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15-01-26李新一田双喜

中国饲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饲草料秸秆草原

李新一,罗 峻,刘 杰,田双喜

(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北京朝阳 100125)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是中央文件中明确将饲草料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围。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推动饲草料生产做了安排部署,并组织开展了粮改饲和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等工作。

加强饲草料生产是在我国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促进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业发展、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和此前开展的实地调研,探讨了饲草料的内涵,分析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饲草料生产的主要任务。

1 饲草料的内涵

1.1 定义与分类 饲草料是指畜禽食用的草本植物饲料。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是对应存在的,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木本植物称作“树”,二者的区别主要在茎的结构和木质部的发达程度上,草本植物的茎多汁而柔软,植物全株都可作为饲料;木本植物茎坚硬,绝大多数木本植物难以作为饲料,但是柠条、沙蒿等灌木和半灌木虽然属于木本植物,因其茎秆相对柔软,营养丰富,草原上生长较好且牲畜喜食,一般在生产中也被纳入饲草料的范畴。饲草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天然草原上自然生长繁殖的草本植物,被牲畜直接采食或人工刈割后饲喂,称作牧草;另一类是经过驯化的草本植物,通过人工栽培种植后用作饲料,称作饲料作物。

1.2 历史演变 人类最早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牲畜自由采食草原上的植物。此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可以驯化牲畜和种植草本植物,出现了家畜和饲料作物。而在种植饲料作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籽粒可以采集储藏,从而出现了以收获籽粒为主的粮食作物;某些植物具有榨油产糖、生产蔬菜药品纤维等用途,又出现了专门化生产程度较高的经济作物,这时的饲草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饲草料包括粮食作物和草本经济作物的秸秆、天然草原的牧草以及人工栽培的饲料作物,狭义的饲草料只包括牧草和饲料作物。考虑到作物秸秆属于草本植物,是牲畜的重要饲料之一,也需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为此,本文所阐述的饲草料是指包括秸秆资源在内的广义饲草料。

1.3 发展定位 随着粮食作物的出现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从草原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开启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时代,大量土地被开垦为农田,甚至对不适宜粮食生产的高海拔草原地区也提出了粮食自给的要求,居民食物以粮食和耗粮型的生猪为主,忽视了饲草料生产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草原生态恶化和饲料粮短缺,农业生产不可持续(苏和等,2005)。西方大多数国家对农业和食品的认识较为广泛,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及其产品加工等,食品包括粮食、蔬菜、牛羊肉、猪肉、淡水鱼类、海产品等,他们非常重视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种养业的协调发展,较好地处理了生产与生态、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洪绂曾,2000),饲草料产值又占畜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2 加强饲草料生产的必要性

2.1 缓解粮食生产压力 据专家分析,人们在生活水平较低时以谷物类食品为主,随着人均GDP增加,食品结构不断调整,口粮消费减少,畜产品消费增加,当人均GDP为15000~20000美元时,食品结构达到基本稳定状态 (毛学峰等,2014)。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500多美元,如果按照每年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时人均GDP即可达到15000美元,因此,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将是我国居民食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实际上,我国城镇居民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食品结构的调整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口粮比1995年减少了18.24 kg;而购买猪肉、牛羊肉、禽类、鲜蛋、鲜奶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 3.99、1.29、6.78、0.78、9.33 kg, 饲料转化率分别按 2.9∶1、1.6∶1、2.1∶1、1.7∶1、0.6∶1 计算(韩昕儒等,2014),增加饲料粮消耗(含粮食及其副产品)34.80 kg,比口粮减少量多了16.56 kg,表明食品结构调整增加了粮食间接消费量。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是城镇居民的2倍多,畜产品消费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结构也将进入快速调整期(杨照和栾义君,2014)。加强饲草料生产,有利于促进饲料粮转化效率较高的牛羊等草食畜禽发展,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又可以不增加或少增加粮食消耗。

