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2015-01-25赵晓东
赵晓东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赵晓东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通过对河南嵩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对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行业协会、提升产业链条等对策,以加快嵩县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思考;嵩县
2013年3月河南省林业厅制定了《河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7年)》,各地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依据规划要求,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河南嵩县确立了以建设“5A嵩县”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的战略,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中养殖,林产品采集,生态旅游”的立体发展格局。
1 林业概况
嵩县地处河南西部山区,位于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之间,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总面积3008 km2,辖九镇7乡,318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嵩县林业用地面积21.7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森林覆盖率69.32%,活立木蓄积量1060万m3,是山区林业大县。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嵩县把发展林下经济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与绿色食品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3]。本着“农林牧结合,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乡一品”的要求,理出“荒山栽核桃、林缘栽牡丹、林下养土鸡、林中种草药、拦河造景观、农舍变宾馆、家家农家乐、人人服务员、村村是花园”的立体发展思路[4]。截止2013年,嵩县林下经济面积已达到3.04万hm2,年产值5.53亿元。
2.1 林下种植成效显著
林农在经济林幼林下种植花卉、食用菌、蔬菜和中药材,集约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全县现有林下种植面积2000 hm2,年产值10022万元,涉及农户数5950户,合作社12个,就业人数14200人,人均增收8000元。
2.1.1 林药模式[1]
种植面积1587 hm2,主要种类有二花、桔梗、柴胡、板蓝根、黄姜等,年产值8092万元,涉及农户4400户,合作社3个,就业人数11900人。2004年嵩县柴胡顺利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目前林下柴胡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0 hm2,年产量达600 t以上;车村镇孙店村泗水沟根据域内耕地多为沙土地,适宜桔梗生长的特点,充分利用宜林荒坡,低产农田发展核桃20 hm2,在核桃树下种植桔梗,采取林药间作的模式,形成立体农业,实现了“户均二亩桔梗田,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2010年仅桔梗种植一项就带来直接收入300余万元;位于嵩县城西的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成为当地中药材转化的支柱企业,2011年加工中药材超过2800t,主要加工柴胡、板蓝根、山茱萸、杜仲、女贞子、连翘、金银花等中药材产品,及天然绿色保健饮品“茵陈汁”等,每年可为农民创收5600多万元。
2.1.2 林花模式
种植面积200 hm2,主要种类为牡丹、芍药、薰衣草、玫瑰等,年产值1050万元,涉及农户750户,合作社3个,就业人数1500人。
2.1.3 林菌模式
种植面积53 hm2,主要种类香菇、平菇等,年产值400万元,涉及农户200户,合作社3个,就业人数400人。在夏季利用林下空间,选择合适的香菇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
2.1.4 林菜模式
种植面积160 hm2,主要种类有小辣椒、夏包菜等,年产值480万元,涉及农户600户,合作社3个,就业人数400人。饭坡小辣椒曾获得河南省农业厅颁发的“河南省无公害产品产地”和“河南省无公害产品”的称号。
2.2 林下养殖初具规模
全县林下养殖面积1400 hm2,林下饲养禽畜230万只(头),年产值26100万元,涉及农户4000户,合作社10个,就业人数4500人。林下养鸡已成为嵩县的一个特色产业。
2.2.1 林禽模式
养殖面积1000 hm2,存养量210万只,主要种类有柴鸡、七彩鸡、土鸭等,年产值10500万元,涉及农户1000户,合作社8个,就业人数2000人。全县柴鸡在千只以上的养殖场82个,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嵩县“爬树鸡”商标,创出嵩县林下柴鸡品牌,使嵩县成为全国养殖生态柴鸡的主要基地。位于车村镇东的陈楼村,地处伏牛山深山区,自然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结合陈楼村的实际,立足优势,大力推进林禽间作立体农业新模式,突出抓好林下爬树鸡养殖特色产业,全村共发展爬树鸡7.6万只,林下养殖面积47 hm2,年产值80余万元,年存养3万只,户均增收2000元。
2.2.2 林畜模式
养殖面积400 hm2,存养量15000只,主要种类有土猪、中药羊等,年产值15600万元,涉及农户3000户,合作社2个,就业人数2500人。土猪产品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市民青睐,产品销往洛阳、郑州等城市。
2.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日臻成熟
嵩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下产品种类繁多,采集加工由来已久。随着科技发展,产业带动,林下产品采集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全县林下产品采集面积1.62万hm2,年产值6765万元,涉及农户28800户,合作社7个,就业人数57600人。
2.3.1 野果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466 hm2,主要采集种类有栎类、酸枣、山杏、猕猴桃等,年产值105万元,涉及农户1750户,合作社1个,就业人数3500人。
