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及其防控措施

2015-01-24陈云波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2期
关键词:持续性病毒性分型

陈云波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畜牧兽医站,江苏靖江 214500)

牛病毒性腹泻及其防控措施

陈云波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畜牧兽医站,江苏靖江 214500)

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病毒不仅可导致牛出现病毒性腹泻,同时,还会导致猪、羊等出现病毒性腹泻。牛在出现病毒性腹泻之后,比较容易出现腹泻、出血综合征、流产、肺炎等持续恶性感染的临床症状。我国首次发现该病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从国外引进的奶牛以及绵羊体内分离。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牛病毒性腹泻对养殖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有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的情况不断加重,且在规模养殖场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散养户,部分地区的感染率高达90%,给我国的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威胁以及经济损失。

1 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RNA,同时,是黄病科瘟病毒的一种,BVDV病毒的大小在35nm~55nm,呈球状,对脂溶剂(氯仿、乙醚等)比较敏感,BVDV在这pH值在3.0以下的环境中容易遭到破坏,温度在56℃时则易灭活,在26℃~37℃的温度下存放24 h,其毒性下降至原来的10倍。BVDV可以低温的情况下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在-60℃或冻干的情况下可以保存多年。BVDV主要在牛鼻甲骨细胞、牛胎肾细胞等细胞中生长、繁殖。

BVDV变异性较强,可根据病毒基因组以及细胞培养等方面的差异性来对BVDV进行分型。

不同病毒的基因型是根据其特有的序列划分,主要是通过序列中最不保守以及最保守的部分进行分析。好的基因分型可以将病毒的地域以及抗原差异反映出来,这样利于病毒流行学以及免疫学的研究。瘟疫病毒最保守的部分为5’UTR,对其分析可以将BVDV分为两种类型,即BVDV1以及BVDV2两种类型。目前,所有的病毒都可以根据基因的不同分为这两种类型,根据BVDV1基因的差异性,可以将其分为11种基因亚型,即1a-k,主要的两种类型为1a以及1b。

生物分型的依据主要是病毒是否会在细菌培养中出现病变,主要分为NCP型以及CP型,CP型病毒会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NCP型则不会出现细胞病变。有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病毒主要为NCP型,可将其认为是正常的形态[1]。NCP型病毒可以转化为CP型,两种病毒的转化是BVDV的生存方式,导致两种病毒转化的原因可能为RNA的参与。

BVDV1以及BVDV2均可导致出现感染的情况。通过分子手段对5’UTR进行基因分析,可以发现病毒脓血症牛的BVDV的基因分型为BVDV1b,其可导致更多的牛死于肺炎。

牛病毒性腹泻已经被定为我国的三类疫病。BVDV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以及养牛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印度、日本、阿根廷、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研究表明,BVDV感染的宿主是野生偶蹄动物以及偶蹄家畜。每年感染BVDV而死的牛约占总饲养牛的0.5%~1.0%。妊娠期的母牛在感染BVDV之后,其牛胎儿会对BVDV产生抗体,则为持续性感染,持续恶性BVDV感染的牛外观健康,但是其生产能力出现下降的情况,且会对其他健康的牛传播疫病。

BVDV2病毒引起的感染,可导致牛的死亡率高达50%~60%,且牛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腹泻、高热的情况。BVDV还可以导致牛出现繁殖功能障碍,若牛在妊娠150天之内感染NCP病毒,则牛极易出现流产、死亡的情况,而正常产下的牛胎儿会出现持续感染的情况,持续性感染的牛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不良症状,但是其终身带毒、排毒[2]。持续性感染的动物是疾病传播的主要病源,因此,对病毒进行预防是控制牛感染的重要方法。

2 诊断

为了净化牛病毒性腹泻的阳性动物,了解该病的流行情况,必须及时诊断。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

病毒分离是BVDV诊断的基本方法,但是其诊断较为费时、费力。RT-PCR具有敏感性较高的优点,在流行学病毒的分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 防控措施

控制以及根除是控制疾病传染的重要途径,控制是通过有效的措施将病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根除是将病毒在一个地区完整的被消灭。不同国情的国家,其控制动物疾病的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欧美国家主要通过免疫耐受、淘汰持续感染、加强监测、疫苗接种等方法来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控制。而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的重度程度不足,所以,制造的相关疫苗对控制BVDV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牛病毒性腹泻的感染范围在我国不断扩大。

(1)对持续性感染的动物进行鉴别诊断,及时扑杀。

(2)计划免疫,对易感牛群进行接种。不同的国家可根据其国情(经济状况以及养牛情况),采取不同的预防牛疾病措施。采用疫苗来对BVDV进行控制具有较长的历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使用疫苗,可以将疾病的发生率较好的降低,以此减少其经济的损失。弱毒细胞和灭活疫苗为当前对BVDV疾病控制的主要疫苗类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期较短,成本较高,但是其对妊娠期的牛更加安全。弱毒疫苗的免疫时间较长,但是会对妊娠期的牛产生不良的影响。早期对BVDV感染预防的疫苗,其主要是对急性死亡性病毒进行预防,减少牛的感染率,降低经济的损失。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感染的牛都是急性疾病。持续性感染的牛会出现致死性的黏膜病,对持续性感染进行控制是防控的重点。病毒具有复杂性强的特点,牛在感染病毒之后,其免疫力以及免疫抑制力较低,这样就极易导致牛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3]。因此,对多种病毒同时抑制的疫苗是目前防控BVDV的主要趋势。目前主要的牛疾病疫苗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染3型以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仅使用疫苗对BVDV进行控制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对持续感染的牛进行检疫和清除是控制疾病的重要环节。对持续性感染的牛进行检测的主要方法为,从牛的血液中对病毒进行分离,也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法对皮肤组织的病毒粒子进行检测。持续性感染的动物,其血清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

存在持续性感染的动物,其可能出现黏膜病,此种黏膜病可导致动物出现死亡的情况,被感染的动物,其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不良症状,但其是疾病传染的重要病源,其可以向外界排毒。对持续性感染的动物进行鉴别和扑杀是控制疾病的传播的重要措施。

(3)疫苗研制以及疾病防控的基础为流行病学的研究,将流行病学的研究贯穿在疫病预防的整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免疫水平以及疫情的监测。流行范围、血清型以及致病能力是疫情监测的主要内容,疫情的监测可以对疫病的防控提供较科学的依据。

(4)我国应开展对BVDV流行学的调查,掌握其流行的规律,对BVDV病毒株的生物型以及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对BVDV不同毒株的危害性以及致病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育疫苗毒株,以此研究出高效且安全的疫苗,将其投入畜牧业中,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BVDV基因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我国在对进出口的动物进行检疫时,应加强对BVDV的防范,尤其是进口的羊。牛、兔等的肉制品、皮毛、奶制品、生物制品、种畜、冻精、胚胎等,以此减少BVDV的感染率,降低畜牧业的经济损失。

[1]王洪梅,侯佩莉,宋玲玲,等.国内外奶牛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0):42-49.

[2]郝宝成,梁剑平,王学红,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研究进展及防控建议[J].中国奶牛,2013,31(2):45-48.

[3]李鹏,张淑琴,温永俊,等.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3,34(4):90-93.

猜你喜欢

持续性病毒性分型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