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河县林业生态建设浅析
2015-01-25张国红
张国红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山东省齐河县林业生态建设浅析
张国红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山东省齐河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建设重点和对策建议。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齐河县
前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已提速,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及时调整林业的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让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1]的需要。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正在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现代农业构筑生态屏障。笔者结合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实践,对林业生态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1 区域概况
齐河县位于德州市南部、黄河北岸,与省会济南市区隔黄河相望,土地总面积1410.78 km2,其中:林地面积364.92km2,耕地面积839.40km2,其它用地面积206.46km2[2]。
齐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585.2mm。黄河为该县的西南界河,县境内流长 62.4km。境内河道除黄河外均属海河流域徒骇河水系,流域面积1361.61km2。京沪高铁,京沪、济邯铁路在齐河境内交汇,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北侧、东侧穿过,308国道从县城北侧穿过,使齐河县城成为山东省经济轴的一个重要节点。
2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齐河县有史以来一直为传统农业县,林业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0%[3]。“十五”以来,齐河县提出了“根治沙化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繁荣”的24字林业发展方针,坚持“有路就有树、有村就有林、有田就有网”的要求,造林绿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6491.9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5.9%;有林地28563.2hm2,占78.3%;灌木林地118.3hm2,占0.3%;未成林造林地6026.5hm2,占16.5%;苗圃地397.2hm2,占1.1%;宜林地1386.7hm2,占3.8%。森林覆盖率20.3%,林木绿化率23.4%[2]。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的称号,2009年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6家单位联合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的荣誉称号[3]。
2.1 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造林绿化深入发展
近几年,齐河县先后实施了“千里双百绿色长廊”“绿色连心”“河道绿化”和“三年大绿化”等通道绿化工程,在县域内500多公里的铁路、公路沿线两侧各建设20 m~100m宽的防护林带;在黄河大堤、引黄干渠、河流、大型沟渠等700多公里的河道两侧各建设30 m~100m宽的防护林带。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主干道路和河流干渠已基本实现绿化。
2.2 农田林网建设成效明显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齐河县按照“三成”(即田成方、沟成网、沟渠路旁树成行)和“四结合”(即沟、渠、路、林四结合)的要求,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1986年被原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获“山东省绿化先进县”的称号,成为德州地区及山东省首批绿化达标县。目前全县宜林网化耕地面积72000hm2,已林网化耕地面积达90%,农田防护林带与四旁树折算面积共4312.32hm2,农田防护林体系比较完善。
2.3 村镇(社区)绿化扎实推进
村镇(社区)绿化主要是推进围村林、风景林建设和庭院绿化。目前,全县大部分村庄(社区)都营造了宽100m的围村林,村庄隙地、街道、庭院都种植了绿化树种和花卉,已建成一批档次较高、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社区。
2.4 林业产业惠民富民
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出现了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领域涵盖造纸、板材、家具、装饰门窗等产业。林下经济发展也很迅猛,全县林粮间作1.0万hm2,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00万m2,林间养殖大棚1000余个,吸纳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产值近亿元。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大面积的平原森林、优美的田园风光已是齐河独具的旅游资源,来齐河赏花、采摘和游览黄河沿线森林景观的游客逐年增加。
2.5 依法治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为巩固好全县绿化成果,县林业局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派出警力加大巡查力度,林业案件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通过采取人机结合等多种措施防控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林木病虫害,有效地遏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和蔓延,连续多年荣获“山东省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德州市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3 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3.1 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
近年来,齐河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十分迅猛,各项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道路、旅游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齐河县人口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国家对耕地保护的力度又逐年加大,大量的用地项目逐步向林地转移,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之,齐河县是平原农业县,执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成片增加林业用地的机会较小。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用地受限制的因素很多,各行各业在用地问题上的矛盾,影响林业生态建设。
3.2 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且提质增效难度大