2.3.2 林木种子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533 hm2,主要采集种类有黄栌、侧柏、臭椿、刺槐、朴树等,年产值800万元,涉及农户 2000户,合作社1个,就业人数4000人。辐射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部分品种如截叶胡枝子、黄栌、野菊花、黄连木等产量、质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2.3.3 林木野菜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66 hm2,主要采集种类栾树、珍珠花、香椿、蕨菜等,年产值100万元,涉及农户250户,合作社1个,就业人数500人。
2.3.4 林下食用菌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540 hm2,主要采集种类有猴头、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等,年产值160万元,涉及农户2000户,合作社1个,就业人数4000人。
2.3.5 林下中药材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1.33万hm2,主要采集种类有柴胡、玄参、桔梗、地榆、紫花地丁、葛根等,年产值4000万元,涉及农户20000户,合作社1个,就业人数40000人。
2.3.6 林木叶类采集模式
采集面积0.30万hm2,主要种类有槲叶、竹叶、柿叶等生态叶类,年产值1600万元。涉及农户2800户,合作社2个,就业人数5600人。嵩县车村镇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气候湿润,是槲树的适生地,现有保存良好的槲树林10余万亩,槲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用槲叶包装食品,无污染,保鲜持久,是理想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包装材料。建立槲叶采集加工基地0.27万hm2,主要出口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创汇100余万元。
2.4 森林景观利用
近年来,嵩县充分利用县域内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等,提高林地利用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景观利用面积1.08万hm2,年产值12440万元,年接待游客64.4万人,涉及农户3000户,合作社13个,就业人数6000人。
2.4.1 森林旅游模式
嵩县先后开发建成了白云山5A景区、天池山4A景区、木扎岭4A景区三大森林生态景区,三个景区已累计投资4亿多元,改造了200多公里旅游干线公路,建立了20余家高档次旅游饭店、300多家家庭宾馆,接待床位达到15000个。除此之外,嵩县依托群营林区丰富、优美的森林生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陆续开发了卧龙谷、龙池十八瀑、陆龙山等在省内小有名气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
2.4.2 农家乐模式
依托森林旅游优势,在景区周围经营以农家特色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有力促进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嵩县车村镇生态景区形成了家庭宾馆“百里长廊”,开办家庭宾馆的村民,年户收入在5万元左右,最高达20余万元。
2.4.3 游玩采摘模式
全县游玩采摘面积330 hm2,年产值200万元,年接待游客20000人。嵩县大章镇太极山核桃采摘园、库区乡陆浑生态园等,让游客体验了农家生活,感受到劳动乐趣。
2.4.4 休闲度假模式
全县休闲度假面积200hm2,年产值120万元,年接待游客12000人。嵩县纸坊镇朱王岭温泉度假村、大坪乡登登峡、九店乡石头部落等,成为人们避暑纳凉、品尝农家饭、休闲疗养的好去处。
2.4.5 生态服务模式[2]
嵩县五马寺林场、王莽寨林场、陶村林场森林覆盖率高,小气候特征明显,物种丰富,是良好的林业科研教普基地,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县生态服务利用面积67 hm2,年产值40万元,接待游客4000人。
3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嵩县林下经济分布零散,单打独斗的多,形成区域性规模的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虽然有一些龙头产业和品牌企业,但大部分经营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科技含量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清晰,抵御风险能力弱。由于缺乏资金和科学技术的引领,种养殖大户较少,散户较多,辐射带动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无法得到较大较快提高。
3.2 资金投入有限
嵩县是贫困县,财政困难,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有限。同时,虽然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种、养殖户由于融资难度较大,投资力度小,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方面均止步不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林农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产品选择存在盲目性,在经营中,大多只能坐等外地的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行业协会的科学指导,林农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种养成本较大,效益不高,尤其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缺乏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大部分林下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存在民主管理不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3.4 林产品深加工滞后
缺乏科技支撑和资金投入,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初级原始产品,没有进一步的深加工,价格低廉,利润空间小,深加工企业少,产品价值得不到提升,阻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
