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苇管灸治疗耳疾的病案浅析

2015-01-24胡丽萍施晓兰程新慧岳运青余曙光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耳部耳道脏腑

胡丽萍,陈 弘,施晓兰,程新慧,岳运青,余曙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耳与人体脏腑和诸多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有云:“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心脉微涩为耳鸣。”《医学正传·耳病》又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此外,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经脉的支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角。故脏腑受损、经脉不通往往有耳疾外在表现。耳疾发病率高,但因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切,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多种因素交织,缠绵难愈,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苇管灸这一古老的灸法,从耳入手,因耳与脏腑和经络的密切关系,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病案举隅

1.1 病案1

曹某某,男,32 岁,销售员,就诊时间:2014 年11月18 日。主诉:双耳耳鸣10 余年。10 余年前,患者感冒伴双侧耳心疼痛,自服“感冒药”后,外感症状及耳心疼痛消失,但见双耳耳鸣,嗡嗡作响,发无休止,遂到成都某医院就诊,耳颞部CT 平扫未见异常,未见听力下降,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经输液、药物治疗后稍有缓解(具体用药不详)。但仍鸣响如蚊虫声,发无休止,每于后半夜睡醒时严重,并于多家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均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故于2014 年11 月18 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症见:双耳耳鸣,鸣响如蚊虫声,持续发作,且每于后半夜睡醒时严重,不伴听力下降,时有头晕及颞部疼痛,纳可,寐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入睡,多梦,焦虑易怒,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耳鸣(心血不足证)。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翳风、安眠、听宫、外关、内关、膻中、合谷、太冲、足三里、申脉、照海等,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 次。灸双侧翳风,每日1 次,每次15 min。并用院内制剂“郁乐疏合剂”疏肝解郁、活血安神以改善睡眠及焦虑状态。治疗5 次后症状较前稍缓解,睡眠改善。但仍见耳鸣,时作时止,且每于后半夜睡醒时仍较严重,焦虑情绪稍改善,偶有头晕,无头痛,纳可,二便调。继续上方治疗5 次后,症状较前稍缓解,但改善不明显。故加用“苇管灸”,用硬纸制成简易椎形“苇管”,插入耳道段,口径较细,直径0.5 ~0.6 cm,该段插入耳道内,再将艾条插入“苇管”内,悬起灸,温度以耳部能耐受为度,令温热之力及艾烟徐徐进入耳内,灸15 min 后,患者自诉耳部舒适。连续治疗5 次后,症状较前缓解,睡眠改善,无半夜睡醒时加重,但偶有耳鸣,时作时止,无头晕、头痛,纳可,二便调。再继续上方治疗10 次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白天基本无耳鸣现象,仅夜间入睡前偶有耳鸣,无头晕、头痛,纳眠可,情绪稳定,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继续巩固治疗3 次(隔日1 次)后耳鸣明显减弱达到1/2 以上,伴随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显效[1]。

1.2 病案2

欧某某,男,45 岁,教师,就诊时间:2014 年10 月12 日。主诉:右侧口眼歪斜伴耳心疼痛2 天,加重1天。2 天前,患者晨起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口眼歪斜伴耳心疼痛,右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0.2 cm,漱口口角漏水,鼓腮、皱眉、吹起等动作完成不佳。入院症见: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0.2 cm,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滑。检查见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0.2 cm,漱口口角漏水,鼓腮、皱眉、吹起等动作完成不佳,神经内科检查无异常。患者4 年前有左侧面瘫病史。面神经肌电图示:右侧面神经波幅较左侧降低,颞支降低约69%,颊支降低约65%,提示左侧面神经失神经损害。经头部MRI 和神经内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面瘫。