目前,齐河县林地面积36491.85hm2,作为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县,有这么多的森林资源已属不易。但从目前的林分状况来看,森林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用材林面积大、分布广,防护林、经济林资源少,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以幼龄林为主,中、近熟林比重极低,林龄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全县防护林和用材林树种95%以上为杨树,且基本为人工纯林,虽在短期内有较好的生态效果(绿化快、成林时间短)和经济效益,但大面积杨树纯林抗生态胁迫的能力较差,易遭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其潜在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目前,虽然杨树木材价格不高,可是与栽植别的树种相比,农民对栽植杨树的积极性仍较高,所以要大面积更新树种的难度较大。
3.3 林业建设难度大成本提高,财政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投资林业、保护林地的积极性仍不高。一是与其它行业相比,林业的扶持资金、激励政策较少,不足以激发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热情;二是长期以来群众种植农作物的传统习惯,加之近几年苗木价格逐年上升,造林成本提高,而木材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林业生产效益下滑,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和林木管护的积极性;三是现有宜林地已基本完成绿化造林,可用的造林地已十分有限。今后,在增加森林植被方面主要以道路、河流两侧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等为主;在提高森林质量方面,以实施更新改造为主。这要求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实施过程有很大的难度,林业建设的成本相应提高。因此,一方面需要技术更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需要较高的投入,需要政府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
4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
4.1 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主题,正确处理发展林业与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沿河、沿路、沿沟、沿渠进行森林布局,强化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在全县逐步形成以骨干生态廊道为框架,农田林网为基础,农村社区、城镇为节点,点、片、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网络体系,实现森林功能的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构建总量适当、布局合理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齐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齐河县经济社会特点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建成“四大体系”,即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成富于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建成比较可靠的林业支撑保障体系。
4.2 建设重点
4.2.1 现有生态公益林改造
齐河县现有生态公益林地5198.1hm2,其中:重点公益林地4903.12hm2,一般公益林地294.98hm2。目前,全县所有生态公益林基本为杨树纯林,属结构简单型低效生态公益林。现有生态公益林改造重点是对全县生态公益林中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提质改造,加大树种结构的调整,扩大针阔混交比例(混交比30%以上),构建布局合理,结构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强的生态公益林体系。
4.2.2 黄河沿岸生态防护景观林带建设
齐河县境内黄河岸线长62.4km。目前,沿黄河大堤西侧已栽植宽50m的杨树防护林带,沿黄河北展大堤两侧已栽植宽50 m~100m不等的杨树防护用材兼用林。黄河沿岸生态防护景观林带建设重点是对黄河大堤西侧和北展大堤两侧30 m~50m范围内的防护林进行景观改造,并在重点区域拓宽防护林带至200m左右;提升改造黄河沿线现有景观(黄河咽喉、红心广场、潘庄引黄闸、豆腐窝引黄闸等);在黄河沿线村庄(社区)驻地建立花卉苗木基地、采摘园、农家乐等,打造黄河风情带,将黄河沿线打造成黄金旅游线路。
4.2.3 绿色通道建设
齐河县11条主干道路(省道以上)全长280.87km,两侧实际可绿化长度(扣除建筑物、水域等占地长度)共359.81km。目前,已达标(绿化宽度100m)绿化长度255.25km,未达标(绿化宽度不足100m)绿化长度32.30km,未绿化长度(农田区域)72.26km。绿色通道建设重点是对全县境内铁路、各级公路两侧防护林带进行更新、补植和改造,使断带合龙、窄带加宽、残带加强,提升绿化水平与档次,增强景观效果,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集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道路景观林带。
4.2.4 水系林网建设
齐河县9条主要河流、干渠(不含黄河)全长221.4km,两侧实际可绿化长度(扣除建筑物、基本农田等占地长度)共361.3km。目前,已达标(绿化宽度100m)绿化长度263.2km,未达标(绿化宽度不足100m)绿化长度59.5km,未绿化长度(农田区域)38.6 km。水系林网建设与绿色通道建设基本类似,重点是通过对全县境内河流、干渠两侧防护林带进行更新、补植、改造和完善,在河流、干渠两岸形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护用材兼用相结合,集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水系景观林带。水系防护林带宽度视具体情况,以少占农地为准则,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在河道的局部地段,根据其区位特点、绿带宽度、地形条件,可适度进行休闲旅游或特色经济林等项目的开发。
4.2.5 农田林网建设
齐河县宜林网化的耕地面积为72000hm2。目前,全县林网化已达标的面积为46800hm2,林网化未达标的面积为18360hm2,仍未林网化的面积为7200hm2。农田林网建设重点是按照“建框架、配网络、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要求,对目前仍未林网化的农地,采用窄冠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建立网状农田防护林体系;对已林网但未达标的农地中林带不整齐、布局不合理、网格偏大、标准不高的林网进行补植完善,提高林网密度和绿化标准。
4.2.6 湿地保护与建设
齐河县共有湿地6446.33hm2,其中:河流湿地类3032.51hm2,人工湿地类3413.82hm2。目前,全县已建人工湿地公园1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黄河生态大观园”晏子湖和玉带湖正在建设中,黄河水乡湿地公园、黄津湾湿地公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湿地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开展湿地防护林营造、驳岸恢复、湿地植被恢复、退田还湿、退化湿地修复、水生植被恢复、滨水植物带建设等,使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完善;加快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黄津湾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突出齐河湿地独特的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树立齐河湿地生态旅游品牌。
4.2.7 城市森林建设