2.2 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韩长赋,2014)。人们从缺衣少粮到总体小康,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在向吃得更好穿得更美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资源、环境和投入等巨大代价,化肥使用量超出国际公认安全线一倍左右,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造成了地表水的氮磷养分富集、地下水和食品中的硝酸盐超标以及土壤中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约40亿t的畜禽粪尿污水被随意排放,既浪费了有机资源,也带来了更大的污染。我国耕地长期超负荷生产粮食,既没有休耕,也没有实行草田轮作,导致了土壤板结、酸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等地力(土壤本身肥力)下降问题。据专家分析,我国平均基础地力对粮食的贡献率只能达到50%左右,而国外达到70%左右,原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我国东北黑土地侵蚀沟道已达29万多条。我国历史上有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实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轮种、混种、套种,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维系了庞大而又持续增长的人口规模,避免了地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今后我们还应回到这样的发展模式上来,在加强饲草料生产的同时,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持续生产能力(李新一,2014)。

2.3 减轻农产品进口依存度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但是所有粮食品种都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而且逐年增加,2014年进口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和玉米DDGS等粮食及副产品约 1亿 t(农民日报,2015-02-10),只有少量的小麦、稻谷、薯类用于调剂口粮花色品种余缺,剩余的粮食以及大豆榨油后产生的饼粕近7000万t均用作饲料。草产品和畜产品的进口量也迅速增加,2013年进口干草80万t,其中苜蓿 76万t,是2006年的2320倍,进口额2.8亿美元,是2006年的2360倍(中国草业统计,2013);从2000年开始,我国畜产品进出口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且逆差数额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0.6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9.87亿美元,增长了近200倍(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2013),特别是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35万t增至2013年的159万t,增长3.5倍,奶源自给率从95%降至78%,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杨振海和王玉庭,2014)。我国加入WTO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否则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我国饲草料资源丰富,拥有紫花苜蓿、饲用玉米、柱花草、燕麦等优质牧草饲料品种资源,既可直接饲喂牛羊等草食畜禽,也可加工制成草粉、草颗粒、叶蛋白等产品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做好饲草料的开发利用工作,不仅能够直接增加草食畜产品产量,还可部分替代进口的饲料粮,从而确保我国饲料生产安全。

2.4 促进草原地区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草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比如新疆总人口从1949年的433.3万增加到2007年的2095.2万,增长了3.8倍(左永君等,2011);西藏农业人口从1959年的113.2万增加到2004年的223.4万 (杨本锋.,2006);内蒙古牧区人口从1949年的26.3万增加到2000年的192.9万,增长了6.3倍(包红霞和恩和,2009)。而据全国畜牧总站2000年组织开展的草原遥感调查发现,因开垦种粮和进行道路、城镇等建设,草原面积减少了0.45亿hm2(樊江文,2002),一方面人口增加,另一方面草原面积减少,农牧民为了生存发展,不断增加牲畜饲养数量,导致了草原超载过牧、生态恶化。近年来,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国家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了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出发点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基础上,兼顾畜牧业发展,虽然投入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主要以围栏封育和减畜奖励为主,用于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设、鼠虫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经费远远不够,尽管有的地方采取了移民措施,由于没有处理好移民后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反而形成了新的“贫困群体”,一些移民又返回了原来生活过的草原,草原减畜的难度非常大(杨振海,2013)。只有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原地区人口增加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推动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发展饲草料生产的有利条件

