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村支书的奉献和担当

2015-01-26何先茂青海俊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村支书供销社村民

何先茂+青海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宜。”金秋十月,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季节,阆中市彭城镇碑垭村到处是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忙着秋收整地、足墒播种,一辆载有货物的农资大篷车顺着村道驶进田间地头,村民们见了,争着往外搬化肥、农药。65岁的村民王春花笑得合不拢嘴,拉着一个面色黝黑的“眼镜”连声说:“张书记,供销社想得真周到,我这老胳膊老腿再也不用大老远去搬化肥了!”这个张书记,就是碑垭村党支部书记兼彭城镇供销社主任、农民专合社理事长张兴全。

许下承诺

“要富大家一起富”

44岁的张兴全是碑垭村村民眼里“富得流油”的大能人。从18岁起,他就走南闯北,修过铁路,当过推销员,1996年回到家乡经商,凭着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生意越做越大,富起来后,他便在城里买房买车、安家落户,也在农村养猪养鱼养龙虾,种菜种树办农家乐,成了城乡两头忙、两头甜的“大老板”。

那时的碑垭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后进村”。600多户人家近2000口人,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村集体欠债30多万元,村里连条水泥路都没有。由于穷,村班子散漫,治安混乱,打架斗殴、上访告状时有发生。有投资商打算来搞项目,谁知个别村民借机“敲棒棒”,“占我一棵葱,就得赔我100元”,投资商只得愤然离去。

2010年10月,时值村级换届,彭城镇的领导和老支书想到了张兴全,他们和村里的党员代表一起找上门来,希望他参加村支书竞选。“当了村支书,哪有时间做生意?现在的村干部一天到黑走东跑西,费力不讨好。”家人起初是反对的,但他反而有了动力,“碑垭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能扔下父老乡亲受穷吃苦,要富大家一起富!”于是,张兴全说服家人,一头扎回农村,并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他在农村的“第二次创业”。

三重任务

“一个都不能落后”

当村支书前,张兴全在阆中市江南供销社从事生猪养殖和收购,后来又搞起了藕鱼混养,成了合作社里的种养专业户。多年基层供销社的经历,磨砺出他丰富的经营理念,抱着一颗为乡亲服务的热心,2011年,张兴全挑上了彭城镇供销社主任的担子。

当了“官”,张兴全从城里人又变回了在猪圈、菜地里摸爬滚打的乡下人。他分期分批组织村民参观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谁家缺钱,他先把仔猪赊给谁,谁家缺技术,他上门手把手地教。他还指导村民修建圈舍,购买饲料,就这样组建了全市第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随后,张兴全又带领村民组建了鑫宏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五谷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刚成立时缺资金、缺技术,张兴全二话不说拿出几十万元垫底,还请来农科院专家当顾问,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社员的收入就翻了一番,大家一致推举张兴全担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村民选了你,等于把未来交给你打拼,无论如何都不能泄气。我接下的担子,一个都不能落后。”村支书、供销社主任、专合社理事长,三种身份,三重使命,更意味着三重压力,张兴全却全然不觉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兑现当初“要富大家一起富”的承诺。

如今,碑垭村成了阆中市最大的养猪专业村,全村有养猪大户13户,年出栏仔猪肥猪5000头,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辣椒种植专合社引进“二荆条”优良品种,使辣椒生产规模扩大到1000亩。黄瓜、茄子、莴笋、番茄、大葱等成为蔬菜种植专合社的优质农产品。为扩大销路,张兴全实行“订单制”,利用网络与多家大型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合同,产品远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

3个专业合作社的壮大,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身为供销社主任,张兴全不忘职责,投入上百万元建立了农广校校外教学点,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农业研究所,高薪聘请5名农业“土专家”在水观镇营龙滩试种高产量的“长寿稻”。不仅如此,供销社还建起了综合市场、大型超市、便民店,更为留守儿童创办了乐乐幼儿园。张兴全还吸收社会资金,修建了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供销“彭城名都”居民小区,“现在的供销社,就像自己的家一样。”

供销社的发展,带动村级经济水涨船高。2011年彭城供销社成立当年,销售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2013年达到400万元,利润30多万元,村级经济也扭亏为盈,盈利10多万元。

眼看着村民越过越好,张兴全似乎也有了用不完的精力,除了挣票子赚口粮,他还考虑到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这不,他又在碑垭村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社,设立了购物中心、农机维修点、农家书屋、卫生站、农资店,还建起了能容纳2000多人的农村文化广场,平时村民们在这里开会议事、跳坝坝舞、举行乡村运动会,逢年过节还组织大型文艺表演和放露天电影。有了钱,又有了丰富的闲暇生活,村民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逢人便夸:“多亏了张书记,我们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未来蓝图

“病有所医,居有所乐”

作为供销社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兴全,如何把供销工作与农村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是他三年来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最终,一个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的思路成型,这就是“1+3”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促发展模式: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支部+社区综合服务社、支部+供销连锁超市”的形式,通过党支部带动供销社、专合社和社区综合服务社的发展,而后者又通过优质服务,把党的温暖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在“1+3”模式的带动下,张兴全带领村民仅用了3个月就修起了13.7公里的水泥村组道,使村民们多年来所急、所盼被列为全村“头等大事”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搬掉了致富路上的“拦路虎”。“1+3”模式更深刻地改变着碑垭人的村风、民风和生活。如今的碑垭村,党员围着群众转,干部带着群众干,“土专家”成为顶梁柱,“田秀才”争当领头雁。过去一家人一年净挣1000元就被众人“眼红”,现在人均一年收入低于8000元就会被人“看不起”,勤劳致富成为一种时尚。

村民们日子越来越红火,张兴全却没有陶醉,他还有大梦想:“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村民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乐,到那时我就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责任编辑:冯雅可

猜你喜欢

村支书供销社村民
温存记忆的供销社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村支书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