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古典园林意境差异探析

2015-01-25尹露曦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古典山水意境

尹露曦 赵 鸣 孙 波

1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2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昆明 650228

园林意境可以理解为观者由园林实体景象触发而产生的意念或意念的景象,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1]。中日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体系中的代表。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但并不能把日本古典园林简单看作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支。日本园林善于结合本土自然、人文条件,发展出别具一格的园林形态。从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开始,到镰仓、室町时代的枯山水,桃山、江户时代的茶庭,日本庭园经历了1 600年的历史。园林由大到小,由粗而精,由舶来以至和化,这都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劳动的结果[3]。较之西方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在园林意境的追求上同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较为突出,且两者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将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2种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园林形式。

1 中日古典园林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1.1 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之通神仙境

“一池三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山水空间模式,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模山范水的代表。它开创于汉武帝时期的建章宫太液池,自后便一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延用下来,特别是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在秦汉时期,人可以通神以及能够从仙境求得长生药的传说深受皇帝重视。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建造仙境一般的空间环境才能招致神物。基于这样的传说,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其中开挖太液池,并于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取名为“蓬莱” “方丈” “瀛洲”,以模仿东海神山。这当中,人工挖湖堆山所形成的“一池”加“三山”是具体的园林景象,它通过“以池象海,以岛象山”的意境转译,表现出“海上仙山”的神仙境地。这种仙界景象正是皇家园林所追求的意境,从此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模式的先河。

1.2 日本古典园林“单纯凝练”之自然境

日本古典园林最早的山水骨架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早期的造园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但在与本土自然地貌融合的基础上,其园林意境的表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是模山范水,日本古典园林关于自然的表达形式则是“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4]。“一池多岛多矶”的池泉式园林,以泉为水源、池为骨架、石为点缀,充分体现了日本园林“崇海”的自然情节。如日本著名的回游庭园—修学院离宫,其上御茶屋位于全园最高处,是整个离宫的精华所在。上御茶屋中有一池名为浴龙池,池中用土堆成三个小岛,同样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但其“三山”一是尺度没有中国大,常以缓坡,甚至矶、石呈现;二是岛上多以植物点景,少有亭榭、阁楼等构筑物,相对简练。

除此之外,日本自然资源有限、自然灾害多发;因此日本人民无限向往安宁的生活,艺术形式上追求静态的美感,园林本身也形成了单纯凝练的气质特点。单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而言,日本园林在意境表达上显得更为细腻、深邃,这一点在坪庭和枯山水园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人们称“壶中天地”的坪庭为坐观式园林,由于园林空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极为简洁、洗练的手法营造空间,实现静坐而观之。它一般以一石、一藤为主景,配以小灌木和花卉,虽元素少但搭配形式丰富。不同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在三维空间上的丰富化处理,大部分坪庭都低矮、平面化,强调静态的美感,其意境美也常常是通过微妙的光影捕捉并结合细腻的声境体会来实现。同样,单就表现海洋这一自然景观而言,枯山水通过单纯的材料——白沙,结合写意的手法进行隐喻和比拟,抽象而凝练地表达了对海景的向往,通过极度有限的手段带来了无限的意境想象。

2 中日古典园林对文化意境的追求

自然条件、社会进程的差异无疑会带来文化的差异。对于园林意境而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山水画、田园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的浮世绘、俳句、茶道等艺术形式同样作用于园林,这其中以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最为突出。

2.1 中国古典园林“小中见大”之山水诗、画境

中国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写意。画家遍游山川大地,创作时在参考现状景象的基础上会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象。这种意象包括与眼前景象相似且和谐的图景,更包括其自身的思想感悟与情愫。造园也如此,匠人创作的时候并非原封不动地将自然景象描绘出来,而是在注重自然规律的同时,通过写意的手法进行浓缩、提炼、成型。如《园冶》掇山篇所述:“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石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充分展现了古人将造园与作画、造景与写意完美结合的实践方式。

