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1-27
主要创新点:
1.创新了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我校由2004―2010年的简单模仿,到2011―2013年的借鉴创新,逐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全英文教学环境构成了有效的育人载体,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找到了有效路径。
2.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联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三个零距离”:课程与酒店岗位标准零距离,教学过程与酒店工作流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实现的教学手段:一是改革初中后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为“3.5+0.5+0.5+0.5”的“校内学习+酒店认知实践+校内学习+酒店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校内的教学模块和教学过程采取了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流程一致的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未进酒店就已经了解酒店全部管理知识和工作流程,缩短学生进酒店后的实习适应期。
3.创新了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实施了国际化的教学评价机制,这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应该是一个创举。全面接受合作学校以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教学质量保障风险评估,同时引入Turnitin防抄袭检测系统,与海外学校同步使用,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二是采取“顾客导向型”企业评价机制,有效地保证了专业技能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传统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国际化要求,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职业能力的“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晰。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范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使培养的人才国际化职业能力不足。
2.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已有课程体系建立在国内酒店管理特点上,即使有些修改也是局部的,没有按照国际化要求建设系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脱节。
3.实践教学形式不优化。以往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途径重理论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教学,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与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及情境脱节。
4.专业教师能力不适应。已有教师普遍缺乏国际化酒店工作经验,不了解国际化酒店运行的规范、程序。教师双(多)语教学能力不足,不能熟练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开展教学,影响了国际化教学的成效。
国际上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为代表的系统知识型和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最为典型。“康奈尔”模式依靠具有深厚理论积淀的教授团队,注重学生系统的理论素养,致力于培养从酒店开发、设计到运营的精英企业家和专家;“洛桑”模式依靠具有行业前沿经验的师资和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实践操作和一定的理论素养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酒店一线管理者。很显然,老牌的“洛桑”模式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培养酒店一线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发挥其后发优势,融合了美国、瑞士以及其他国家酒店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掌握理论,掌握专业技能和个人职业发展”为“三大支柱”,把个人职业发展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正处在上升发展期,目标定位全球,能够给予合作者比较优惠的条件,如免费的师资培训、提供全部的课程和教材等等,因此,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04年起,选择该学院作为主要借鉴对象,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内容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国际标准、校企联动、学做合一”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研制国际化课程体系
对于初中后酒店专业教育而言,培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国际化的职业人才,目前国内行业尚无统一、明确的标准。2011年,本课题组成员曾对苏州万豪酒店、上海红塔精选酒店等65家国际品牌酒店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酒店对员工所需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排序(见下图)。
排序结果显示:英语表达能力、国际化视野、遵守纪律、跨文化沟通能力排在前四位,这前四项内容中有三项都与国际化能力、素质正相关。因此,我们在研究实践时,把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人才。
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初中后五年一贯制的渐进国际化教学体系:前三年主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同时逐步增加听、说、读、写等各类英语课程和课时,即一、二、三年级英语周课时分别达到6节、10节、12节,其中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局部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三年级结束时要求学生达到相当于雅思5分的英语能力水平;四、五年级引入国际核心课程,开设本土特色课程,全部使用英文开展教学。
在四、五年级阶段,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同步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使用对方原版教材及享用对方具有版权的全部网络教学资源,并对同步专业核心课程编写较为通俗易懂的配套英文版辅导手册,保证学生真正学习到国际最前沿的酒店业知识。同时,加强本土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改造,如编辑出版双语版的特色教材——《游学苏州,体验中国文化》丛书,开设茶艺、烹饪、民俗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
二、推动国际融合,创设国际化育人条件
通过与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合作,我校逐步打造一个高度国际融合、旨在培养优化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育人条件:
一是师资队伍国际化。30名在编专业教师要么在海外接受了3个月以上专业培训,要么具有多年的留学经历,全部能够用英语开展专业课教学。同时,所聘用的11名外籍教师来自7个国家,这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外籍教师们除担任日常教学外,实际上还为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进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是育人环境国际化。育人环境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物质环境层面,我校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酒店专业实训中心,和国际型酒店环境完全一致;第二是教学载体层面,所有课程全部使用英语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熟练使用外语的能力;第三是文化沟通层面,除聘用外籍教师要多国籍化外,每年还招收30名左右的外籍学生,与我校酒店专业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混合编班,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联动,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一是校企联动,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把传统的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改为“3.5+0.5+0.5+0.5”教学模式:3.5年在校内学习理论和技能,第一个0.5年到国际品牌酒店开展认知性实践,第二个0.5年再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到国际品牌酒店顶岗实习。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和我校紧密合作的15个国际品牌酒店深度参与其中,如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设定课程标准、直接参与教学等等,仅2012—2013年就有22人次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来校上课或做讲座。
二是学做合一,开展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就是在情景化教学基地中,学生按照酒店岗位进行分组,教师指导他们在各个模块的场景中开展学习和训练。学校建设的情景化教学基地功能齐全,前厅、餐厅、酒吧、厨房、客房等场所以及设施设备、教学软件、教学流程完全和国际型酒店一致。主题化教学就是学生按照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由此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验和指导。如万圣节、复活节等主题晚会,从资金预算到寻求企业赞助、从销售活动门票到酒水饮料的准备,无论是策划还是实施,全部由学生亲力亲为,化理论为实践。情景化教学和主题化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和酒店工作流程相一致,让学生未进酒店就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营销能力。
四、重视教学评价,保证国际化教学质量
一是每个学期末聘请国际品牌酒店经理,按照酒店岗位工作标准开展技能教学评价,形成“顾客导向型”技能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二是专业教学每年都要系统接受合作方以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教学质量风险评估,即课程教案上传合作方的“Share point”平台进行监督,课程试卷交合作方进行评价,TEQSA机构还每年派员到我校进行现场教学质量抽检;三是全面引入“Turnitin”防抄袭检测系统,与海外学校同步使用,保证学术公平和教学质量。
五、成效及推广
1.提升了学生实习就业的竞争能力
以苏州为主体,在上海、厦门、深圳等沿海重要城市中,只要有顶级酒店的地方,就会有我校学生的身影。
2.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很多知名院校对我校酒店专业学历和学分给予认可,9年来,已经有60多名毕业生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等国家留学进修,有的再次毕业后已经成长为酒店的领军人物。
3.产生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0多项,在省内乃至全国保持领先;申报结题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30多篇,省市级获奖论文7篇;该专业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该专业教研室被江苏省总工会命名为省“工人先锋号”,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2年江苏省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学校。
4.提升形象,增强学校海外影响力
我校成为少数能够规模化培养外籍学生的职业学校之一,酒店专业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从2014年开始举办副学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
6.促进区域校企互动,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2007年成功举办以“超越顾客期望”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2012年成功举办“旅游教育与酒店业对话”峰会。我校还充分发挥学校酒店运行研究中心等机构作用,为一些国际品牌酒店提供价格调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运行成本概算等软性服务。
(臧其林 周玲 周蔚 陈丽娜 石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