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兽医科技需求与机制创新

2015-01-24辛盛鹏宋晓晖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兽医疫病实验室

文│辛盛鹏 宋晓晖(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科技需求与机制创新

文│辛盛鹏 宋晓晖(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兽医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应当在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我国兽医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兽医系统各部门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农业部的中心任务,狠抓体系建设,着力科技创新,突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发挥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基层需要的成果。

1.兽医科研体系。

一是科研体系健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3个农业部直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特产研究所和长春兽医研究所等7个国家级兽医专业科研机构;教育部直属和省级农业高等院校兽医实验室以及省级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共同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兽医科研体系。

在上述科研机构,一系列兽医实验室得到农业部、教育部及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可。中国现有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畜禽传染病学、动物疫病防控、草食动物疫病、动物流感、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动物病原学与免疫控制、动物寄生虫学、动物免疫学、兽医公共卫生、人畜共患病、兽用化药和中草药创制与评价、兽用生物制品创制与评价等13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和国家牛海绵状脑病参考实验室等3个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以及新城疫诊断实验室、猪瘟诊断实验室、牛瘟诊断实验室、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实验室4个国家兽医诊断实验室。

截至2014年,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传染性贫血实验室、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参考实验室、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白斑病实验室和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症实验室、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鲤春病毒血症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新城疫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狂犬病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猪链球菌诊断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小反刍兽疫参考实验室等12家兽医实验室被OIE认定为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3家单位被OIE认定为协作中心。

二是科技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兽医科技在兽用疫苗研制、疫病致病机理研究、疫病检测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累累硕果。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禽流感疫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因确诊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在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成果转化显著。高新科技快速发展,多个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相继研制成功,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口蹄疫疫苗生产技术、诊断试剂等方面,通过转让和自行产业化产生极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科研管理顺畅。各单位立足科技创新,瞄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一套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发展需要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和科学化,确保了科研项目完成效果和效率。

五是特色优势明显。各单位发挥自身特长,打牢基础,培养人才,科研工作长远发展的能力足、潜力大。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分别以禽病和牛羊疫病研究为主,在禽流感、口蹄疫研究方面建立了强大的人才队伍,禽流感、口蹄疫研究水平均已跻身世界科研前沿。云南畜科院在蓝舌病研究领域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跟踪病原流行变异,研究虫媒分布特点,评估疫病传播风险,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2.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从国家层面到乡镇级的五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农业部的相关文件规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监测工作。自2009年以来,我国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省级实验室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各省也正在积极组织市、县级实验室参加考核,这些均推进了疫控系统实验室的建设。目前,省级疫控中心基本能够完成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疫病和其他疫病的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县级动物疫控机构能够完成口蹄疫等强制免疫疫病的血清学监测以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诊断。

同时,动物疫控系统也重视科研工作。如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适用于基层的牛羊病防控技术研究、放牧动物蠕虫病等疫病防控技术研究等;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着力解决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问题,开创了“三针同免,两点注射”的实用性研究,并逐步推广,用科学数据指导免疫注射工作,提高了免疫效果及工作效率。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的《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累计13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类奖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12项。

3.开展兽医科技协作。为了做好科研工作,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兽医科研单位建立了非常好的协作机制及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有效合力。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构建了以省疫控中心为核心,由成都军区疫控中心军事研究所、云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和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单位参加的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为一体的动物疫病防控的多边技术合作平台,依托此平台,已先后培养十几名研究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同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合作,共同主持完成“家畜包虫病防控技术研究”等项目,科学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推广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

二、兽医科技需求应引起充分重视

1.兽医科研院所的科技需求。

一是科研立项与过程管理需求。科研立项要面向兽医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科研立项管理部门应当对兽医学科、动物疫病防控实践和相关政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知轻重、知缓急,能够合理地分配项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沟通相关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成果转化应用,做好项目跟踪管理。在科研过程管理中,应建立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平台,从而能够更好地监督项目执行进度。

二是成果评价需求。建立多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切实扭转以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的现状,使成果评价标准更好地发挥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成果转化和推广需求。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建立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激励机制,将成果转化收益中一定比例分配给成果产出单位,以提高科研单位进行科技转化与推广的积极性。

2.动物疫病防控系统的科技需求。

一是快速诊断技术。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直接面对生产,直接处置疫情,需要疫病快速诊断方法和现场快速分析仪器。