3.1 草食畜产品需求增加 近年来我国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从以猪肉为主向猪肉、禽肉、禽蛋、牛羊肉、牛奶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草食畜产品增长速度较快。与1990年相比,2013年猪肉、禽肉、禽蛋、牛羊肉、牛奶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4、4.6、2.6、3.7、7.5 倍,猪肉占上述畜产品产量的比重从56.4%下降到37.2%,牛羊肉从5.7%提高到7.3%,牛奶从10.2%提高到23.9%(韩昕儒等,2015)。牛羊肉由过去的少数民族消费为主变成全民性消费,由季节性消费为主变成全年性消费,价格自2001年以来连续上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飞涨现象(王宗礼,2013)。奶类虽然在大量进口乳制品特别是进口奶粉的冲击下,出现了“卖奶难”问题,但是由于人均消费量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增长势头依然不会减弱,这些都为我国加快饲草料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3.2 饲草料资源比较充足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项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我国北方草原禁牧面积达到了1亿hm2,草原植被种类和盖度明显增加,生态状况开始好转,蕴藏着近1亿t的干草产量(中国草业统计,2013),每年饲喂0.76 t干草(秸秆),至少可饲养1.3亿个羊单位,按目前每个羊单位产肉15 kg计算(中国畜牧业统计,2013),可增产羊肉 195 万 t;据农业部调查,南方草山草坡7000多万hm2,已利用面积不到50%,由于雨热条件好,每公顷可饲养7.5~15个羊单位,如果再开发利用3500万hm2,可以多饲养3.9亿个羊单位,增产羊肉585万t;农闲田面积1300多万hm2,利用率仅有13%(中国草业统计,2013),如果得到充分利用,按照每hm2饲养3个羊单位,可以增加0.3亿个羊单位,增产羊肉45万t;据全国畜牧总站调查,我国有2亿多t秸秆未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饲养2.6亿个羊单位,增产羊肉390万t,以上共可增产羊肉1215万t,是现有牛羊肉产量的1倍多。

3.3 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 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迈上了6亿t的关口,稻谷、小麦的自给率都在100%以上,据专家预测,如果稻谷和小麦的面积维持现有的水平,到2035年大米的自给率为102%,小麦的自给率为100%左右,口粮安全是有保障的(韩俊,2014);畜牧业常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已从家庭副业转变成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人均肉类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和禽蛋等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这些都为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强饲草料生产,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国家支撑保障力度大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形成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包括绿色化在内的“五化同步”发展思路,草原保护建设和饲草料生产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上世纪末启动的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此后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等工程项目,到2011年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再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农业部还提出了树立大生产、大食物、大市场、大农业、大科技理念,组织开展了粮改饲和草牧业试验试点,我国饲草料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范围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加大、措施不断强化,为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 做好饲草料生产工作

4.1 粮改饲 农业部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hm2以上,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0.93亿hm2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亿hm2,谷物播种面积为0.94亿hm2,也就是说,谷物面积要保持基本稳定,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中可以调剂出约500万hm2用于生产饲草料。2013年我国牛的出栏量为4828万头、奶牛的存栏量为1441万头,按照每头牛每年饲喂7 t青贮玉米、每头奶牛日粮中添加3kg苜蓿干草、青贮玉米单产90 t/hm2、苜蓿干草单产7.5 t/hm2计算,共需种植青贮玉米488万hm2、苜蓿210万hm2(任晓亮,2012)。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2013年我国青饲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237万hm2,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为39万hm2,为保证畜牧业发展需要,还需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251万hm2、苜蓿171万hm2,此外,还要加大饲用高粱、大麦等其他饲草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减少对进口饲料粮的依赖(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5)。

4.2 北方天然草原保护建设 通过近年来实施的草原保护建设政策措施,我国北方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还没有实现草畜平衡。据农业部监测,2014年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虽然比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前下降了24.6个百分点,但依然超载19.4%,特别是季节性饲草料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暖季有余、冷季不足(农业部,2014)。据专家研究,天然草原水肥效率高,如果采用补播、施肥、浇水等措施,产量可提高1倍以上 (张英俊,2012)。今后既要保护好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还要加大建设力度,在继续完善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支持做好补播改良、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和草原鼠害、虫害、病害、有毒有害杂草防治等工作,增加饲草料产量,减少因灾损失,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能力和生产水平。

4.3 南方草山草地开发利用 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产草量高,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潜力大,既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放牧牛羊等草食畜禽;也可以在适宜地区,通过人工种草、补播改良、飞播种草等方式,增加优质牧草种植比例和产量,发展草业和草食畜牧业。由于南方草山草坡可能存在草地和林地的权属划分问题,各地既要协调解决好草业和林业发展的衔接问题,还要加大草山草坡建设力度,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编制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好试验示范、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饲草料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南方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

