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5-01-24于果
于 果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肿瘤科,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于 果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液肿瘤科,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目的 评价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抗血管新生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管新生治疗血液肿瘤,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肿瘤的转移能力及复发情况,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抗血管新生治疗;血液肿瘤;信号通路类抑制剂;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
血液肿瘤也称为血液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各类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癌[1]。近年来,血液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2]。血液肿瘤的发病原因主要与X线辐射、环境因素、化学药物等有关,化学物质如汽油、油漆、苯等对血液肿瘤均有较强的诱发力[3]。血管新生是由血管生成新血管的过程,肿瘤新生的血管与人体正常的血管有很大的差别。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的细胞迁移和增殖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4]。本院就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50例,将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血液肿瘤。将50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抗新生血管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38 ±2.35)岁,病程8个月~2年,平均病程(1.05±0.34)年,其中急性白血病4例,慢性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恶性淋巴瘤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0.68± 2.40)岁,病程8个月~2年,平均病程(1.07±0.22)年,其中急性白血病4例,慢性白血病4例,多发性骨髓瘤8例,恶性淋巴瘤9例。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液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给予抗细胞增殖类药物。
1.2.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抗血管新生治疗。给予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SU5416剂量为145 mg/m2,每周给药2次,每4周为1个治疗周期,给予输注8次。5例慢性白血病患者,给予SU5416剂量为145 mg/m2,每周给药两次,每4周为1个治疗周期,给予6个周期治疗。如治疗效果不佳,可给予异羟肟酸,成人每次1粒,每日3次,并在给药前检查血肌酐的浓度,如在2.5~3.0 mg/dL以上,改为每日1粒。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给予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此药物针对肺癌、结直肠癌都有临床应用报道。7例多发性骨髓瘤(有贫血、骨痛、出血、肾功能不全、神经症状等),9例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给予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药物剂量按照递增的方法,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分别为5 mg/kg、10 mg/kg和15 mg/kg,并在此期间给予埃罗替尼150 mg口服。
1.3评价指标: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评价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肿瘤无转移)、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肿瘤基本无转移)、无效(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25例患者中,18例显效,显效率是72.00%,4例有效,有效率是16.00%,3例无效,无效率是12.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88.00%;对照组25例患者中,8例显效,显效率是32.00%,10例有效,有效率是40.00%,7例无效,无效率是28.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2.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血液肿瘤的发病率很高,在全世界癌症发病率的第6位,有资料显示,低于15岁的血液肿瘤患者的病死率居各类恶性肿瘤病死率的首位,男性超过55岁,女性超过75岁,血液肿瘤的发病率有显著增加[5]。近年来,临床不断研究治疗血液肿瘤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传统治疗血液肿瘤的方法为应用抗细胞增殖药物,虽然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但无法抑制残存的细胞内的新生血管,同时新生血管对肿瘤内药物的含量有一定的减少作用,会影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抗血管新生治疗是临床近年来兴起的治疗血液肿瘤的方法,治疗的药物有外源性药物和内源性药物。信号通路类抑制剂属于外源性药物,信号通路类抑制剂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在肿瘤新生血管的信号通路中存在,主要工作机制是干预新生血管的受体信号,同干细胞受体结合,进而干预造血祖细胞及造血因子的分化、发展和发生,使患者体内的原始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信号通路类抑制剂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剂量,在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且程度不一,随着信号通路类抑制剂剂量的增大,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加深。中度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变音、静脉炎、转氨酶水平升高等,重度的不良反应为头痛程度加深,严重的恶心呕吐等,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会在治疗后的1~2 d内消失。
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也属于外源性药物,能循环和中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量给予合适的剂量。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该严密注意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主要有头痛、乏力、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患者会出现肿瘤内出血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接受抗血管新生肿瘤的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说明抗血管新生治疗血液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徐媛媛.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5):83-84.
[2] 李琳,任金海.恶性血液病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8,31(4):381-384.
[3] 陆金健.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6):818-820.
[4] 都伟丽.抗肿瘤血管新生疗效评价以及相关抵抗性生物标志物[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5):472-476.
[5] 房佰俊,宋永平,周健等.抗血管新生药物在慢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4.
R733
B
1671-8194(2015)34-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