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的临床观察

2015-01-24付利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3期
关键词:利尿剂代偿腹水

付利芳

(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的临床观察

付利芳

(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目的 考察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患者分别采用利尿剂与针灸进行对症治疗。结果本组61例患者就腹水病情而言,显效49例(80.33%),有效8例(13.11%),无效4例(6.56%),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就鼓肠病情而言,显效36例(59.02%),有效20例(32.79%),无效5例(8.20%),临床总有效率为91.80%。结论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临床疗效肯定,建议将其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广应用。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鼓肠;利尿;针灸

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继而将出现肝功能代偿能力不足的情况,临床通常称其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在此期间,患者会发生更明显的病理变化,腹水即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表现,再加上出现的诸如门静脉血液障碍、充血性脾肿大以及腹膜的阻性充血等情况,患者的胃肠道很容易出现继发性瘀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与菌群失调等症状,发展到终末期即成为肝硬化中毒性鼓肠[1]。近年内,笔者对接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患者采用利尿剂与针灸疗效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61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05)中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同时经B超检查结果显示均合并有不同程度腹水,另均具有鼓肠症状。排除标准:酒精性肝硬化者、合并有严重肝肾综合征者以及肝癌所致腹水者。其中包括男36例,女25例;年龄40~78岁,平均(54.1± 3.7)岁;肝硬化病史1~9年,平均(4.6±2.2)年。

1.2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尿剂与针灸进行联合治疗。利尿剂治疗:利尿剂选用螺内酯与呋塞米两种药物,其首次给药剂量分别为100 mg/d与40 mg/d,若未观察到明显疗效,则在此之后每3~5 d按5∶2的比例翻倍增量1次,并视情况逐渐增量,但最大剂量分别应不超过400 mg/d与160 mg/d,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出现反应过度(无外周性水肿患者平均体质量减少>500 g/d,合并外周性水肿患者平均体质量减少>1000 g/d)者,则应适度减少利尿剂给药量。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气海、上巨虚等三穴为主穴,选取天枢、中脘、关元、下巨虚等死穴为配穴,其中,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施以快速进针,并行提插捻转泻法,轻插重提,大幅度捻转,以患者出现酸、麻、胀或沿经脉走向有传导感为宜,留针30 min,并每5 min重复进行手法1次,而气海、中脘、关元、天枢则采用呼吸补泻的方法。针灸疗法1次/天,整体治疗以3 d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评价:腹水治疗的临床疗效标准参考“2010年欧洲肝硬化腹水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经B超检查,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腹水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教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缓解,腹水消失50%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鼓肠治疗的临床疗效标准参考《使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的相关内容制定。显效:治疗3 d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同时肠鸣音、排气、排便等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3~5 d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鸣音可达到4次/分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排气、排便;无效:与治疗前比较,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未出现明显正向改变甚至加重。

2 结 果

经上述治疗,本组61例患者就腹水病情而言,显效49例(80.33%),有效8例(13.11%),无效4例(6.56%),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就鼓肠病情而言,显效36例(59.02%),有效20例(32.79%),无效5例(8.20%),临床总有效率为91.80%。

3 讨 论

肝硬化为形成门脉高压并产生腹水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在出现腹水以后,不仅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显著下降,同时更会增加感染和出现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可对远期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故有效消除腹水病情是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普遍认为,钠水潴留的导致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限钠与利尿等方法进而保持最大程度负钠平衡就成为了促使腹水消退的可行途径[2]。在本组患者中,笔者所采用的螺内酯与呋塞米均为目前比较常用且效果理想的两种利尿剂药物。其中,螺内酯为一种醛固酮拮抗剂,其对远端肾小管上醛固酮受体可产生竞争性的结合作用,继而加快水的排泄,同时将钾离子与氢离子保留。呋塞米则可对氯离子结合的协同转运系统造成干扰,进而也能加速水的排泄,同时还能有效抑制钠与氯在髓襻升支的重吸收,另有相关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呋塞米在肠道内具有较快的吸收速度,且在其被吸收后能与血浆蛋白发生高度结合,并在近曲小管沿有机酸输送旁路被主动从血液分泌到尿液,在进入到管腔间隙以后,呋塞米又将随腔内液体被协同运输,进而达到亨勒袢,并在该部位对位于升支细胞管腔侧膜上的Na+-K+-2C1-协同转运系统产生抑制效果,可有效控制该肾单位区段对钠的重吸收,相关资料显示,在正常情况下大概有40%左右的滤过钠会在该区域被重吸收,故呋塞米所发挥出的利钠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肝炎病情进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肝脏组织的坏死,受其影响,固定于窦壁的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ffer细胞)其细胞功能也将受到严重损坏,故肝脏在内毒素的清除方面以及解毒能力均将显著下降,如此一来,大量未经解毒的内毒素将通过门静脉进入到体循环,继而逐渐形成内毒素血症并将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之后又将释放出诸如TNF-α等大量的炎性介质与氧自由基,消化道屏障将因此而遭到破坏,肠道继而出现瘀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与肠道菌群失调产生的胃肠积气最终将导致出现中毒性鼓肠。而在祖国中医理论中,鼓肠又通常被归结到“肠结、关格”等范畴,并多将其中医治则定在调整肠腑与理气通便等方面[3]。如《针灸甲乙经》中所言:“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由此可见,足三里穴与肠胃疾病具有较大关联,同时有研究也证实通过对足三里行针刺确实有较好的促进肠管运动的效果,故本研究将其作为了所选主穴之一;而另外两主穴上巨虚与下巨虚均为大小肠经的下合穴,针灸后可获调肠胃理气滞之功效;配穴方面,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具有调理肠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通腑泄热之效;气海具有调补下焦气机、补肾虚益元气之功效。诸穴合用,共奏通腑消滞,温补阳气,理气通便之功,取穴不多,但均能切中病机。

综上所述,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腹水与中毒性鼓肠两方面症状,临床疗效肯定,建议将其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性辅助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广应用。

[1]高星亮.中医药治疗鼓胀(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刘晓燕.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临床应用价值及肝硬化腹水利尿剂疗效评价[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0.

[3]穆立新,吕波,曲阳.针灸治疗肠癌术后肠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17.

R657.3+1

B

1671-8194(2015)23-0075-02

猜你喜欢

利尿剂代偿腹水
心衰患者不用利尿剂,预后更好?!JACC子刊研究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利尿并非越多越好
冠心病心衰冠心宁+利尿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肉鸡腹水咋防治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服用利尿剂 更要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