4.4 农闲田种草 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2013年我国农闲田面积1325万hm2,其中冬闲田、夏秋闲田、果园隙地、四边地、其他闲田分别为834万、137万、148万、122万、84万 hm2, 已利用农闲田面积174万hm2,仅占 13.1%,其中冬闲田、夏秋闲田、果园隙地、四边地、其他闲田利用率分别为8.8%、20.6%、21.6%、19.2%、20.3%,种植面积较大的饲草料作物为多花黑麦草、饲用块根块茎作物、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分别占农闲田种草总面积的 29.5%、11.8%、10.1%、9.4%、5.7%(中国草业统计,2013)。我国在南方地区推广的“早稻+晚稻+冷季型牧草”“暖季型牧草+晚稻+冷季型牧草”的草田轮作模式,不仅增加了牧草产量,促进了畜禽生产,还改善了土壤品质,增加了水稻产量(邢福等,2011)。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农闲田利用效率,增加饲草料产量。

4.5 秸秆养畜 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有7亿多吨,其中玉米秸秆近3亿t、水稻秸秆2亿多吨、小麦秸秆约1.5亿t,其他各类秸秆1.1亿t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约为70%,其中饲料化利用率约为30%,还有大约2亿t左右的秸秆被废弃或焚烧。目前秸秆饲料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储运不及时造成秸秆营养价值下降,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不利于秸秆的深加工,秸秆青贮微贮等新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生产效益低。今后随着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种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有利于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要继续做好秸秆收储运和加工饲喂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5 小结

我国已经进入食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草食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提高对饲草料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好各种有利条件,做好粮改饲、北方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农闲田种草和秸秆养畜等工作,提高饲草料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包红霞,恩和.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41(4):9~13.

[2]樊江文,钟华平,员旭疆.50年来我国草地开垦状况及其生态影响[J].中国草地,2002,25(5):69~72.

[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5年5月国内外大宗饲料原料市场分析[J].中国饲料,2015,12:7~10.

[4]韩长赋.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J].农机科技推广,2014,10:4~7.

[5]韩俊.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6]韩昕儒,陈永福,钱小平.中国目前饲料粮需求量究竟有多少[J].农业技术经济,2014,8:60~68.

[7]韩昕儒,李国景,钱小平等.中国畜产品供求变动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5,5:72~81.

[8]洪绂曾.谈谈饲料作物和牧草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问题[J].作物杂志,2000,2:1~4.

[9]李新一.推进种养业循环发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10):26~30.

[10]毛学峰,刘靖,朱信凯.国际食物消费启示与中国食物缺口分析:基于历史数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8:103~112.

[11]农业部.全国草原监测报告[R].2014.

[12]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中国畜牧业统计[M].2013.

[13]全国畜牧总站.中国草业统计[M].2013.

[14]任晓亮,王振华,张洪宾.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及品质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6:1~2.

[15]苏和,刘桂香,何涛.草原开垦及其危害[J].中国草地,2005,27(6):61~63.

[16]王宗礼.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J].中国猪业,2013,11:13~15.

[17]邢福,周景英,金永君等.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J].草业学报,2011,3:245~255.

[18]杨本锋.西藏农牧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J].西部资源,2006,13(4):22~24.

[19]杨照,栾义君.粮食安全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消费的“三元结构”[J].三农新解,2014,9:61~66.

[20]杨振海,王玉庭.当前奶业发展形势及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6):3~5.

[21]杨振海.草原应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J].农村工作通讯,2015,5:38~40.

[22]张英俊.内蒙古牧草产业发展之管见[J].内蒙古草业,2012,24(4):15~17.

[23]左永君,何秉宇,龙桃.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3):358~364.

[24]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N].农民日报,2015-02-10.

猜你喜欢

饲草料秸秆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