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生产法与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2015-01-26尚小川
尚小川 陈 磊
新安全生产法与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尚小川 陈 磊
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法历时两年多,修改了70多个条款,增加了17条。新《安全生产法》(简称新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地位、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政府安全监管定位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补充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规定。
水质监测实验室是水环境监测中心业务开展的重要平台,也是监测中心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新法的颁布对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新法探讨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不断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新法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最新部署和要求
1.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法的修改首先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给做实了。新法明确规定:“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同时,“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此外,新法还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各项具体职责,将之前挂在墙上、写在文件里的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2.拓宽了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
新法在诸多方面把“安全生产管理”改成了“安全生产工作”。新法第一条将“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本法”。修改为“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将“安全生产管理”改为了“安全生产工作”。看似简单的文字修改,其实用意很深,说明了旧法更侧重于管理或监管,新法则定位为一个全方位的工作法,实现了立法定位的改变。
3.强化“三个必须”,明确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地位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三个必须”)的要求,新法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相关职责。一是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将其统称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三是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作为执法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在传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基础上,根据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形成的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11年《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均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工贸行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企业自身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新法在总则部分明确提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这必将对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创新了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
此次安全生产法的修改将传统“命令+控制”式的安全管控升级为“管理+自主”相结合的共治,强调各方面共同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多方参与和合作的共治机制。新法第三条“要求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消除了以前过分倚重行政监管的弊端,发挥了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和安全生产共治的要求。二是强调充分发挥有关协会组织的作用。本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也对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法第七条规定,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社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主要是:第一,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等服务。第二,加强自律,组织生产经营单位签订自律公约,建立投诉、举报信息系统,制定行业内部的奖惩制度,建立诚信体系,曝光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等。
6.新法对于劳务派遣工、实习生等一些新的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法适应新的用工形式的要求,提出了对劳务派遣工、实习生的安全生产权利的保护。新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并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生产经营单位接收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此外,新法还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重典治乱”。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专款专用等。
二、水质监测实验室危险情况分析
1.剧毒药品、易制毒品
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现代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实验室尽可能选择环保型试剂,但仍有一些项目不可避免使用到剧毒药品,若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极易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实验室常用的三氯甲烷、丙酮等易制毒品等试剂,若管理不严,一旦丢失或被窃取,则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2.易燃、易爆气瓶
实验室中常用到氢气、氧气、液氨、液氮等压缩气体,盛装这些气体的容器若安置位置不当(烈日爆晒、靠近高温热源等)、固定不牢或将易燃和助燃气体临近存放,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导致火灾和爆炸。
3.压力容器
高压灭菌锅、高压釜等高压容器也是实验室的常用设备。使用压力容器时,如操作不当,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等事故。
4.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仪器若不按规程操作、超负荷使用、缺乏保护装置或设备老化等都可能发生仪器伤人、设备损坏的事故。
5.水电管线
实验室电器较多,线路复杂。若供电设备陈旧,线路老化,或者临时搭接电线,操作人员用电不慎,容易引发火灾,发生人员触电、灼伤等事故。
实验室上下水、通风管线较多,若管线漏水或者忘记关闭水龙头,可能会造成一些精密仪器或化学药品损坏。
三、落实新法,加强水质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
新法第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因此,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是根本。水环境监测中心应按照“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构建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责任考核。
事实证明,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是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根本途径。实验室安全岗位众多,几乎涉及到每个仪器设备、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个所处岗位。若无明确、严格的安全责任制,会产生推诿、扯皮、拖拉等现象。落实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的核心要素是将实验的操作者、药品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仪器的维护者作为安全的责任主体。
2.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范,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环境
新法第五十四、五十五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规范操作不仅是确保检测科学可靠的保障,也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根据新法的规定和质量管理的要求,水质监测实验室应依据其工作特点和要求,印发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质量体系文件,对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流程、化学药品的操作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规可依。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应依据各项目的操作要求,正确使用相关的设施设备,规范操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做到有规必依。
3.加强化学药品管理,确保危险物品的存储和使用安全
新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实验室所用的某些化学药品属于危险物品的范畴,化学药品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水质监测常用的药品众多,对于药品的安全管理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因此,实验室应根据药品的危险程度建立层级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剧毒药品、易制毒品实行更加严格的管控,建立存储、使用分离的管理模式,完善药品管理、使用台账,发现问题及时倒查追究。
4.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新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在案。
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把安全生产检查作为拾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将常规自查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结合起来,通过安全生产检查,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责任、认真整改、健全制度,彻底排除重大安全隐患。安全检查要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走过场、严格落实“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检查责任制,建立安全检查台账。对检查发现的一般隐患要及时消除,重大隐患要挂牌督办。将检查记录和整改情况作为今后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安全生产法修订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因此,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作者单位: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