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圈子

2015-01-27王小元

时代人物 2014年6期
关键词:圈子人情文化

王小元

对于亿万中国人而言,“圈子”从来都是一个暧昧的字眼。古人言,“圆而中空”为“圈”,千年历史沧桑,竟为一个原本是对外在世界形象描绘的词汇涂抹上无尽的历史韵味,最终沉淀为中国人心头那抹浓重得化不开的观念,凝结为中国社会潜藏的运作逻辑,饱含着国人无尽的追求,向往,纠结与唏嘘。

鲁迅言,中国社会,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偌大的中国社会让一道道隐藏的圈子切割为一个又一个围绕不同“猛人”的小集团,将国人划分为圈子内或圈子外,圈子外的人争先恐后,不惜头破血流想挤进圈子,争而不进者郁郁寡欢继而谋求加入别的圈子,更有极端者甚至不惜用暴力推翻既有的圈子;圈子里的人则因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某个圈子而沾沾自喜,继而想方设法增殖自己的新圈子。煌煌五千年中华史,多的是借助自己的小圈子推翻老圈子,再建新圈子的历史循环,少的是排斥圈子,以一己之力为亿兆黎民造福的孤独勇士。对于国人而言,终其一生所要追求的似乎就是进入某个圈子,成功的极致就是拥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

“圈子”之说古已有之,古时有“桃园结义”,近代有曾国藩的“湘勇”,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蒋介石的“黄埔嫡系”……经过历史的演变升级,中国人无论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还是政界商场的利益博弈都已然离不开这样的“圈子文化”,“同乡”“师生””战友”这些最根深蒂固的圈子构成了中国社会力量特有的动员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整个中国社会照搬苏式的“单位制”,各式各样的圈子又开始在单位中孕育,繁殖。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即便我们获得了让世界眩晕的GDP增长,启动了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城市化浪潮,以一座又一座摩天大楼昭示自己的雄心,而辉煌背后,人们不难发现潜藏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运行轨道背后的依旧是圈子的力量:2014年3月12日,两位商业领袖董明珠、王健林双双出现在格力空调的电视宣传片中,两位巨头的共同露面无形之中让格力空调在2014年暑期的销量有了保障,而王健林此番出镜完全出于对好友董明珠的支持;2013年12月,周滨被捕,让世人惊叹,中国的人情圈子运作范围竟如此之广,程度如此之深,竟能上抵庙堂,下达普通乡村;十八大后掀起的“中石油反腐风暴”更是将“校友圈”的影响力放大于世人眼帘;2012年,王立军的“夜奔”与薄熙来的陨落更是将圈子的建构与崩塌在中国政坛轨迹中的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同一年,王石和田朴珺的一段恋情让众人恍惚商学院到底是以传授知识为真,还是以经营圈子为真,讽刺的是,“王田”事件后,商学院的学费更是水涨船高……再往前,2008年的“黄光裕案”则展现了“地方商帮”在中国商业力量中的影响力。

当下中国,处处皆圈子,圈子是资源,是荣耀,是安全感,是生产力……

近七十年前,费孝通一语中的地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中国人对于圈子的依赖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中国北至大漠,西接高原,南邻海洋,地缘上与外界的隔阂造成了中国人心理与文化上的封闭,带有乡土色彩的儒家传统,强调“尊卑有别”的伦理观念又构成了中国人“群体主义”的文化发育的诱因,而秦汉以来“大一统”的权力体制则最终将中国的“圈子文化”定型。在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个人可以特立独行,但在群体主义的东方文化中,个人失去朋友就没有活路。正因为这样,圈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在漫长的政治压倒一切的封闭期,圈子暂时性的退居边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圈子再次活跃起来,反映了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多样化。任何一种特征,职业、品位、特长、个性、收入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不同的圈子,人们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着圈子,营造着自己的圈子,随着经济起飞,大国崛起,圈子也就成为了中国社会权力与资本交汇的聚集地。

国人的圈子文化孕育于农耕时代的乡土社会,定型于大一统的封建帝制,疯狂的圈子文化既折射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的社会形态,也呈现了从单一落后向多元文明转型的社会走向。而今,当全社会朝向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积极转型之时,传统的圈子文化就有了反思与改造的必要。

围绕一个又一个“强人”所形成的圈子文化,一方面导致核心人物权威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对圈子成员个性与创造力的扼杀和消亡;圈子文化造成制度缺失,圈子社会就是人情社会,人情关系对社会契约乃至法律进行渗透,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林语堂曾言,“中国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上面来讲的”,意指中国人在情、理、法的关系中,先用情来讲理,讲不通,不得已时,再用法来讲理。圈子社会的信任建立于人际关系的亲疏,带有浓重的人情色彩,这造成了人们对非关系网中人们信任的丧失,扩展至整个社会,造成信任危机;而在圈子内部,由于契约竞争与制度理性的丧失,经常沦于相互算计与彼此防范的不见硝烟的战场……

如果中国的社会转型最终走向建立于“圈子”之上的市场经济,与契约精神无关,与公共精神绝缘,那将是令人遗憾的结局。

猜你喜欢

圈子人情文化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不要透支人情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