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国企腐败需要勇气
2015-01-26郭松民
清除国企腐败需要勇气
作者小传
郭松民,财经评论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国企生存的舆论环境不好,是每个国企人和每个热爱国企的人都为之心痛、心寒的事实。
国企生存的舆论环境为什么不好?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中国近30年来,大学经济系课堂的主流思想是西方经济学。2005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发表谈话“谈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严肃批评了这种倾向。但10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在西方经济学的话语背景中,国企是一种“必要的恶”,现在掌握着财经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基本是被西方经济学熏陶出来的。他们对国企没好脸色,是必然的。
其二,就是国企自身的问题。一个最容易激起公众不满的因素就是腐败。中国的国企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取得了不俗成绩,这自不待言。但国企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症候,即80年代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企业的控制权逐渐向管理层手里集中,企业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所能起到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小。到了90年代后期,居然发展到借国企改革之名公然侵吞国有企业。2005年“郎顾之争”事件发生后,MBO(管理层收购)被叫停,公然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腐败又开始出现新的形式,即管理层用自己的“至爱亲朋”控制企业,甚至出现“寄生性家族式利益共同体”。
6月17日,中央纪委网站再次公布今年首轮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此次公布的央企由第二、第十二巡视组等分别巡视的,涉及能源、通信等诸多领域,其中不乏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移动这样备受关注的企业。笔者发现,国企用人腐败是这次巡视当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巡视组在反馈中,语气尖锐地提出了“寄生性家族式利益共同体”的说法。
比如,第二巡视组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了专项巡视。巡视组组长李五四在情况反馈中指出,中石油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小圈子”问题突出,“带病上岗”、“带病提拔”时有发生,存在违反回避原则“近亲繁殖”现象。在对中海油的巡视反馈中,李五四强调,中海油选人用人不规范,存在弄虚作假违规提拔干部问题和违反回避原则“近亲繁殖”现象;依托海油资源谋取私利现象比较突出,个别领导干部甚至带头“吃里扒外”。
国企内部形成“寄生性家族式利益共同体”,是一个极为值得警惕的信号。这种“共同体”实际是寄生在国企肌体上的恶性肿瘤。对内,这种“共同体”使国企逐渐衰竭,丧失凝聚力,正好落入西方经济学中所谓“公地的悲剧”的话语陷阱;对外,则严重损害国企的形象,恶化国企的舆论环境,使国企丧失了公众的政治支持。
中国出现近代私营企业乃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中国的私企不能信任家族以外的人,所以往往很难做大做强。反之国企才能凭借高度的政治认同,像美国的跨国公司、日本的“会社”分别成为各自民族命运的承担者,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承担者。所以,对国企的腐败我们必须从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予以重视,拿出“毒蛇啮手,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予以清除。只有这样,国企才能重获公众的信任,才能真正做优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道路的重要开拓者。
责任编辑: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