除此之外,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画中山水、植物、人物等要求主次分明,有远近层次。受其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自然之景或绘画中的各种景象有主次地在园林中表现出来。对此,匠师们常常采用“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园林的所谓“小中见大”是指通过欣赏具体的园林景观获得的直接视觉感受和从视觉感受中引起的意境和思绪[5]。它包括“欲扬先抑”,增加空间曲折度,运用借景等。以乾隆花园为例,其位于紫禁城东北部,它南北长约160 m,东西宽约37 m。如此狭长的基地给设计者出了很大难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将这块长宽比为4∶1 的狭长场地割成4 块近方形的小空间,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景致,整个花园因此显得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五进花园有的以假山占据空间,有的以建筑加围廊形成四合院式的院落布置。多变的空间形式增加了空间的曲折度,通过迂回曲折的游线安排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了含蓄而灵活的意境。

与画意同时存在于文人园林意境中的还有诗情。文人园中随处可见到将前人诗文运用到匾额与楹联中的例子。如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就取自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则来自大诗人苏轼的佳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精简的诗句在丰富庭园主题的同时,更让园景增添了诗句中唯美的意境,它或是园主人对于自然景象的歌颂,或是表达自我的隐逸,甚或是孤芳自赏,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诗情所衍生出的园林意境。

2.2 日本古典园林“至简至素”之茶道境

茶文化虽然始于中国,但品茶的程序化仪式在日本发展到了极致,并随之诞生了茶道。茶庭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园林形式,其出现是和茶道结合在一起的。之所以单独列举它,是因为它所附有的园林意境是独特而极具魅力的。

日本茶圣千利休在创立茶道的时候强调了一种重要理念:在茶室中人人平等。这种理念从一个侧面来说,是对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的逆反,更是对在和平环境中享受些许生活乐趣的渴望。与茶道精神相适应,茶庭讲究“至简至素”,不仅格局简单,建筑朴素,而且所有茶室屋檐都很低矮,甚至需要人弯腰进入,通过这些显示出茶道中人人平等的特点。

同时,茶道讲究四个字—— “和、敬、清、寂”。 “和”即和平,由外的面和到内的心和;在“和”的状态下,善心自然生成,对人、对事都很尊敬,即生“敬”;“清”指的是清心,用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事物,消去功利心,没有邪气;清心的人自然少杂念,渐渐步入“寂”的境界,而“寂”可以认为是“禅”的起步,这正是茶道在精进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称为“茶禅合一”的原因。总的来说, “和、敬、清、寂”是一个逐步净化的过程。与之相对应,茶庭被设计为一种“过路式”的庭院。它一方面以喝茶的程序为模式安排,另一方面更是一种走过的、体验式的庭院。这当中的走不只是身体走,更是心灵的走,因此茶庭也是一种心灵净化的路径过程。

茶庭中无论是一系列分割露地的门域,或是手水钵、石灯笼等标志性陈设,都不单单囿于形式。它们简单直接、平淡无奇,通过这种质朴的景观使茶客体会一种深层的简洁。茶客由外露地进入内露地,便是逐步从闹市走入净土,获得一次心灵的升华,步入茶道的意境。

3 中日古典园林对哲学意境的追求

中日古典园林同受佛、道、儒三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只是在历史进程中两国的思想取向和侧重点逐渐不同[6]。这当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教化最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禅宗思想对园林的作用最为突出。

3.1 中国古典园林“比德山水”与“道法自然”之儒、道境

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王贵、文人或是富商,造园时或真心向往或故意标榜,总是努力使自己的园子能够“比德山水”。“比德”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是“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从自然景物的特征上体验到属于人的道德含义,将自然物拟人化”[7]。对于中国人而言,大自然是仁义、道德、美丽、智慧的象征,大自然不仅比人完美,同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中国人对于自然和园林的审美就不单只是表象的、物质的审美,而更多地是对内在的、精神的意境审美。如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梅、兰、竹、菊被人们标榜为“四君子”,分别代表傲、幽、坚、淡。它们在古典园林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植物造景优势;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其所衍生出的景观意境,来标榜自身的“仁智之乐”。这种“比德”思想所对应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园林审美导向,正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作用表现。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从“入世”的角度,鼓励人们从大自然中汲取仁爱与智慧;道家思想便是从“出世”的角度,引导人们顺应自然,摆脱功利。

