具体到小组成员的考核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像企业一样面向产品,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对工作过程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团队合作、守时敬业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术类专业共获得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3次、二等奖34次、三等奖30次的好成绩。在2012年举行的江苏省首届“状元杯”大赛中获得状元一人,二、三等奖各一人。学校也因此被确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类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从工作室走出的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较强,在信息技术这个传统的低对口就业行业实现了对口就业率和高位就业率双高,两项数据均达95%以上。其中部分毕业生在很短的工作时间内已成长为技术总监、项目经理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涌现了一批“创业英雄”,已成功创办公司。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工作室的锻炼,信息类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教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五一创新能手、省技术能手、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个人、专业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和信息化建设改革发展。目前我校财经、旅游、机电等专业也开始引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工作室已成为镇江周边信息技术企业重要的项目和技术高地,每年均有五六十家企业向工作室发布项目需求,经筛选后工作室选择与神州数码南京分公司、镇江金蝶软件、凤凰创壹软件等20多家企业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受这些企业委托共完成了近百个真实项目的研发,实现产值数百万元,成为学校开展深度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徐健锐 杨新 龚婷婷 李婷 杨凌霞等)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顶岗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郑州测绘学校就业形势好一名学生可选五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