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例
2015-01-25赵锦梅杨彩红
马 瑞 赵锦梅 李 广 杨彩红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兰州 73007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具有学科门类多、课程体系庞杂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为了培养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专业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教学就必须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生产实践,在人才的培养上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此后实践教学被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加强了对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评估与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实践教学是学生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后,直接从事实际操作和现场观察的一种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是发展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大学教育应把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与知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了大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提高[3]。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本学科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才的本科专业,它立足甘肃、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就业优势。2008年,该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有了高水准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了社会认同,有着较高的社会声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林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首先,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难以真正体验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实验、实习、设计等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上,学习任务多是由学生单独完成,缺少团队意识,无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鉴于此,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以实现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对实践教学高效管理的目标。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大多没有设置实验课或教学实习,尤其是随着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实验室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需要。即使开设了实验课程,也大多是演示性实验,学生只是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自己并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样的实验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为此,学院一方面改善和提高实验条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投入经费400余万元,整修实验室1118m2,购买仪器设备165台(套),将原有的演示性实验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实施的设计性实验;另一方面,借助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如笔者对“风沙物理学”课程实验进行了改革,借助民勤治沙站的实验条件将原来的室内演示和验证实验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风沙物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该实验要求学生能识别地表组成物质,认识和描述沙区各种风蚀和风积地貌的形态及其特征。笔者将5~6名学生分为一组,对沙物质机械组成进行分析、测定风速廓线、绘制风速风向玫瑰图、测定沙丘休止角、观测沙波纹的形成和消散过程并对其尺度进行测定。通过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一方面可快速掌握基本的蚀积地貌形态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不同地貌的成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掌握了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常规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增进了对风沙物理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取了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之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了仪器设备的性质并能正确地使用仪器,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农林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为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体现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加强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先后在校外建立了系列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科教结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和生产实践型教学基地。前者主要有甘肃省治沙所、甘肃省林科院、甘肃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该类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双方深厚的科研基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人才优势,为本科生完成科研训练、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造了优越条件。后者主要有甘肃省水土保持局、安定区水土保持局、马路滩林场、石羊河林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该类型实践教学基地能根据生产实践的需求,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理解实践的意义。
近年来,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重点对“林学院马路滩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建设。马路滩林业总场现有经营面积165万亩,4个分场分布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132km 的风沙线上,现有果园500亩,建成种苗基地2000亩,培育的风景绿化树种、果树品种、农防林树种、沙生苗木、草产业品种超过200个,年产各类苗木3000万株,建立了沙生植物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抵御流沙的入侵,林场在腾格里沙漠与绿洲的过渡带铺设了麦草沙障、塑料网沙障、砾石沙障等低立式沙障,还利用玉米秆、麻秆等作物秸秆编织成高立式沙障。在利用机械沙障固沙的同时,在风沙线前沿采取了移动森林等植物固沙措施,构建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防沙固沙体系,满足了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生的实践教学和综合实习的需要。基地每年每轮次能接纳60~100人开展教学实习,全年可接受5~10名本科生和2~3名硕士生进行毕业实习,同时还可接受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实习,加强了学科及专业间的交流。为了便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正常运行,经双方协商,成立了“林学院马路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林学院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马路滩林场场长担任,成员由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专家担任。学院主要职能是研讨和确定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政策、发展目标与定位,并深入教学基地督导教学工作,每年组织本科生到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同时选派教师或研究生到基地帮助林场解决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技术指导。马路滩林场则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践场所、实习所需的基本工具和食宿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建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实践的训练。2003年,学校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为依托,学校配备一定的科研经费。每5名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提出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立项需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评审时,从项目选题、难易程度、可操作性、指导教师的配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项目申请获批率达80%以上,保证了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均有机会参与。获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的工作程序操作执行,同时要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环节。学校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使学生了解了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执行过程,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一方面给本科生创造了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同学的毕业实习就是通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延伸而完成的;另一方面,教师在为学生确定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内容时,多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在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学生的创新想法和研究思路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师生互赢。
(四)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毕业实习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实际训练,是毕业前为使学生适应就业而进行的一次实训演练,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重要适应阶段[4]。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和验收。所以,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在毕业实习前期,学院认真筹备、仔细部署和安排实习的各项工作。实习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师生互选,将学生分配给老师,由老师具体指导,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论文写作,教师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二是与相关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并配备相应的技术指导人员,使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尽早进入实习状态,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实习过程中,学院实行抽查和跟踪管理。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对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的技术状况、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总结,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考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检验其独立工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进毕业综合实习的实际效果。考核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学生实习的表现,二是实习报告或总结,三是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总体评价。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习以百分制打分,其中学生实习态度占30%;学生在实习中的贡献占30%;实习结果占40%。前两项比较主观,可由小组组长和教师分别给队员打分,加权计算,实习结果由教师来控制,最后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毕业实习环节上,学院应重点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期检查和答辩工作,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把好质量关。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实施以来,改进了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积极教”与学生的“主动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和就业机会。这种实践教学的改革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技能、岗位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与社会、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了专业技能,以此赢得就业市场。实践教学达到了真正目的,即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执行后,学院以座谈的形式对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较好,满意度在90%以上。2014年,校外专家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表示认可,并欢迎水土保持专业的毕业生赴相关单位或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2]吴菲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及其相应的现代大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9-161.
[3]李宏伟,王雪莲,宋于洋,等.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0-107.
[4]董克权,陈英俊,钱灿荣.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