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几点体会
2015-01-25杜芳吕佳
杜 芳 吕 佳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紧抓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从论文的前期准备到实验方案的实施,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考评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作为高校教师,如何指导好本科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形式是由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通过对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得出科研结果,以此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所有理工科学生必备的能力,它包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体系、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和证明、归纳整理数据并总结成科学论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了6~7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用4~6个月的时间出外业或者在实验室工作,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最后将这段科研实验经历整理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理论学习的最好补充,是进行科研实践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做准备。
当学生结束了3年半相对紧张、繁忙的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关注的是即将到来的考研或是就业,所以很多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持应付的态度。虽然有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表现在科研能力上,只有动手能力,却没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但将科研成果最终转化成标准的研究论文的能力却很欠缺。针对这些现象,指导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所持的消极态度,让学生明白积极投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学业的一个重要经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锻炼的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是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必备的[1]。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学生才能通过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处理等科研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出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为本科的专业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2]。
二、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细节指导
(一)指导学生确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选题
确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第一步。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网站的简历,详细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为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选题做好准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选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联系指导教师,教师着重介绍自己的科研课题需要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让学生对课题的具体内容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更好地找出符合自己兴趣与适合自己开展的项目。同时教师可以择优选择学生,将那些真正对自己科研课题有兴趣的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二)指导学生通过学术期刊了解科技前沿知识
选题确定后,学生首先需要搜集文献资料。本科生通过一定的课程训练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资料检索技巧,但是对于专业性强的期刊还不甚了解。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挑选数位有影响力的作者,对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背景等进行介绍。通过积累,学生在毕业时基本能掌握本领域4~5个专业学术期刊及该领域在国际上主要的研究团队,学生通过Google Scholar、ISI Web of Science、EndNote等文献检索工具,可以对杂志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式,即通过检索文献,参考同一领域其他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从而找到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
当本科生具备了熟练的文献检索技巧,并对本专业前沿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师可邀请本科生参加实验室的文献讨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献检索心得与大家分享。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大本科生与老师、研究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找到“处在科研第一线”的感觉,培养他们的科研热情。
(三)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的能力
对于林业专业的学生来说,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最难的一部分。现有的一些通用统计软件如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最初被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olution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并不适用于林业的数据分析。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利用R、Perl语言自行编写简单的程序,用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当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精美的图片输出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主动自学,毕业时已然成为数据处理的高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测试编辑的程序并整理为通用的脚本,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其他同学可以直接应用此脚本。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虽然是毕业论文的“副产物”,但是此过程的逻辑训练会培养学生在数据处理时不盲目依赖软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文献阅读结束后可以确定实验方案,任务书下达后,就进入了最为重要的论文实施环节。这一阶段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技能。通过一周的指导,学生基本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教师最好能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若条件不允许,可由经验丰富的研究生代为指导。笔者发现只要在初期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和记录习惯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这些好习惯。这样“标准化”的训练使得每个学生记录的数据都科学、有效,不仅可以完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同时也可以对实验室数据的长期积累作出贡献。
三、促成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公开发表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林业专业学生在4~6个月的短期科研实践过程中要想有较大的理论突破比较困难。因此,指导老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以及实践方法之余,最好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一项专业统计方法或是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学生完成实验工作后,老师应鼓励学生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用科技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当然,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首先应指导学生科学写作的方法,包括标准的科技论文格式、常用表达方式及专业术语等。当学生草拟出论文初稿或是论文提纲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直到符合规范。一般来说,只要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图表的绘制、材料的收集、方法的确立和结果部分就可以准备撰写科技论文了。由于学生阅读文献数量和经验总结能力都有限,所以摘要、前言、讨论等部分需教师重点指导。通过与学生讨论、沟通,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对论文的反复修改直至达到能公开发表的水平[3]。
这种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益处。
四、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措施
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逻辑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核心。如果要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顺利实施,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适当延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间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各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间为4~6个月,在较短的时间里,学生很难开展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虽然很多高校鼓励大学生将创新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因此,笔者建议适当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间,鼓励大学生在低年级就加入实验室的工作。
(二)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自由度
目前较为普遍的选题方式是老师公布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然而,科研选题仅有一次机会往往不够,当学生发现选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时,已经没有更换的机会了,老师也只能“被迫”指导不太适合学生的项目。这种情况下指导出来的毕业设计达不到应有的质量和水平。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参照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些院系实施的研究生“轮转制”,使学生有权利选择2~3位导师,在每位导师的实验室中工作2~3 个月,最后确定导师。虽然“轮转制”会加大工作量,但是学生、老师都有更多的选择,通过双向选择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近年来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科研造假、论文抄袭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时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向他们宣传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和规范,让他们明白科研学术造假的“零容忍”原则,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近两年来,笔者坚持瞄准国际科研进展前沿,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细节指导,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笔者指导的4名本科生以毕业设计内容而撰写的科技论文有的被SCI期刊《分子生态资源杂志》收录,影响因子7.4;有的被《公共科学图书馆》收录,影响因子3.7;有的被核心期刊《植物资源与分类学报》接收并发表。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处在同等的水平线上,但通过指导教师的规范培养,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他们的成果在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为其他同学起到了榜样作用。
[1]王艳梅,马天晓,王玲,等.指导教师在林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5):11-13.
[2]郑宇,张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6):11-13.
[3]张双保,张勇,李黎,等.打造“北林”品牌,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