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儒教授“湿毒”论治痹病经验探析
2015-01-24曾翠琼,王奇,黄汉儒
黄汉儒教授“湿毒”论治痹病经验探析
曾翠琼1王奇2黄汉儒1
1.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壮族地区多湿毒,黄汉儒教授治疗痹病,以壮医“湿毒”理论为指导,以除湿解毒通络、疏通三道两路为原则,以独具民族特色的壮族药材和技法为手段,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从湿毒致痹的理论渊源、发病特点、治疗原则、常用药物、典型病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黄汉儒教授“湿毒”论治痹病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
【关键词】湿毒论治;痹病;黄汉儒
作者简介:曾翠琼,女,汉族,广西北海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1-0024-02
收稿日期:(2015.07.30)
黄汉儒教授,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合作导师,从事民族医药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是中国壮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广西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炎热,阴湿多雨,易生湿毒。湿毒所致的痹病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黄汉儒教授用葫芦茶、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药材和技法治疗痹病,临床效果较好。作者将黄汉儒教授“湿毒”论治痹病的临证治疗经验总结成文,以飨读者。
1湿毒致病理论渊源
湿毒,是壮医“痧、瘴、蛊、毒、风、湿”六“毒”之一。壮医认为湿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与壮族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隋书》说到:“自岭已(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广西通志》说:“太平为粤西极边,地愈卑土愈薄,湿燠尤甚。”“岭南外区,瘴疠熏蒸,北方戍人,往者九死一生……今闻发北兵逾万人戍岭外,下湿上蒸,病死必多。”“盖以其地炎懊、卑湿,瘴疠特甚,中原士卒,不服水土,不待戈矛之及矣。”此外,由于炎热气候的,人们贪冷喜饮,更易损伤谷道,湿从中生,聚而成毒。因此,壮族聚居地很多疾病皆与湿毒有关。
2湿毒与痹症的关系
痹症,壮医称为“发旺”,又称为风湿骨痛、风手风脚,是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肿大,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属于此范畴。壮医认为,骨和肉构成人体的框架和形态,并保护人体内的脏器在一般情况下不受外部伤害。骨肉还是人体的运动器官,而且人体内的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以及两路(龙路、火路),都往返运行于骨肉之中,骨肉损伤,可导致三道两路受阻而引发疾病[1]。黄汉儒教授认为,壮族聚居和分布的地区处于亚热带,山林茂盛,雨量充沛,气候湿热,人久居其中,易受湿毒侵害。湿毒损伤皮肉筋骨,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阻滞龙路、火路,使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筋骨肌肉关节,则发为痹症。
3湿毒致痹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黄汉儒教授认为,湿毒所致的痹症,可见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肿大;兼有头身困重,倦怠,头重如蒙;若湿毒滞留于三道(气道、谷道、水道)可见食少、胸闷腹胀、泛恶呕吐、腹泻、小便清长或不利;目诊表现为白睛脉络边界混浊、模糊[2]。
黄汉儒教授治疗湿毒痹症以除湿通痹、疏通道路为总原则。壮医诊治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证分为阳证和阴证。湿毒型痹症,若见口苦、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或大便臭秽、小便黄赤,可辨为阳证,治疗上以清热除湿、解毒通络为原则;若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关节肿痛但喜温喜按,大便稀烂,小便清长,可辨为阴证,治疗上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原则。
4常用药物选介
黄汉儒教授治疗湿毒致痹常用的壮药材有:葫芦茶、金银花、见肿消、土牛膝、三白草、八角枫、过江龙、土杜仲、走马胎、四方藤、九节茶、九龙藤、忍冬藤、鸡血藤、钩藤、吹风藤、薏苡仁、路路通等。其中,主药常用葫芦茶、四藤(忍冬藤、鸡血藤、钩藤、吹风藤)、薏苡仁、土茯苓等。此外,针对具体病情,可配合壮医针刺、壮医药物竹筒拔罐、壮医药线点灸等特色技法进行治疗。
5临证经验举隅
