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肌肉定向训练法的康复应用
2015-01-24罗银玲李文胜
罗银玲 张 聪 李文胜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检康复保健中心,银川 750011)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肌力训练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使用的训练方法基本上是通过抗负荷训练刺激肌肉生长、增加肌力、改善症状。当人体疲劳或有疾病的时候,采用抗负荷训练会有再次损伤的风险。因此笔者积极研究无负荷的自控肌肉定向训练法,并在一定人群中进行实践,现将初步探索情况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取40人,年龄6~72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中身体健康但易疲劳者2人,截瘫1人,偏瘫8人,颈肩腰腿痛21人,近视6人,骨关节术后2人。全部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自愿接受该训练指导,训练期间不接受其他治疗。
训练方法
由医生或治疗师指导进行训练。训练部位分别是头、颈、四肢和躯干。训练时平卧,眼睛向下看然后轻轻闭上眼睛,感觉双眼与鼻子左右对称,两臂放于身体两侧,身体放松,在无负荷的情况下利用主观意识控制训练部位的骨骼肌进行一定方向的收缩和放松训练。先训练大腿部位,当熟练掌握后,可根据情况练习其他部位,如近视者练习头面部,截瘫者练习腰腹部,偏瘫者练习上肢和头部,颈肩痛者练习颈部,疲劳者练习小腿部位等。每次训练40min,每周训练3次。
结果
近视患者年龄偏小,在6~13岁,1次即可掌握训练方法,训练后感觉良好,10次后即感觉视疲劳明显减轻,视力均提高。身体健康但易疲劳者年龄40岁左右,训练2次后能掌握训练方法,训练后疲劳感减轻。颈肩腰腿痛者年龄在30~50岁,平均训练4次后能掌握训练方法,疼痛明显者掌握较慢,训练后感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2个月后观察发现16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肌力都有所增加。截瘫患者训练10次后能掌握训练方法,感觉良好,能主动接受训练,2个月后大腿较前增粗12cm,肌力增加。骨关节术后者年龄30岁左右,训练3次可掌握训练方法,6次后即感觉轻松,关节活动度加大。偏瘫者年龄在55~72岁,训练6次后能掌握训练方法,健侧肢体容易掌握,训练中无不适感,2个月后患者的肌力增加,步态较前改善。
讨论
肌力即肌肉的力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肌力下降可引起各种功能减退。引起肌力下降的原因有疼痛、神经肌肉损伤、局部粘连、衰老、劳累或安逸等原因。肌力训练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1]。目前康复医学广泛使用的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的原理,通过肌肉的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2]。主要训练的是骨骼肌,方法有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徒手抗阻训练、器械抗阻训练等。这些肌力训练只适用于肌力为3~5级时,当肌力为0~2级时只能使用被动活动及助力运动训练。抗负荷的肌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反射弧及正负反馈调节完成,这期间由于正负反馈对刺激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当人体肌力不足或局部粘连、疼痛会使肌力训练中出现肌肉强直收缩(即痉挛)、拉伤以及对关节的反复磨损等。
自控肌肉定向训练法通过主观意识传递神经冲动给骨骼肌,控制肌肉按一定方向做收缩和放松运动,使肌肉做功从而增加肌纤维数量和肌肉的力量。该方法训练简便,对肌力0~5级都可使用。通过反复训练强化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肌肉的兴奋性,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动员肌肉内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收缩,产生更大的力量。肌肉内的腱器官和肌梭感受器将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情况传导给中枢,通过反复的自控肌肉定向训练可以强化中枢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力,当肌肉必须高频率、高强度收缩时,可以感知和控制肌肉不发生强直收缩,只发生不全强直收缩,避免了肌肉痉挛。长时间地训练肌肉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行收缩和放松,可以使肌肉形成固定的运动模式,提高肌肉活动的协调性、灵活性,可以避免运动中的损伤。肌肉节律的定向收缩和放松形成“唧筒效应”,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的修复。在临床康复应用时发现只要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良好,不论疾病轻重、年龄大小,通过反复训练都可以掌握该训练方法,并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探讨。
[1]魏国荣 .肌力训练与老年人健康状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5:239-240.
[2]杨年煜,邵广礼 .肌力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