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创新
2015-01-25袁晓芳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袁晓芳(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创新
袁晓芳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面对“智慧城市”的到来,转变规划思路,创新规划方法,对于更好地配置公共空间资源,尤为重要。论文针对规划现存的问题,提出智慧城市建设中规划应着力创新转型的方面,以期实现社会与人的共同进步。
智慧城市;城市规划;转型创新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城市深受“城市病”困扰,出现了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城市功能过度集聚,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等各种“城市病”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解决当下的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也为城市规划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视野。
2 “智慧城市”的内涵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解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观点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有的观点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智慧城市关键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这些观点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可以统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通过对信息流、数据流的整合加工,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纷纷入选试点城市名单。
3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等科技手段,通过技术革新与现代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的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共赢。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二者相同点是发展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差异在于智慧城市是新生事物,体系仍在不断地发掘、充实和丰富;而城市规划古而有之,时间跨越百年,一些原有的思路和方法未必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断调整、创新,发挥出新的作用。
4 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已显示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蓝图规划、静态规划,忽略动态规划;二是注重规划技术性文件,忽略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外延扩张型规划,忽略内生增长型规划。
5 主动开展城市规划的转变与创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城市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压力,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城市规划必须在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实施路径上实现转型创新。
5.1实现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型
静态规划是长远的目标,是蓝图远景式规划。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规划目标是否适合新形势、新变化,这些都需要规划部门建立有效的评判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规划评估,动态更新;使规划既作用于当下,又着眼于长远,更加合理地进行公共资源配置,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智慧城市为这种规划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可以及时了解动态,通过整合散落于各部门的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统一平台,制定统一标准,适时统计各类经济、人口、用地、交通、医疗、教育、地下空间、环境等数据,预判发展趋势,使评估更准确、及时,为动态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
5.2实现技术性规划文件向政策实施规划转型
多年来,规划偏重于技术环节,注重图纸图则等刚性要求,习惯用容积率、高度、规模等指标进行城市管控,不擅长将技术规定转化为政策措施,较少研究技术规范的政策实施路径。因此,规划常常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规划前景美好,落地实施不理想。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了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智慧城市是多维度的信息集合、政策集合和管理集合,技术只是管理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了部门联络和人的管理;通过建立新秩序、新规则,统筹社会、经济、人文、生态等多方利益诉求,为出台贴近实际、统筹各方诉求的综合政策措施提供了共商机制和平台;不再是一个部门向城市问题作战,而是多部门联合作战,减少了多部门在程序上和机制上可能存在的矛盾,为规划实施落地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比如,目前在多个城市开展的“多规合一”实践探索,就是将经济、空间、土地、生态等由发改委、规划、国土、环保等各部门规定的多项指标进行齐整划一,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施措,避免政出多门,落实无绪,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5.3实现外延扩张型规划向内生增长型规划的转型
近些年,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绿色环空间不断被蚕食,水资源频频告急,这些扩张性城市发展模式不断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发展效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智慧城市建设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渠道。通过信息共享,图层叠合,核心指标整合,用地功能梳理等方法,发现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存量减化,优化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倒逼城市转型的路径,从管理中要效益,从发展中得实惠,实现社会的内涵式集约发展。
6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倒逼着政府管理的转型,城市规划也要顺势而为,吐故纳新,在智慧城市发展浪潮中,自我革新,为营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1】王广斌,彭荔,杨洋,马国锋.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3,2(1).
【2】百度.城市规划词条[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rfozUcue9YhPkwde3pt_ynzrrz LSr0DgELTWomu5y7AeCKJXARj5bVX6Mo2D0aRraIAMna5 OQ21VVHzGiYGZK.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Smart City’
YUAN Xiao-fang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Urban Plan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life. Facing ‘Smart City’ we should transform our thought and method of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 configure the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on fair. The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urban planning and provide the measure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planning when we construct the smart city .In this way,it will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
smart city; urban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