病例1:兰某,男,50岁,壮族。两足第11跖趾关节及踝关节红肿疼痛3个月,加重1周。病史:3个月前,两足第1跖趾关节及踝关节无明显诱因突然红肿热痛,夜间疼痛尤甚,触痛明显,活动受限,伴发热恶寒,经外院检查血尿酸明显升高,西医诊断为痛风。服西药6天后症状好转,但此后反复发作。1周前再度复发,服西药效果欠佳。自述工作应酬多,常吃海鲜等肥甘厚味,喜啤酒。壮医查体:眼睛脉络混浊,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提示湿毒热盛。治以通水道,清热毒,除湿毒。方用仙葫神仙汤加减:葫芦茶60g,金银花30g,见肿消15g,土牛膝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服完10剂后复诊,自述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再予10剂,每日1剂,水煎服。10天后三诊:自述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检查正常范围。为防复发,黄汉儒教授嘱患者经常以仙葫芦茶30g水煎当茶饮,并要注意饮食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壮医辨为阳证,方中重用葫芦茶为主药,调水道,清湿毒;金银花、见肿消为帮药,助葫芦茶以消肿止痛,清热利湿;土牛膝为引药,引湿热之毒从尿排出。痛风每月发作1次者须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
病例2:刘某,女,58岁,汉族。腰、膝、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年余。病史:自述于3年前年开始,出现腰、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并渐至屈伸不利。专科检查:腰部压痛,膝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抗O试验800IU,血沉35mm/h,类风湿因子(+)。壮医查体:白睛上脉络边界混浊,模糊不清,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涩。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治以祛风除湿,补益肝肾,调气止痛。处方1:独活寄生汤浸酒常服,每次50ml,1次/日。处方2:过江龙30g,土杜仲24g,鸡血藤24g,走马胎15g,吹风藤15g,四方藤15g,九节茶18g,五加皮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天。服完7剂后复诊,自述诸症明显缓解,守上方再进5剂,并加针灸治疗,取穴:曲池、足三里、犊鼻、肩髃、昆仑,毫针刺法。三诊,自述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按语:本例壮医辨为阴证,方中过江龙疏风除湿,舒筋活络,土杜仲舒筋活络,强筋壮骨,为主药。鸡血藤活血舒筋,走马胎壮筋骨,活血祛瘀,四方藤舒筋活络,去瘀生新,五加皮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为帮药。吹风藤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九节茶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为引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通络之功。
病例3:李某,女,42岁,壮族。指、趾关节对称性肿痛并呈间歇性发作1年余,伴晨僵现象。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指、脚趾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晨僵,活动后缓解,病情反复发作,服西药只可缓解疼痛。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关节有变形,活动受限。专科检查:指关节轻度梭状变形,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X线见近关节处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骨质有侵蚀现象。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方予四藤汤加味:忍冬藤50g,鸡血藤30g,吹风藤30g,钩藤30g,土黄芪30g,桃仁18g,郁金15g,泽兰18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5剂。服完15剂后复诊,症状明显减轻,予壮医药物竹筒拔罐法治疗:杜仲藤、三钱三、五爪风、八角枫、臭牡丹、五加皮各40克,伸筋草、石菖蒲各20克,鸡矢藤30克,用布袋包扎好,加水5000mL煮沸后,投入竹罐煮20min,取出竹罐趁热在痛处拔罐15min,取罐后以毫针浅刺拔罐处1~3针放出少量血液,再重复在原处拔罐10min。
按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红、肿、热、痛,并有功能障碍、皮下结节等,有时可累及脊椎。黄汉儒教授治疗多以驱毒逐湿、宣通两路、疏利关节为法。方中以忍冬藤、鸡血藤、钩藤、吹风藤“四藤”祛风除湿通络为主药。桃仁、泽兰、郁金、薏苡仁加强“四藤”祛风除湿通络、疏利关节之功,为帮药。壮医药物竹筒拔罐,通过局部吸压刺激,配合药力热力作用,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活血,除湿排毒,散结止痛的作用。诸法合用,共奏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功。
6小结
黄汉儒教授依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群的体质特点,以“湿毒”理论为指导,以除湿解毒通络、疏通三道两路为原则,运用广西的壮药材,配合壮医针刺、壮医药罐等特色技法,在临床上治疗湿毒所致的痹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他的学术经验值得后继壮医人不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声航,王柏灿,莫滚.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4.
[2]王柏灿.桂派名老中医·学术卷·黄汉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