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探讨
2015-01-24杜丽
杜 丽
(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 邹城 273500)
产房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探讨
杜 丽
(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山东 邹城 273500)
目的 探讨提高产房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产房急救护士,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现有的15名产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五组,每组3人,通过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和模拟抢救演示培训等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培训,比较培训前后产房护理人员各项急救护理技能的考核情况和工作效率。结果经规范化培训后,产房护理人员的新生儿复苏、心电监护、心电图、动静脉穿刺等考核分数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培训前后产房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和气管插管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0%,产后出血的抢救成功率为92%,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为90%,培训后分别为96.67%、100%和100%,培训后患者的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培训前,其中培训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急救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是提高产房护理人员急救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急救护理技能;产房;规范化培训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1]。与其他科室相比,产房较为特殊,孕妇、胎儿和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发生意外,直接威胁母婴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于产房护理人员而言,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2],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提升自己的急救护理技能,以保障母婴安全。我院从2013年6月起开始对产房护理人员实施急救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经培训后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院现有的15名产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6例,助产士4人,均为女性。年龄23~48岁,平均(35.1±2.5)岁。
1.2方法:对上述护理人员均实施规范化培训,将15名护理人员按职称平均分为5组,每组3人,具体培训方法如下:①学习理论知识。每组以副主任护师为组长,负责传授护理理论知识,详细详解疾病理论、急救护理技能,并与以往发生的有关病例相结合。通过集体讨论并结合产房急救护理要点制定出具体疾病的抢救程序,之后提交主任和护士长,由他们负责把关。②急救操作技能培训。产房急救操作技能主要有静脉留置针、开口器与呼吸器的使用方法,加压输液输血方法、气管插管术和新生儿复苏术。各小组组长应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参加上述急救操作技能的训练,反复进行操作分解练习和整体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如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行正压通气时是否采用鼻吸位,面罩与面部是否衔接紧密,其大小是否合适,挤压气囊时在频率和幅度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这些细节问题虽小,但却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败[3]。护士长可将产房急救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进行详细统计,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培训和学习,尽量做到精益求精。③模拟抢救演示培训。进行模拟训练时每小组的3个人应做到分工明确,重点做好“应急”和“配合”工作。以抢救新生儿窒息为例,可由一人准备相关物品药品,一人实施急救,另外一人负责观察其生命体征与病情的变化情况,接着实施下一步急救措施。经过多次训练后使护理人员熟悉抢救流程和抢救措施,做到忙而不乱、反应敏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急救操作。
1.3评价标准与观察指标:于培训后对急救护理操作进行考核,由主任采用产科自制的考核评估表对护理人员的新生儿复苏、心电监护、心电图、动静脉穿刺等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以100分为满分。对比培训前后产房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于培训前后随机抽取30例产房急诊产妇做满意度调查,分别抽取50例抢救病例统计产后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和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对护理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或χ2对数据比较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产房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急救护理操作考核情况:经规范化培训后,产房护理人员的新生儿复苏、心电监护、心电图、动静脉穿刺等考核分数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产房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工作效率:培训前后产房护理人员参与抢救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和气管插管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培训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培训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0%(24/30),产后出血的抢救成功率为92%(46/50),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为90%(45/50),培训后分别为96.67%(29/30)、100%和100%,培训后患者的满意度与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培训前,其中培训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产房急救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和模拟抢救演示培训等内容,经系统培训之后产房护理人员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熟悉各项抢救流程,掌握扎实的急救护理技能,更好的胜任产房急救工作。
现代急救医学认为,医护人员应具备果断决策和快速评估病情的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完成急救操作,在抢救过程中处变不惊,熟练完成操作流程,做到快、稳、准,切实提高急救护理水平。通过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产房护理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应急状态下让自己的技术、意志和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实际抢救中操作技术的稳定性。急救服务意识是衡量护理人员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规范化培训可培养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操作能力,增强对病情发展变化的判断能力,能在医师到来之前及时有效的实施抢救,为抢救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模拟抢救中还能充分暴露出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反复模拟训练中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避免在实际抢救中延误时机,导致抢救失败。
[1]张春艳.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J].中国卫生产业,2012,8(7):47.
[2]白建峰.产房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探讨[J].护理研究,2012,26(12):3345-3346.
[3]周铁君,张琼玉,曹伟.急救护理技能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探讨[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26-27.
R192.6
B
1671-8194(2015)23-02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