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关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2015-01-26郭琳
郭琳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 300070,guolin@tijmu.edu.cn)
新媒体视域下关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郭琳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 300070,guolin@tijmu.edu.cn)
以新媒体为视角,对医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医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性、全民性和开放性特性,探索出“四位一体”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即:利用新媒体整合课程资源,巩固第一课堂;利用新媒体拓展受众人群,强化情景教育;利用新媒体烘托情感渲染,丰富校园文化;利用新媒体展开热点思辨,实践誓言文化。
新媒体;医学生;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作为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社会事业,其研究和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1]对于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重任的医学生来说,开展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与生活质量,而且通过了解生命、关爱生命,在不断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凝练医德、砥砺品格,激励其成为具有同理心与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守护者,这将为医学的发展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新媒体是21世纪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以崭新的技术可能性成为生命教育的新载体,同时为改变生命教育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范式、延伸其覆盖范围、提高其教育质量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1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审视
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感悟,它包括生命存在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两个层面。
1.1 审视个体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扭曲
当前医学生群体多为90后,这一新生代具有崇尚奉献、敢于竞争、平等交流等特点,被称为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中国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然而他们所具有的固执、缺乏信仰、过于敏感、独立并引以为傲、在低自尊与自以为是之间摆荡等特质又使这个群体被冠为“靛蓝小孩”。孤僻、自负、任性、脆弱等性格弱点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僵化的、非理性的认知方式,一旦遇到问题无法逃避又没有能力克服,往往选用极端的解决方式,自我放弃或是伤害他人。而医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身处紧张的医患关系,生命意识的淡漠则更易导致严重后果。部分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淡漠使其面对病患时所显现出的缺乏同理心、责任意识淡化、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也使得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如履薄冰。
1.2 审视家庭生命意识的弱化与异化
家庭是培养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环境和第一场所。早期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后期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果童年遭受过家庭冷落、遗弃,或是父母离异等变故,往往使其产生心理阴影,导致形成暴力人格和扭曲的生命意识。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往往过分关注学业,医学生群体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是他们独有的身份标识和成长印记。“独生”使得他们在承接全部家庭希望的同时,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孤独的高压环境中。与此同时,90后医学生处于一个物质优越的时代,父母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业发展,往往大包大揽为其提供一条一帆风顺、有求必应的“光明大道”,而忽视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逆境教育与精神食粮,造成家庭的生命教育缺失,形成了医学生与真实社会之间的真空地带,使得医学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开始质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1.3 审视学校生命意识的偏差与缺失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但医科类院校往往更重视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方案改革后,人文科学类课程政治性虽然加强,但人文内涵稍显欠缺。[2]而且现有的生命教育以构建学生的生理知识为目的,侧重于“生命科学的教育”,而针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涉及范围窄,缺乏系统性,医学生不能彻底领悟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拓展生命”的真正内涵。另外,生命教育的任课教师多数为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在有关生命伦理、生死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及修养缺失严重。同时,教育方式刻板传统,忽略了“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医学生相关评价体系、执业考试中并无相应考点和分值设置,使得高校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1.4 审视社会生命意识的孤立与冲击
当前我国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3]当下,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其中不乏对一些暴力事件过分渲染,而这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社会经历并不丰富的医学生产生强大视觉和心理冲击,容易诱导其产生暗示和模仿,阻碍其健全生命观的形成。同时,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视、游戏未经审核便在网络大肆传播,网罗大批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从而助长了暴力人格及残缺的生命意识的形成。
2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特性
2.1 主体性
现代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更是要突出生命与主体的结合。肖川认为:“作为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4]因此,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聆听者,知识传授也不再是缺乏内化的单向刻板灌输。生命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尊重成长的差异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产生生命的真实互动、影响和相互感染,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新媒体的存在丰富了生命体验和互动的平台,通过生命教育内容个人定制与自我表达牢牢巩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2 全民性
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和原点,体现了“成才”与“成人”的有机统一。如果将生命教育单单寄托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方,那么教育资源单薄、有限且教育成本高昂。因此必须整合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甚至人际关系及自我教育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保证生命教育的终身制和全方位,而新媒体的高速、快捷的传播学特性和极为广阔的使用覆盖率使得人人可以参与到生命教育中,进而将社会生命教育资源有机整合。
2.3 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生命教育中要实现个体由内向外的开放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开放。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教育优化自身,继而通过自身的行为活动促进美好环境构建。个体接受生命教育继而内化为自己内心信仰的同时也是认识生命、超越生命的过程,个体之间的交流、感染也意味着生命教育的升华与资源的汇聚。新媒体这个平台既承担了教育资源的上传下载,又将国内外生命教育融会贯通,同时促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开放平台各自表达又互相渗透,发挥协同作用。
