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阴阳观的内涵

2015-01-24单联喆苏庆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伤寒论阴阳内涵

单联喆,苏庆民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理论探讨】

《伤寒论》阴阳观的内涵

单联喆1,苏庆民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从古代阴阳宇宙观入手,分析《伤寒论》中人体阴阳观的物质性、定位以及阴阳的相对关系。提出《内经》、《难经》、《脉经》的阴阳观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内涵且可以度量,不是简单的辩证说理工具,也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定位从脉象考察,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表现出阴平阳秘以及阴阳失和的多种状态。

《伤寒论》;阴阳;内涵;宇宙观

阴阳是中医最基本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阴阳理论贯穿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如何阴阳这个概念的内涵?必须溯源到古代阴阳的宇宙观,再回归到人体上认识阴阳的真实内涵。

1 古代阴阳的宇宙观

古代学者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阴阳是否等同于唯物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的认识呢?认真思考之下,古人头脑中的阴阳与后世对阴阳的认识并不相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来理解阴阳。

《医宗金鉴·运气要决》中“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这样写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分为天地,阴阳流行,相生不巳,积阳之清者为天,积阴之浊者为地,充分阐释了古代宇宙观,天地由阴阳二气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矅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万物,表现出自然的各种现象。

阳为无形之功能具有动的特性,阴为有形之物质具有静的特性,不能将阴阳看成抽象的本质,因为阴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人身之气和阴阳二气也不能归结为某种物质元素或物质成分。祝世讷认为[1],阴平阳秘是非平衡有序稳态。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理解,阴阳是物质能量信息运化的负熵过程流。

2 人体阴阳的物质内涵

宇宙的阴阳观与人体的阴阳观认识角度是一致的。从《内经》《难经》《脉经》、《伤寒论》可以看到,对人体阴阳具体丰富的认识。阴阳不是单纯抽象的说理或辨证的工具,而有具体的物质内涵,故从《伤寒论》条文分析阴阳概念的内涵。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第112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此两条中“阴阳俱虚”、“阴阳俱虚竭”是说阴阳均不足,可以通过诊察来量度,脉象是最重要的手段。如果阴阳不具有物质性,怎么能够“俱虚”呢?

3 人体阴阳的定位

《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详细解读了脉象的阴阳定位:“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脉象上察阴阳的关系。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对应人体上下表里。阳从上脱,所以有虚阳浮越、汗出亡阳之说;阴从下竭,所以有四肢厥逆、二便失禁之症。如《伤寒论》第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阴阳有定位,才好理解《伤寒论》中“病发于阳,病发于阴”。如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并不是发于太阳和发于少阴,是指病位的阳和阴,胸为阳、腹为阴。阴阳在机体辨证和治疗内涵中是一致的。阴阳由气化而来,有相对定位后,阴和阳的关系就表现为上下、表里相互配合协调的关系,即人体呈现的是太极球的能量运转方式。

4 阴阳的相对关系

《伤寒论》的阴阳是对立统一、平衡的关系吗?也许讲阴阳“平衡”并不准确。祝世讷在《论阴阳之间不是平衡的关系》一文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1]:“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与阳之间存在着消长转化的内在矛盾运动,“阴藏精”为“阳化气”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阳化气”为“阴藏精”提供动力源泉,阴与阳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形成“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关系,这是以阴与阳之间的非平衡为前提的。如果阴与阳之间是平衡的或是趋向平衡的,那么阴与阳之间就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或转化,也就没有“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的相互作用,结果就是“阴阳离决”。

《伤寒论》第112条:“太阳病中风……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此条说明机体两阳相熏灼,阳病以阳法治,导致阳盛阴虚,但是“小便利”尚有生化之源,病有回转之机。

第154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条“手足温”说明机体经过汗下表里俱虚,但有阳气尚存。

第247条:“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此为阴损及阳的情况。

由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可以形成人体的3个基本层面:阴平阳秘(高度有序状态)→阴阳相乘/阴阳相干/阴阳分离(失序混乱状态)→阴阳离绝或孤阴孤阳(无序离散状态)。

4.1 阴平阳秘

首先阴阳不是对等的、等量的。《伤寒论》与内经的阴阳观一脉相承。《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代表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

胡连玺认为[2],“无形之气假有形之质才可发挥功能,有形之质必须赖无形之气方能化生不竭,此阴阳互根之理。有形之质皆属阴,阴不可不足,亦不可过胜,以平为度。无形之阳气但患不足,不患有余,以秘为固,否则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所谓阳“秘”指能量“潜藏”,看似都健康的人潜能、机体代偿能力差异很大。所以阳要秘藏,不能过于耗散,而阴液或阴精不能过量,以平为度。

4.2 阴阳相乘/阴阳分离

《脉经·张仲景论脉第一》:“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脉经·辨尺寸阴阳度数》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是营卫不和引起的阴阳分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证治》:“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此是血虚引起的阴阳分离。

4.3 阴阳离绝/孤阴孤阳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284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287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第347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从《脉经》上看,阴阳的关系还不只于此,还有阴附阳、阳附阴,阴干阳、阳干阴,阴阳交、阴阳相并的情况,在此不一一讨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的阴阳观秉承了古代阴阳宇宙观的认识,而《内经》《难经》《伤寒论》的阴阳认识是一致的,阴阳具有物质性可量度,阴阳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多种状态。这种观念显示了古代哲学太极阴阳的思维特征,显然不能用西方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加以解释。

[1]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2.

[2] 胡连玺.伤寒一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41.

R222

:A

:1006-3250(2015)08-0917-02

2015-02-20

猜你喜欢

伤寒论阴阳内涵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活出精致内涵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内涵漫画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