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经济林营建技术
2015-01-25颜冰陈宇郭宇兰张顺捷
颜冰,陈宇,郭宇兰,张顺捷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刺五加经济林营建技术
颜冰,陈宇,郭宇兰,张顺捷*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对刺五加经济林营建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刺五加资源保护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刺五加;经济林;营建
刺五加〔Acanthopanxsenticosus(Rupt et Maxim) Harms〕主要分布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在日本称其为虾夷五加,前苏联称之为西伯利亚人参[1]。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和山野菜,刺五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刺五加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治疗神经衰弱、冠心病、糖尿病、筋骨疼痛、四肢不遂等多种疾病。刺五加制剂已达十多种。随着人们对刺五加药用价值认识的提高,其产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美国2000年的市场调查,刺五加被列为1995年、1998年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10种植物药之一,其提取物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已远高于人参提取物[2]。刺五加是黑龙江省资源蕴藏量最大、开发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消耗数量最多的地道野生药材[3]。刺五加嫩叶具有天然无污染的特点,兼具食用、药用价值,其营养丰富,还可作为一种强壮食品,具有保健作用,其作为绿色食品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餐桌上的不可多得的食药兼具的美味。另外,刺五加茶叶、刺五加酒、刺五加饮料、刺五加提取物等系列产品不断推向市场,随着刺五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仅靠现有的野生资源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供需矛盾日趋加剧,野生资源遭到了掠夺式采摘,甚至濒危枯竭,已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随着天保工程及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木替代产业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扩大刺五加物种资源,实现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特色的中药材、山野菜产业已成为国内外市场的迫切需要[4]。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对刺五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刺五加经济林营建技术。
1 刺五加生态学特性
刺五加多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湿润和富含腐殖质、较肥沃的土壤环境中。多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杂木下,采伐迹地和林缘也有分布。能耐受-30℃以下的低温,自然生长期120d左右。刺五加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在光照和营养条件良好时,刺五加种子饱满率较高,反之则较低。在秋季采收的成熟果实内,种子的胚尚未发育成熟,胚只发育到心形期,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有一定比例的不育和败育现象,30%~50%的成熟胚囊未能受精而退化。经种子活力测定表明刺五加饱满种子只有31.08%的胚具有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需要越冬再经过一个夏季到第三年春季才能萌发,其萌发率和出苗率较低,野生主要以根蘖延续种群,几乎难以找到实生苗,故有“老虎镣十年难见苗”的说法[5]。
2 刺五加栽培技术
2.1 种子采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单株或株丛,9月上中旬浆果由绿色变为黑色时即可采集。把浆果装在结实的塑料编网袋里扎口后,放在大盆中,穿上靴子踩踏编网袋里的刺五加浆果,浆果破碎后,就会与种子分离,再把完全破碎的浆果和种子倒在盆里用水反复冲洗,漂去上层的浆果皮和瘪种子,最终留下沉在水底的刺五加种子,捞出后放在背光的地方阴干,称重。浆果出籽率的高低与年度气象因子和病虫害危害程度密切相关,正常年份浆果出籽率4.5%左右,净度90%以上,种子千粒重10.4~11.4g(鲜种表皮风干后称重)[6]。
2.2 种子处理
将调制后的刺五加种子称重,温水浸种24h,捞出控干水,按1∶3的种沙比例混入纯净的小粒河沙,同时用500倍液的50%多菌灵对刺五加种沙进行消毒,种沙湿度保持在55%左右,采用麻袋片浸湿水分覆盖种沙以保湿,室内适宜刺五加种子催芽处理的温度22℃左右,种沙隔天翻动1次,以保持湿度和透气性,经常观察刺五加种胚发育情况,处理90d左右,当达到种胚发育占种子长度的2/3时,转至0~5℃低温下贮藏,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6]。
2.3 圃地整地、区划、做床
选择肥沃的中性沙壤土、具有排、灌条件的地块为育苗地,秋季施加腐熟有机肥4000kg/667m2左右,翌年4月中下旬在土壤旋耕前,用喷粉器均匀喷施杀菌剂50%敌克松每平方米4g,然后旋耕,旋耕深度15~20cm。以苗床床面宽1.1m,步道沟0.6m为标准进行打桩拉线,作床,床高15~20cm,步道沟上口宽0.6m,下口宽0.3m。苗床长度为30~40m,因地制宜。质量要求床内无大土块、无石块,床面平整,达到待播状态。