齐河县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151.4hm2,其中:公共绿地166.9hm2,生产绿地83.0hm2,防护绿地320.0hm2,附属绿地581.5hm2。主城区绿地率31.1%,绿化覆盖率36.2%,人均公共绿地9.8m2[4]。主城区城市森林基本形成一轴(倪伦河生态景观轴)、五园(沁园、和谐园、迎宾广场、阳光广场、文化中心广场)的核心绿地结构,骨干街道及交叉路口节点绿化基本成形。但城市森林总量不足,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森林建设重点是按照“均布性、宜人性、多样性、人文性和生态性”的原则,高标准绿化美化城区道路、河道、街道、街心公园和庭院及营造城市片林、郊野游憩森林、环城景观防护林带等,实现“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
4.2.8 村庄(社区)绿化美化
近年来,齐河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屯(社区)绿化美化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了一批绿化档次较高、绿化类型多样、绿化特色鲜明、示范效果较好的“绿化示范村庄(社区)”,如:洪州社区等。但仍有一些村庄(社区)还存在一些低洼、闲散、荒芜的地块未绿化[6]。村庄(社区)绿化美化重点是对全县规划建设的138个新农村社区[5],根据其生态区位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类,划分为生态防护型、生态景观型和生态产业型三种类型,结合各自的自然、经济条件,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标准,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重点,结合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搞好社区街道、四旁及庭院绿化美化,提升社区环境。
5 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齐河林业生态建设应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调动全县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到巩固千秋大业的高度来对待,以造福子孙的胸怀抓生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抓生态,把抓生态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
5.2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和党的十八大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指示精神;二是要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基本方针,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吸引外来投资者投资兴建林业基地、兴办林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为有效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培植林业新兴产业搭建良好平台;四是要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彻底放活林地使用权,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
5.3 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机制和补偿制度
生态林业的经营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很难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但这些林木权属大多属于农民,由农民分散经营,为保证生态公益林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对林权所有者进行补偿或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转包或转让的方式,逐步把产权转让给集体,由集体经营。林业生态建设应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除国家投人外,还应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5.4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林业生态建设正常开展
一是要积极与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接、靠拢,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重点工程办进行衔接,多部门、多途径争取国家、省重点建设工程资金的支持;二是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林业经费的投入,把对林业的投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以保障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三是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6 结语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既是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大县,又是山东省的林业发展大县。探索齐河县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旨在为该县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指导。同时,也为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以农为主的县(市)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1] 赵树丛.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为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林业资源管理,2015(1):1-10.
[2] 山东省齐河县林业局.山东省齐河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R].2011 .
[3] 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齐河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齐河县人民政府.齐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R].2010.
[5] 齐河县人民政府.齐河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R].2012.
AnalysisofForestryEcologicalConstructionofQiheCountyinShandong
ZHANG Guohong
(State Forestry Bureaue Survey Scheme Desig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714, China)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as the positive boosting effects on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Qihe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ideas ,key point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ideas;Qihe county
2015—04—28
张国红(1964—),男,湖南长沙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建设项目咨询等工作。
F 326.20
A
1003—6075(2015)02—0010—05
10.16166/j.cnki.cn43—1095.2015.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