3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生“四位一体”生命教育模式探索
3.1 利用新媒体整合课程资源,巩固第一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首要场所,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优势。医科类院校应结合医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系统、立体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全校公选课或者必修课的形式将生命科学、生命伦理、生死观、生命关怀向医学生进行渗透,将教材与医学职业的发展特点、社会医疗热点、行业先进典型有机结合;敏锐捕捉一些医学专业课程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如解剖实验课致敬大体老师,如何对待实验动物,这些都需要教师正向引导;同时还可将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挫折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横向整合,充分利用以参与性、开放性、社交性为鲜明特点的网络平台为载体,开设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资源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使生命教育以平等对话、互动性的方式融入学生生活点滴,倡导其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并掌握基本生命伦理原则,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
3.2 利用新媒体拓展受众人群,强化情景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和诠释,天津医科大学建立了生命意义展室和遗体捐献纪念碑进行情景教育,属国内首创。生命意义展室横列着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临床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捐献的器官以及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解剖事业的志愿者留下的遗嘱,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遗体捐献奉献碑上。参观生命意义展室,是医学生入学教育、专业学习与入党启蒙的第一站。生命意义展室自2002年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访者两万余人次,留下激昂文字两百多万字。“内化于心谓之道,外化于行谓之德”,领悟胜于言传,更可内化为个人化的生命体验。作为医学生,面对以逝者之躯启迪在生之人的这些捐献者,应该学会如何去尊重生命。这些鲜活原始的素材将死亡教育和社会大力弘扬的奉献精神直观呈现,学生身临其中,通过这种肃穆的生命体验帮助医学生塑造生命价值感。生命意义展室作为有生命体的生命教育载体,彰显了特殊的人文情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学校开通“生命意义展室网上参观”与“网上祭扫”,拓展教育途径,扩大受众面积,人人可观看、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大大降低生命教育资源传播与推广的成本。同时,网民饱含深情地观后感也是对于生命教育的直观的、良性的回应与互动,使得生命教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迅速扩散、丰富并且深入人心。
3.3 利用新媒体烘托情感渲染,丰富校园文化
积极的校园文化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谐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生命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软实力这个“潜在课程”的力量,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通过建立朱宪彝雕像、希波克拉底广场,寓人文关怀于校园硬件建设中,使校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利用校园橱窗、宣传栏大力宣传医学大家的光荣事迹以激励青年学生反思生命的价值与奋斗的意义。同时利用新媒体精心设计和开展“感恩”“责任”“最美笑脸”“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野外素质拓展等系列生命文化活动,并大力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官方微博等宣传窗口,随时关注网络生命事件热点,抓准时机找准契合点组织广大医学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推广和深深的反思中。每一次留言,都是对生命教育的反馈;每一次转发,都是对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播;每一次点赞,都是生命教育成果的内化;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推送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创建立体的心理咨询网络求助平台,高效快捷的为学生成长中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恩生命的存在、诠释生命的责任、欣赏生命的热情、跨越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情感。生命教育以新媒体为载体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得生命教育理念得以广泛扩散传播。
3.4 利用新媒体展开热点思辨,实践誓言文化
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自我成长意识,开始进入角色转变。天津医科大学于1990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体,通过医疗咨询、义诊服务、送药入户、临终关怀等形式将专业所学回报社会。学校自2002年发起捐献骨髓干细胞小样入中华骨髓库活动,截止2013年底,共有5000余名医学生捐献小样,其中23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23条鲜活的生命。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已成为天津市采血入库比例和成功捐献比例最高的高校,占天津市整体捐献比例的13.7%。学校还成立“捐献角膜志愿者服务队”,向社会发出“捐献角膜、奉献光明”倡议活动,首批有40余名学生已经天津市公证处公证成为正式注册的角膜捐献志愿者。这感人义举背后彰显深刻的生命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文化,将医学的圣洁之白与生命的盎然之绿完美融汇,努力成为大爱与奉献的传播者。这是生命教育的无声表达、社会支持同时也是完美呈现。天津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团队事迹等通过网络传播在社会引起强烈凡响,以多米诺骨牌似的网络效应将生命教育从传统的刻板灌输、单向说教转变成为平等交流、协作学习与个体生命体验,从而引发大众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思考,使生命教育的在大众社交化的自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教育成果。
[1] 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
[2] 蒋建微,陈智.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现状反思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11,(9):37.
[3]孙勇,徐颖,刘宪亮.医学生生命观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0(2):100.
[4]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28-30.
Exploration on Life Significance Educ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 from Vision of New Media
GUO Li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E-mail:guolin@tijmu.edu.c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has carried on the review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life consciousness,and puts forward the nationwide medical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of subjectivity,and open features,explore“four in one”mode of medical students'life education,namely:the use of new media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consolidate the first classroom;using new media to expand audience,strengthen education;using new media foil emotional rendering,rich campus culture;using new media development hot speculative,vowed to cultural practice.
New Media;Medical Student;Life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192
A
1001-8565(2015)05-0779-03
2015-05-27〕
〔修回日期 2015-08-27〕
〔编 辑 李丹霞〕
2013年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微博文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13FD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