2.4 播种
刺五加播种为春播,土壤层缓冻后,10cm深度的土壤温度稳定在8℃时即可播种。播种时用平耙将床面搂平,露出湿土,采用散播法,亩用种量20kg,随播随覆土,覆盖腐殖土厚度为0.8~1.0cm,覆土后用木辊或铁皮辊来回镇压2次,之后在播种床面覆盖苇帘子,在苇帘子上做好避免被风掀的固定措施,每天及时浇水,保持播种床面湿润,约15~20d幼苗陆续出土,幼苗出土后及时将苇帘子架高40~50cm,保留株数150株/m2左右,阴雨天时苗床密间稀补。
2.5 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圃地浇水以喷灌或微喷为主,播种后要根据天气情况随时浇水,如天气无雨、土壤较干时播种半天后马上浇水,保持床面湿润不干,否则,易发生芽干现象,一旦出现芽干,出芽率将会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保苗株数。浇水时间最好为早晚,忌中午高温浇水。刺五加播种出苗数达到30%时,及时将床面覆盖的苇帘子架高40~50cm,保持通风和减少阳光直射强度,每7~10d用800倍的多菌灵或代森锌喷洒3~4次,防治病害发生。当长出3~5片真叶时撤去遮荫棚,以促进苗木正常生长。
3 经济林营建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
选择阳坡或半阳坡,山坡的中下腹林间空地,退耕还林地及耕地均可。土层厚土壤肥沃,郁闭度0.3以下,林分结构为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
3.2 整地
造林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复杂,整地时需要各种复杂情况分别对待。
疏林地整地:山坡地土壤湿润的地块,可刨穴,穴的直径50cm,深20cm,先将土块打碎,拣出其中的杂物,再将散土回填穴内。
裸地和退耕还林地整地:此类地块土壤湿度中等,枯枝落叶较少,整地方法与疏林地相同,区别是穴内土壤不回填,堆在穴外。
坡度较大和较干旱的地块整地:刨穴采用外高内低,穴内向内倾,穴长60cm,穴宽40cm,深度20~25cm,土块打碎,拣出其中的杂物,再将散土回填穴内[7]。
整地时间:整地最佳时间为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
整地要求:疏林地、坡度较大和较干旱地:视地块分别对待,株距1.0m左右;裸地和退耕还林地:行距2m,株距1.0m双株。
3.3 苗木栽植
栽植时间:4月末至5月初,在土壤解冻深度大于20cm时。
栽植模式:采用刨穴栽植,每穴分单株和双株2种栽培模式。
苗木选择:选择苗圃栽植的健康、无病虫害的1~3年生的一级、二级刺五加苗木均可(最佳为1年生苗)。造林过程中先把大批量预备造林的刺五加苗木就地成捆临时假植。
栽植方法:造林栽苗时应用带水的容器装苗,使刺五加苗根保持湿润。栽植时在穴的中央位置栽植,使根系舒展、苗扶正,培土后,轻提苗木,再踏实培土,上覆的暄土达到根迹稍高处。
3.4 幼林抚育管理
刺五加栽植当年抚育4次,初次在栽植后立即抚育,用镐将穴面扩大直径为60cm,在苗木根茎处以上覆土2~3cm;第二、三、四次抚育选择在6月、7月和8月,刀抚杂草,保证刺五加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刺五加栽植第二年以后,6月、7月、8月各1次刀抚杂草。疏林地栽植2~3a后,视林分生长状况和刺五加立地条件,达不到郁闭度小于0.3标准的地块,要采取透光抚育措施,清除遮阴的非目的树种及影响刺五加幼树正常生长的灌木。抚育时间在10月末。
修枝:刺五加栽植自第三年开始,株丛内会有因病虫害枯死的植株,在秋季落叶后至早春树液流动前,将枯死的植株割除并清理出林外。
排涝:刺五加造林地内积水地块,需要及时排除。
3.5 病虫害防治
病害:刺五加经济林主要是白粉病和立枯疫病。首先造林的刺五加幼苗避免用烂根、烂茎的苗木,避免在排水不良的涝地造林,及时抚育杂草和灌木,避免抚育时伤到刺五加根茎,加强刺五加林地的通风,对于生病的刺五加,可采取生物药剂或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病害的防治。
虫害:刺五加经济林主要有蚜虫和云斑天牛,危害部位是茎芽,可采用常规方法防治。
3.6 采收技术
嫩叶芽采收:采收时间在4月末5月初;当刺五加嫩芽长5~15cm,嫩叶未展开为最佳,且无病虫害和不良性状特征;采收时要先确保留的健壮芽,每一株丛保留2~3个,再采摘余下的嫩叶芽。
刺五加果实采收:9月上中旬刺五加的浆果由绿色成熟为黑色时,采集刺五加果。
地上枝条采收:地上部分的枝条采收间隔期是3~5年,可采取隔行或隔株交替割取的方式进行采收。
[1]周珏. 刺五加种质资源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2]由香玲,曲冠证.五加科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http://www.zyctd.com/xinwen-item-634149-1-218.html.黑龙江:发文部署加强刺五加保护管理工作.
[4]中南林学院 经济林产品利用及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5]程广辉. 刺五加人工促进更新及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7(2):41-43.
[6]韩承伟,刘克武,谭放,等.刺五加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3(1):3-4.
[7]LY/T 1653-2006.刺五加育苗技术[S].北京:国家林业局,2006.
2015-07-08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2013﹞HQT-5号);黑龙江省财政自拟项目(2014-01)
颜冰(1975-),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林副特产资源培育研究;*
S759.82
B
DOI.:10.13268/j.cnki.fbsic.2015.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