二是实用技术。基层需要实用技术,目前,在许多方面还不太完备。比如牛羊疫病血清学诊断试剂主要依赖进口,价格贵,不利于基层开展监测工作;免疫用疫苗多为传统的灭活苗和弱毒疫苗,能区分免疫和非免疫的新型基因重组疫苗少。

三是实验用标准物质。由于标准物质在单个实验室用量少,与疫苗相比市场小,生产成本偏高,国内标准化物质生产单位少,标准物种类不全,经常买不到标准试剂,进口的标准物质存在价格高、引进程序复杂等因素,因此影响科研工作开展。

四是疫病诊断相关技术标准。兽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在兽医实践中,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诊断技术、处置规范等防控标准还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没有及时修订,还有许多疫病没有相关诊断和防控标准,影响动物疫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是现代防控技术理论。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当前,我国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步提高;同时,动物疫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商品流通跨度增大,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研究“新常态”的防控技术和理论,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六是技术培训。不同机构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不同,省级疫控系统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安全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处置等方面培训,县级疫控系统应加强常见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培训,以及具体实验室诊断技术、临床诊断技术方面等实际操作培训。

3.产学研共建平台建设需求。

应鼓励兽医科研院所、动物疫控系统和相关兽医企业建立联合研究平台,特别是针对基层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平台,建立机制。对于产学研共建平台,在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力度上给予侧重。同时加快兽医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兽医科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兽医科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我国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技支撑较弱。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国家参考实验室为龙头、各农业院校和省级农科院兽医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但由于科研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导致兽医科技整体支撑能力不高。兽医科研院所是兽医科技发展的主力,既要着力于兽医前沿科技研究,占领科技制高点,又要承载解决兽医实践需求的任务,也就是说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但由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等因素,科研院所为了适应考核标准,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科研院所科研发展的现实,因此造成服务兽医实践的应用研究不足。各级疫控中心作为兽医科技支撑体系的必要补充,由于资金项目争取困难等多方面原因,也很难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常规疫病监测等工作,在疫病病原调查、追踪溯源、预警等技术领域,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在兽医科技研究方面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技投入不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兽医工作已从过去诊疗动物疫病的单一形式发展到保护动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多个领域,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兽医工作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使兽医工作对科技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与此相比,国家对兽医科研投入相对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在兽医科研方面累计投入经费仅6亿元,对疫苗、诊断制品的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国际平均水平10%,对新兽药的研究投资不足1%。此外,目前多数科研立项都集中在重大动物疫病相关的课题,很少有针对常见病的科研资金项目支持,导致目前常见病的防控技术方面存在诸多空白,在疫病流行情况、毒株特点等方面缺失基础数据。

3.成果转化较少。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科研成果多,但由于有些科研成果市场需求小,企业没有生产热情,有些科研成果,由于行政评审程序复杂、时间长,影响科研人员科技推广转化热情,因此,有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仅在疫苗和部分疫病的诊断试剂方面有少数成果转化。

四、机制创新助推兽医科技快速发展

1.优化顶层设计。我国兽医科研院所多,科技人员数量大,从业时间长,基础扎实,优势明显;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可调动资源多,蕴藏潜力大,因此要加强兽医科技顶层设计,加强体系建设,优化兽医科技发展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单位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兽医科技各系统和各单位既能发挥其所长又相互补充的格局,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能。

2.促进联合协作。整合优势兽医科技资源,进一步推进疫控系统、科研机构、教学机构、相关企业的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形成合力,提升兽医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在重大研究领域,要组织和加强联合攻关,力争解决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问题,占领兽医科技制高点。

3.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发挥好市场在科技规划、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避免科技资源配置出现过度行政化。要围绕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完善兽医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要充分听取基层兽医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立项来源于生产实践、符合兽医发展要求。

4.创新科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不同机构、不同类型科技人员的分类科技评价机制。在现有评价体制中,针对面向产业化应用的科研项目,应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用户、兽医基层部门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综合考虑科技成果实际应用、贡献和持续发展,切实解决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

5.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科研项目稳定支持机制,促进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多渠道投入的范围,并建立促进持续提高的政策和机制。整合现有科研项目,避免一个课题重复申报,不同途径获取经费,避免多个课题研究同一个项目。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兽医科技人才培养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各层级、各类型的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制度,提高现有人才素质。加强人才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兽医疫病实验室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我是兽医志愿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兽医改行搞发明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