4 加快发展嵩县林下经济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林下经济的发展牵涉众多部门,需要政府加强协调服务,形成工作合力。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因此更应统一规划,搞好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出台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5]。并努力争取上级政府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申请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项目,整合资源,优先发展林下经济。一是对林下经济示范乡镇、示范户和示范企业进行政策扶持,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影响力;二是利用好财政补贴的杠杆作用,加大对从事林下经济的补贴力度,依托行业协会吸引各级社会资金投入;三是探索实施金融信贷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措施,积极稳妥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四是积极开展森林保险业务,提高林业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对各类灾害等的抗风险能力。
4.2 鼓励区域联合,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经营的路子,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林农通过林地入股、出资等途径,组建和完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或涉林企业,把传统分散的农村林业生产形式整合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扩大规模,规避风险。努力推进森林景观资源流转,实现林地联营。积极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单位、个人与林农合作发展森林旅游。林地联营后,承包经营权仍归农民所有,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农民保底分成,实现增值共享[6]。
4.3 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行业协会
鼓励建立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林业下经济专业协会在科技、市场规范、金融、管理、电子商务等的引领作用。制定协会章程、协会成员权利义务、财务管理制度等,规范管理,吸收相关政府人员、专家、龙头企业代表、林业专业合作社代表加入协会。定期举办协会会员专题业务交流会,并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县域林下经济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到政策深入人心、信息及时了解,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社和涉林龙头企业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
4.4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条
依托行业协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加强名优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提升产业链条。一是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一支专业的科技服务队伍,结合嵩县县域经济的特点,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长期开展专题业务交流、科技下乡等活动,建立专家定点服务基地,培养专业技术能手,及时解决企业、合作社和林农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专家和企业长期科研合作制度,对嵩县县域具有优势的林下经济产品开展长期研究,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并依托银信部门搞好贷款和森林保险,为拉长产业链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 韩杏容,黄易,夏自谦,等.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1(4):85-90.
[2] 张东升,于小飞.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林下经济探究[J].林产工业,2011,38(3):50-52.
[3] 李金海,胡俊,袁定昌.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首都新农村建设步伐——关于发展城郊型林下经济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7):20-23.
[4] 李丹,李国,王霓虹,等.基于条码的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1):144-148.
[5] 何林荣,陈连荣.王光和,等.武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2011,25(3):29-32.
[6] 王立柱.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123-126.
TheInvestigationandConsiderationontheDevelopmentofUnder-forestEconomyinSongxianCounty
ZHAO Xiaodong
(Henan Forestry Vocational College,Luoyang,471002,Henan,China)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ongxian county,analyzed the developing modes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n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which were formulating policies of support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establishing trade association,improving industrial chain,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in Songxian county.
under-forest economy;development;consideration;Songxian county
2015—08—09
2015—08—31
赵晓东(1978—),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林业生态经济研究、林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F 326.27
B
1003—6075(2015)03—0058—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