初期治疗以针刺为主,配合荆防败毒散祛风散寒、神经营养剂、改善微循环药物。选穴取患侧风池、翳风、阳白、四白、攒竹、太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合谷、手三里、外关,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5 日为一疗程。每5 次后休息2 日。治疗一疗程后,患者面部麻木改善,但仍诉耳心疼痛,遂予温和灸右侧翳风穴,每日1 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3 天后,耳心疼痛未见明显改善,故加用“苇管灸”,用硬纸制成简易椎形“苇管”,插入耳道段,口径较细,直径0.5 ~0.6 cm,该段插入耳道内,再将艾条插入“苇管”内,悬起灸,温度以耳部能耐受为度,令温热之力及艾烟徐徐进入耳内,灸15 min 后,患者诉耳部舒适、疼痛缓解。连续治疗3 日后,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右侧可见少许额纹。治疗两个疗程后,在阳白、四白与地仓、颊车穴加用电针,采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取针后仍加以温和灸翳风穴及“苇管”灸,并加面部手法按摩。在疗程第4 天,因天气骤变,患者未避风寒,外邪侵袭面部筋脉,右侧耳心疼痛加重,并见左侧耳心疼痛,左眼干涩、流泪。遂温针灸双侧风池,重灸双侧翳风并配合双侧“苇管”灸,每日两次,每次30 min。1 个疗程后,左眼干涩、流泪症状消失,双侧耳心疼痛明显缓解。共治疗6 个疗程后,患者双侧额纹对称,眼睑闭合完全,鼓腮不漏气,无耳心疼痛,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经过疗效判定,达临床痊愈标准[2]。

2 体会

苇管灸是利用苇管将热刺激传入耳道用以治疗口僻的灸法。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载:“卒中风口歪,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然,灸七壮。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用以治疗面瘫口歪,在同书卷六,治疗耳病也用此类灸法,即:“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二灸筒上七壮”,此后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中“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用以治疗中风瘫痪口歪。清·廖润鸿《针灸集成》等“以苇筒长五寸切断,一头插耳孔,以泥面密封于筒之口畔而外出筒头,安艾灸七壮,左取右,右取左。又方取苍术以四棱铁销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苇筒法,灸三七壮,有大效”治疗耳聋耳鸣等等。可见,苇管灸治疗五官疾病特别是耳疾,古已有之,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其操作方法及借助的工具均得到改良,但无论是改良过的苇管灸,还是简易苇管灸,其作用的原理均是将艾叶温热之药性,传导入耳,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

苇管灸能治疗各类耳疾,如面神经炎或中耳炎所致的耳鸣、耳痛,从西医上来说,是因为艾灸疗法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改善患部的生理环境,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血液中白细胞数,并使吞噬能力增强[3-4],此外,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5],提高神经NGFmRNA 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6]。苇管灸的温热感及艾条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外耳道、鼓膜、鼓室及薄骨板而到达面神经骨管,作用于局部患处,缓解局部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缺血组织的血流量,减轻炎症、水肿及改善内淋巴循环,以营养、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并能抑菌、杀菌,保护疮面免受再污染,从而可以改善患部的生理环境,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苇管灸法对于感染及局部神经受损引起的耳疾具有较好的疗效。

从中医上来说,耳与脏腑和诸多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肾开窍于耳,许多医家将耳疾责之于肾,心寄窍于耳,与耳疾亦密切相关。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治疗耳疾时,以苇管灸耳道,使灸的温热感传到耳中、耳部周围,既可以散寒止痛,连通诸阳经经脉,引导气血运行,激发阳气,缓解局部症

状,又能配合针刺相关穴位,沟通脏腑之阴阳,激发经气,振奋阳气,疏通经脉,驱除外邪,使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起事半功倍之效。苇管灸操作简单,无痛苦,对于针药难以缓解的耳部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故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多、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1] 王洪田,李明,刘蓬,等.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案)[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3):185

[2] 赵燕铃,王正敏.改良面瘫主观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北京医学,2005,27(1):61

[3] 何斌. 艾烟熏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78 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7-9

[4] 秦黎虹,王炜.艾熏灸治疗外科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0,7(6):34-35

[5] 喻国华,艾瑛. 热敏灸与药物对比治疗局限性白癜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4):337-340

[6] 杨金蓉,宋军,田丰伟,等. 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面部表情肌NGFmRNA、NT-3mRNA 表达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08,26(8):15-16

猜你喜欢

耳部耳道脏腑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道冲洗与硼酸滴耳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论筋性脏腑病❋
异物进入耳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声学头模耳道入口处的声场仿真分析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