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思考气象发展战略
2015-01-26郑国光
郑国光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
工作论坛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思考气象发展战略
郑国光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系统阐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认识,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思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问题,与时俱进抓好各项气象工作。
1 认真领会贯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新动力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会议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好三个方向: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好“三稳三进”,即稳增长,稳就业,稳住对外贸易;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促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第二,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重点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深刻阐述,核心突出了一个“变”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经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各个行业在这个新的阶段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气象事业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一路一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了创新问题。他指出,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优化升级的压力和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要从过去以投资驱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创新不仅仅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更需要转化为更好、更持续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创新必须与市场结合,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更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创新变为实在的产业活动,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总书记谈到,当今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创新的投资力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的兴起;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这些都是靠创新实现的。归根结底,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驱动力。
具体到气象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论断,认真思考新时期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动力、着力点等战略问题。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谋划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形成了关于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坚持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几年来全国气象部门的努力奋斗,气象事业发展势头强劲,气象服务效益彰显,气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和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重大决策已经日趋成熟和定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狠抓党组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狠抓气象现代化的质量和效益,狠抓气象改革攻坚,狠抓创新驱动。中国气象局2014年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报告显示,74.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当前改革大政方针好,下一步需要解决执行力的问题,这恰好就是印证。
2 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坚定不移推进气象现代化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新的规律特征,再走过去重投资驱动、轻内涵发展的老路肯定行不通。推进气象现代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这种发展方式上的根本变化,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规律和新要求,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和推进气象现代化。江苏有一位省委副书记对气象现代化归纳了四点:一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公益性事业的方向,要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二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基础性事业的定位,要不断提升气象基础业务和基础设施水平;三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先导性事业的要求,要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四是牢牢把握气象是科技型事业的性质,要不断创新气象科技开放合作机制。作为一个地方领导,这样的认识和总结归纳比较到位,也能够代表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现代化的普遍看法,对我们认识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也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把气象业务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注重提升气象业务的集约化水平和科技内涵。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提升业务内涵,其中提升业务内涵是更深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气象业务系统分为观测、预报、服务三个部分,彼此相对独立,观测就是观测,预报就是预报,观测和预报是脱节的。而现代的气象业务系统则覆盖了观测、资料、预报和服务的全过程,彼此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观测数据需要加工,资料需要更好地同化到模式中去,预报员也不再是仅仅进行预报,还需要了解满足用户的需求。过去的服务就是预报发布,不管什么人,得到的预报服务都是一个样,现在则更强调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过去,推进气象现代化主要是买设备、建系统,导致目前我们的业务系统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如一个省局有135套业务系统,包括国家局布点的48套系统、省局自己研发的47套系统和外面研发的系统,还有一个地市气象台有25个系统。前几年我们要求省级气象部门建立气象信息中心,其目的是促进业务的统一,但现在来看只是建起了机构和业务平台,并没有把省级业务系统的整合和整个气象系统的信息化搞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推动省级气象部门气象探测中心和气象信息中心合并,目的就是推动资源集约,实现气象业务系统升级。另外,在业务系统里面单提观测现代化是不科学的,因为观测、预报、服务是互动的,是一个整体。因此,要注重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我们前期重视标准的制定,忽视标准的执行,目前89%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没有约束力,导致规范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设备型号多、数据出口多,这样的气象信息数据质量不高、可用性不强,这些问题将会成为气象信息化的最大障碍。
第二,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把深化气象改革融入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之中。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寻找解决路径,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比如,前面所说的现有气象业务机构和布局碎片化问题,这和现代气象业务的交互式发展、融入式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深化气象改革,把各个单位的气象现代化放在气象现代化的全局中去思考,任何一个单位的现代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个相关单位、相关要素(如科研、人才等)、相关领域(包括观测、预报、服务)、相关环节(决策、管理、执行)的互动,只有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总体来讲,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加突显。但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过去我们说不进则退,现在可以说是慢进则退。过去我们说小富即安,现在可以说不富已骄。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气象领域各项改革和继续推进“科技兴气象”战略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第三,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合理衡量各级气象部门现代化的进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涉及两个层面——中国气象局层面和省级气象部门层面。各省的气象现代化考核和目标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差别的,因为对全国来说,没有差别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科学的。由此,评价一个地区的气象现代化成效的关键,不在于和其他地区的对比,而在于和该地区过去相比是否有进步。
3 充分认识信息化的深刻影响,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
要深刻理解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内涵和对气象工作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认识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气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2014年6月份我到德国气象局访问,与预报员讨论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问题。德国的预报平台目前已经高度数值化和信息化了,他们的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况数据每5分钟更新1次,并已全部同化到平台中,任何一个点上的未来7天预报可以在2秒钟内通过文字和图像形式预报出来。他们的预报员也必须有丰富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经验。大家认为,除了航空气象、突发事件、重大灾害的判断预警、气候预测的完善等需要预报员之外,常规预报在未来完全可以由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替代完成。这对传统预报员以及传统预报模式都是一个重大挑战,也充分说明信息化给气象业务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第二,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在现代气象业务中资料问题越来越重要,现代气象业务本身就是将大量的观测资料经过加工、质量控制同化到模式中,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对气象预报、气象观测和数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阶段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信息化催生了“大数据”时代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商业巨头,创造了巨大的产业价值。信息化使我们的观念、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来提升气象业务水平,进而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第三,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是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气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新常态下气象信息化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将信息化作为气象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深入推进。气象信息化不单纯是某个职能司、某个业务单位的任务,需要通盘考虑。为了更好地推进气象信息化,中国气象局党组将成立气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我来当组长,统筹考虑加强气象信息化战略的顶层设计问题。
4 正确把握深化气象改革总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这与党和国家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就是要着力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管理法治化,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气象服务发展道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要将公共气象服务作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核心,坚持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坚持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气象服务业务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气象服务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关键是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现代气象服务业务是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基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要求,我们要以之为目标去谋划、推动现代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先进的气象服务技术、发展专业的气象服务队伍,来解决气象服务尤其是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内涵不高、难以满足服务需求等问题。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需要循序渐进、依法有序地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气象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发展方向,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序推进。首先,要考虑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考虑气象服务所处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从1985年就开展了气象有偿服务,但现阶段的气象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气象部门作为单一主体来提供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少之又少,气象服务市场尚待培育,而要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只要市场不能提供的,气象部门就不能缺位,就必须提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要考虑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国有7万多名气象职工,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而盲目冒进的市场开放势必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会对气象部门的稳定和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稳妥有序地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开放,确保气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5 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气象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中国气象局党组科学决策有赖于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研究保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智囊,要为党组出谋划策,为党组的决策提供支持。
第一,要发挥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向国际前沿,立足气象实际,创新研究方式,紧密结合气象改革发展开展研究工作。要根据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研究和咨询工作,把党组的一些思想贯彻到研究工作中去。特别要注重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政方针,并结合气象事业发展实践研究气象发展战略问题,不要局限在具体的事务中成为一个办事机构,要真正发挥好党组智库的作用。
第二,要加强发展研究中心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不断加强发展研究中心能力建设。要继续加强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进行工作,大胆地进行探索、研究。
第三,要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也是一种决策服务,衡量决策服务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影响领导的决策,决策材料不在于文字的长短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助于党组在决策中去参考。发展研究中心首要的是出思想,还要出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的每位同志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既要开展宏观的、战略层面的研究,又要有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纵深研究。
发展研究中心要在总结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谋划明年的工作。明年的改革任务很繁重,要围绕如何深化气象领域改革、“十三五”规划等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党组提供决策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