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生猪品种改良的几个误区

2015-01-24王秋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种改良发情杂交

王秋芳

(山西省河津市畜牧兽医局,山西河津 043300)

山区生猪品种改良的几个误区

王秋芳

(山西省河津市畜牧兽医局,山西河津 043300)

满足当前畜牧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禽畜品种改良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受地域条件、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山区生猪品种改良在认识和操作上,都存在着诸多的误区。文章分析误区,指出辨析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品种改良 建议 创新

1 前言

受地域条件、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山区生猪品种改良在认识和操作上,都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而随外二杂母猪的推广和养殖,这些误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山区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

2 山区生猪品种改良的几个误区

2.1 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的差异

自70年代以来,人工授精技术的引进,有效地改良了地方猪种,切实提升商品猪的生产性能,实现了“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商品肉猪二元杂交化”的杂交局势,达到了符合生产实际的实用目的。而且,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畜产品需求的质量越来越高。饲养二杂母猪,提供优质肉猪,成为养猪业的现实需求。不可否认,人工授精技术为当前生猪生产实践的发展方向,但随二杂母猪的普及和推广,传统的人工授精技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突破更多的技术难题。此外,较经产母猪而言,采用内二杂、外二杂及纯种配种,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下受胎率的差异不是很显著。而初产母猪,采用内二杂、外二杂及纯种配种,受胎率的差异则很显著,自然交配明显高于人工授精。所以说,对待人工授精此项技术,不能单纯地搞“一刀切”。对初产母猪,建议以自然配种为主,经产母猪以人工授精为主。

2.2 生猪外三元杂交的误区

外三元杂交生猪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被认为是今后养生猪生产的必然方向。但是,实际操作中,绝对不能盲目的追求,应清晰地认识到其利弊所在。同时,良好的营养是外种猪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建议养猪大户和养猪场养殖外二杂母猪,用此来繁殖三杂仔猪。

这样安排的目的,就在于考虑到外种母猪的高营养需求。盲目的引种,本地养殖户主无论在观念,还是在技术上,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根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高标准的营养补给。由此,大规模的推广和饲养外二杂母猪,特别是单户单圈饲养,往往是养的越多,失败的越多。而在发展外三元上,更不能绝对的追求“杜长大”或“杜大长”的杂交组合,甚至是四元、五元杂交,这样往往投入大量成本在繁殖体系,而获得收益却甚微。所以,发展外三元,必须考虑地方优势资源,提升饲养管理水平,重视养殖大户的培养,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群体发展,避免盲目引进,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

2.3 瘦肉型母猪与本地母猪饲养管理的差异

比较瘦肉型母猪和本地母猪,在配种、管理、发情等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同样对传统养猪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沿袭传统的饲养管理办法,根本不能适应最新的技术要求。由此,必须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切实认识到良种配合良法,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技术优势。否则,一切都将无济于事。

就饲养管理差异上的比较,本地母猪耐粗饲、管理粗放,这是其优点,无可非议,但我们应从商品生产群体中寻找差异,本地猪(也可将内二杂列入其中)虽耐粗饲、管理粗放,投入相对较低,但应该看到其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实际上就是低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不划算;瘦肉猪(重点是指外种猪)体型明显比本地猪大,相应来讲,其需求量也就大。饲养成本也相对较高,但其饲养周期短、出栏率高,是高投入高产出。因此,瘦肉型母猪在饲养上营养应全面平衡,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要充足。管理上的差异:一是瘦肉型母猪宜小群饲养,单圈饲养不利于性刺激和发情观察,每次饲喂及清扫圈舍时,饲养员应尽可能抚摸母猪的后背及乳房等敏感部位,以形成足够的性刺激,促进其性成熟;二是瘦肉型母猪配种后20d左右,若胚胎数少于5个,则往往因受精卵不易着床而被子宫自体吸收,出现重新发情,不同于本地母猪即使胚胎数只有1~2个,也会正常妊娠产子。发情配种上的差异:一是配种年龄上的差异,母猪在初情期后第3个或第4个情期达到体成熟,即可配种,本地品种一般为5~6月龄,体重50~65kg,而瘦肉型品种一般为8~10月龄,体重90~110kg;二是发情鉴定方式的差异,瘦肉型母猪发情症状大多没有本地母猪明显,一般不出现闹圈、停食、鸣叫等行为变化,突出表现为阴户肿胀、流戮液、爬跨其他母猪等;三是配种时间上的差异,对于初次配种的母猪,本地母猪一般发情开始后第2~3 d配种,内二杂在发情开始后第2d下午或第3d上午配种,而瘦肉型母猪一般是在发情开始后第2d配种,配种次数2~3次,实际操作中以母猪出现“静立反射”就应立即进行配种。

3 结论

总之,禽畜良种体系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建设新型的良种繁育体系,科学高效地选育推广品质优良、适应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且生产性能高的畜禽品种,是实现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人工授精技术的引进,有效地改良了地方猪种,切实提升商品猪的生产性能;外三元杂交生猪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被认为是今后养生猪生产的必然方向。而这些新改良技术的引进,同样需要我们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切实认识到良种配合良法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技术优势。否则,一切都将无济于事。

[1]肖雨.全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面临新挑战——全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会议实录[J].中国牧业通讯,2003,(22):4-5.

[2]刘海良,薛明,金良.对湖北福建两省畜禽品种改良的建议[J]. 中国牧业通讯,2003,(23):22-23.

[3]翟海光.畜禽品种改良如何有章可循——先放开,后规范;先发展,后管理[J].中国动物保健,2002,(Z1):7-8.

猜你喜欢

品种改良发情杂交
牛品种改良现状与对策
黄牛品种改良存在问题与对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奶山羊同期发情技术研究进展
浅谈贵港市牛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经验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