老庄学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追求“道法自然”,主张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道,在贴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终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美感。它将人们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引到自然,讲究“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一定程度上为古代那些官场失意、不满世俗名利追逐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归属地。中国古代不少名人志士在被迫退出名利场后,往往会选择通过经营园林山水返璞归真,过隐逸的生活。在这种隐逸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园林在园林意境的表达上会让人感觉到相对含蓄、内敛,如苏州著名的文人园林——网师园。网师园原名“渔隐”,后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后购得此园,重命名为“网师园”,其实“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依然不曾离开“渔隐”二字。整个院子从园名到园内构筑物题联,如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以及竹外一枝轩等,无不贯穿着一个放浪烟波、隐逸世外的渔父身影,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清心澹泊、归隐山林的故事[8]。

可以说, “比德山水”与“道法自然”的儒、道之境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表达的核心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技艺正是基于此逐步完善发展,并最终成为东方园林体系中独具魅力的代表。

3.2 日本古典园林“无常寂灭”之禅宗境

在佛教的影响下,平安后期末法思想引入日本,产生了净土宗庭院。镰仓时期,在掌握政权的武家中开始有人皈依全新的佛教派别——禅宗,并在此影响下产生了禅宗庭院。自此之后,禅宗思想渗透到了日本文明的很多细节方面。就园林而言,无论是坪庭“壶中天地”的坐观冥想,还是茶庭“茶禅合一”的佗寂追求,都无不掩映着禅宗的意境。但毫无疑问,枯山水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造园手法,是禅宗文化最深刻典型的反应。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对禅宗思想最精妙的概括。禅宗认为,一切表象的美好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需要透过它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枯山水园林中即把自然界里最有灵性但同时又是最变化无常的水固化为空和寂灭的砂,表现“无常寂灭”的哲学意境。如龙安寺庭院中的枯山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枯山水园林,整个空间仅由白砂和15 块置石组成,没有灌木,也没有树作为背景,最为单纯。对于这组景象,有人认为它是浩瀚海洋与小小的岛屿的象征,是世界的缩影;有人认为它象征天上星宿;也有人认为它代表15 罗汉渡水。这正是枯山水园林的魅力所在,它试图将所有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去除,设法更深刻地概括自然中更本质的东西,用极简主义的素材和手法去塑造最丰富的艺术效果,让人产生无限的意境联想。它是一种冥想的园林,是意境表达最简练但却最深远的园林。虽然可看的很少,但其实最佳的欣赏方式是静坐甚至闭上眼去想象和冥想,去体会意境中所指的意念和意念的景象。

4 结语

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日本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都带有对本国山水景象模拟的印迹以及对本国文化的吸收借鉴,即自然的意境和文化的意境。这其中,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将身边环境中的山水、地形、植被、置石、建筑等进行提炼后都融入园林之中,通过人工的、写意的手法,达到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是“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日本古典园林手法和元素都没有中国复杂,它没有高大的假山、地形和复杂的空间关系,仅侧重于表现本国海岛的自然景观,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设计故意向单纯的方向营造,人工味淡,自然味浓,显得细腻和深远,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对两者意境营造产生最大决定性作用的,是其不同的核心信仰。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善于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实现“比德山水”,同时在隐逸思想的影响下,讲究“道法自然”。而日本园林在佛教禅宗的作用下追求“无常寂灭”,带有无限的空灵之气,悠远、简单而直指人心。

[1]成复旺.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方果,魏春雨.小议中日古典园林之差异[J].中外建筑,2008(10):96-99.

[3]刘庭风.日本小庭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庭风.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5]金柏苓.《中国式园林的观念与创造》系列论文之五—小中见大、得意忘象[J].北京园林,1991(5):11-16.

[6]黄培森.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比较[J]. 林业勘察设计,2009(01):41-45.

[7]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向诤.苏州网师园的山水意境[J].艺苑,2011(7):83-88.

猜你喜欢

古典山水意境
爱在一湖山水间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