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效果
2015-01-25隋金玲丁长青
隋金玲 张 东 丁长青 李 凯 齐 磊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如何提高“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效果
隋金玲 张 东 丁长青 李 凯 齐 磊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针对“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课时少、经费有限的现状,对整个野外实习过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通过建立合适的实习基地、编写符合实习地地理生态情况与物候条件的实习指导书、细化实习步骤、查找不足等途径,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基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一、“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自然保护区学院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林学院的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及“梁希”班(林学方向)都开设了“动物学”课程,“动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相关专业生物学野外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包括山地动物和海滨动物两个实习环节,目前所有开设“动物学”课程的专业均能进行为期一周的山地动物学实习,而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则仅有生物科学专业能够开设(作为生物学综合实习内容的组成部分)。如何在课时少、内容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较好的野外实习效果,是“动物学”课程组教师一直在探讨的课题[1-2]。
二、提高“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效果的途径
(一)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实习地
“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地的选择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效果,为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选择。对于“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而言,实习地不仅要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同时还要兼顾交通是否便利、食宿条件是否合适、地理条件是否利于学生开展实习工作,环境条件是否安全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实习效果。北京林业大学动物学教学团队先后选择了具有丰富生物资源、植被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不同专业山地动物的实习基地,并与保护区管理处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做到资源共享。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基地则结合生物学综合实习,乘着“北京5校(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农大和北林大)理科生物学实习基地建设”的东风,选择了交通比较便利、生物资源丰富、便于实习工作开展的山东烟台海滨,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校区为驻地,开展实习。烟台海滨不仅有丰富的海滨生物,同时又有较好的食宿条件和实验室,既丰富了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的内容又保证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编写符合实习地地理生态情况与物候条件的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既是学生实习时使用的教科书,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据“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多年的实习经验,动物学教学团队编写了符合实习环境条件及不同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动物学实习指导书,在实习之前将电子版发给参加实习的每个学生,使之充分了解实习地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实习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每年实习的经验,对实习指导书进行不断更新,实时添加新的研究成果,剔除不合理的内容,使实习过程既严谨又充满趣味性,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三)细化野外实习步骤
1.对实习地进行预查与踏查
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栖息状态和分布情况在不同时间、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为此,实习指导教师务必在实习之前组织预查,掌握本年度实习地动物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是,实习前3~5天由相关教师带领3~5名研究生对实习地进行预先调查,对实习可能涉及的地域环境状态及动物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同时,在实习进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大组,每组15~30人,分别由指导教师带队对实习地进行踏查,一方面对环境条件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现场了解实习地的现状,确定研究内容,提出研究题目(项目);另一方面,让预先拟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现场确认,对不合理的研究内容进行及时修改。
2.提出研究方向
为了提高实习效率,在“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前,教师应在理论课上向学生介绍野外实习的相关事宜,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提前思考如何对动物进行研究。如实习时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任课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往年的实习资料,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研究意向。在实际野外实习过程中,结合踏查结果,制定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样将大大减少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3.开展专题研究
在实习过程中,为了确保实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研究兴趣的3~5名同学组成一个实习小组,共同完成实习内容和研究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对野生动物研究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除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外,还应要求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探究:提出研究项目,找出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最后将研究内容写成研究论文,并进行模拟交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每年每个班级都会成立6~7个研究小组,确立6~7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涉及了动物种类、动物繁殖行为、生态分布、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的关系等个体、群体、生态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内容有的经过整理后,以论文形式在相关期刊上发表[3-7]。这些科研训练,不仅促进了动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坚定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念[2],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利用野外实习间隙组织多种形式的野生动物知识讲座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间或潮汐间隙,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或知识讲座,以丰富学生的实习生活,增加实习兴趣。讲座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讲座内容既可以是与实习相关的规定内容,也可以是同学感兴趣的自选内容,或是进行科学研究必备的知识等。如有针对性的讲座——包括如何进行选题、如何进行动物野外研究、常用研究方法的选择、常用研究工具的使用等;讨论式讲座——对热门话题或常见问题进行讨论,调动每个人的能动性;专业性讲座——请相关老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科普性讲座——教师或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讲解,以普及相关知识,扩大学生视野。
5.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野外实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地的条件对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后续研究。到目前为止,有6组学生将野外实习的内容作为后续研究或创新项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撰写了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在《四川动物》《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同时,学生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为后续的野外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开阔了后续野外实习小专题的研究思路,形成野外实习的良性循环。
6.将环保理念融入野外实习的全过程
北京的自然保护区既是对相关动植物进行保护的地方,也是北京市民及其周边省市的人们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在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各种不利于动植物保护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科普方面的教育。如参与北京观鸟会组织的观鸟行动、保护区内人工巢箱的悬挂活动、保护区内动植物科学调查活动、鸟类环志活动、海滨动物的捕捞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会将“动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上升到动植物保护的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所学知识反过来影响社会,达到保护动植物和环境的目的。同时,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动植物保护与适当开发与利用的辩证关系。
7.采取多种野外实习考核形式
最初“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考核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模式,即将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或实习地理论上存在的动物情况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总结,结合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意见与建议,教研组提出了一套更加切合实际、学生愿意接受且能直接反映实习效果的考核模式,即综合考核模式。考试内容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考试,而是在实习地,利用学生采集的动物标本(鼠类、昆虫等)和声像素材(鸟鸣声、鸟类或哺乳动物图片或录像),结合动物的生态分布等情况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可以随机选取试题。考试过程中天空飞过的鸟类、地上的昆虫、树上的鸟鸣等,都可以作为考试内容。综合考核模式可以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知识,而是更主动地去认识动物种群、认识动物生存的环境、辨析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植物的关系等,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野外实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四)及时总结每次野外实习的不足
每次实习后,除了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内容进行交流并按要求写出论文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个人实习总结,包括专业知识的收获、能力的培养、对实习过程的意见与建议等。教师将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制成问卷,发到每位参与实习的同学手中,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将实习过程的不足与遗憾进行记录,及时反馈,以便下次实习时进行改进或预防,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后续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以保证更好的实习效果。
三、“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改革成效
通过对“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和一套完整的“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方案。通过野外实习,采集了丰富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像信息和教学标本,为提高“动物学”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动物学教学团队还编写了具有实习基地生物学特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合野外使用的动物学实习指导教材,建立了较固定的、交通便利、食宿有保障、符合动物学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兴趣化、系统化、科研化,提高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每一次野外实习的总结及查找不足,为新一轮的野外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动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对“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据统计,近3年的学生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均在92分以上。
[1] 隋金玲,赵欣如.高等林业院校生物学专业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1999,17(3):46-47.
[2] 隋金玲,赵海燕,李凯,等.动物学实习——搭建起专业学习与素质养成有机结合的平台[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5-329.
[3] 彭立群,郭梦娇,丁长青,等.一对人工巢箱内繁殖的白眉姬鹟育雏习性研究[J].四川动物,2012,31(6):923-927.
[4] 隋金玲,郑超怡,王荣,等.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雕育雏期间日活动行为研究[J].四川动物,2008,27(3):263-266.
[5] 刘豫宁,万心怡,恩特马克,等.北京地区小头皮蝇属昆虫分类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4):362.
[6] 张东,万心怡,魏婉红,等.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寄蝇科昆虫分类区系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5):459-465.
[7] 高宇,亓岽东.北京小龙门林区夏季鸟类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4):23-25.
(责任编辑 王 伟)
2008年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动物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北京林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动物学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动物学视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