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奶牛“两病”防控成效探析
2015-01-24夏永高
夏永高,陈 炎,张 杰
(上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上海 200335)
上海市奶牛“两病”防控成效探析
夏永高,陈 炎,张 杰
(上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上海 200335)
上海市针对奶牛“两病”不断改善防控措施,形成奶牛产业规模化、奶牛“两病”监测制度化、牛只流动管理信息化、生鲜乳质量管理程序化、行政执法精细化的良好工作局面,“两病”阳性率连续多年低于0.005%。
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杆菌病;防控成效
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上海市兽医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强化措施,严格按照“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开展奶牛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将各项检疫监督举措制度化、常态化,综合防治奶牛结核杆菌病和布鲁氏菌病(简称“两病”),向稳定控制奶牛“两病”的总体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 奶牛“两病”监测情况
近五年,上海市对奶牛“两病”的监测强度趋于稳定。2010-2014年,结核病监测数累计53.6万头次;阳性牛476头,布病监测数累计49.6万头次,阳性牛62头。每年同比变化幅度处于±5%范围内,“两病”阳性牛的数量、比率、地域分布等均大幅下降。发病率表现为前期逐年下降、后期趋于稳定、接近净化标准的态势,2014年“两病”阳性率均低于0.005%,2012—2014年布病阳性率连续三年低于0.005%,预防和监控成效显著。
2 奶牛“两病”防控措施
2.1 引导奶牛产业规模化
1983年,上海开始全面实施奶牛“两病”检疫,引导奶牛规模化养殖。1990年之后,全市开展奶站清理整顿,逐步取消临时收奶站。目前,在全市所有的乳品加工企业都设置了生鲜乳收购站,在生鲜乳运输环节,专门成立两家物流公司,统一人员管理,进行专业运输。奶牛养殖场从布局要求、设施设备、人员管理、各项制度及养殖档案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定[1],逐步实现奶牛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两病”阳性率随之下降。
2.2 奶牛“两病”监测制度化
1998年开始,上海市每年对饲养的奶牛进行两次集中监测。同时加强检测人员业务考核管理,强化动物疫情报告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所有达到检测年龄的奶牛必须经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面检测,奶牛“两病”监测覆盖率达100%。对于检测出的可疑牛只,现场记录牛号和二维码耳标号,及时进行隔离,由专人饲养;复检时核对牛号和二维码耳标号,确认为阳性的,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填写信息调查表,定期跟踪检测。集中监测完成后,及时汇总监测结果,形成分析评估报告。
2.3 牛只流动管理信息化
为控制奶牛疫病传播,浦东新区于2008年率先试行奶牛身份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流动管理。2011年,流动管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实行“一牛一档”、“一档三份”的档案管理模式,对奶牛的出生、调运、销售、检疫、淘汰、死亡进行全程监控,严控奶牛跨区域调运。各奶牛场负责本场内奶牛耳标的佩戴、照片的拍摄和身份档案的制作等工作,乡镇动物检疫申报点(镇畜牧兽医站)负责奶牛身份档案的现场核对。
2.3.1 牛只入场管理。各奶牛场自繁自养犊牛在出生满三个月后建档;经批准从外省市、本市外区县引进的奶牛,必须在隔离饲养结束、合群饲养后两周内进行建档、登记备案,变更奶牛身份档案;第一次产犊一月内,重新拍摄奶牛头部和牛只全身左侧数码照片,存入奶牛身份档案中登记备案。乡镇畜牧兽医站每月初对上月建档的奶牛身份档案进行现场核对后签章,一式三份,分别由奶牛场、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保存,并由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现场核查。
2.3.2 调运出场饲养奶牛的管理。调运奶牛前,奶牛场必须核实调运去向和收购单位的相关资料,及时向所在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备案,由产地检疫员到场核对拟调运奶牛的身份档案,在奶牛身份档案表上签字确认后实施产地检疫;奶牛场负责人在奶牛身份档案表上注明离场原因、日期后,在两周内将调运牛只的身份档案原件上交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3.3 出栏屠宰牛只的管理。2007年,全市启动了出栏牛只收购企业备案对接制度,先确认屠宰厂的资质合法,再启动产地检疫程序。制作屠宰企业收购反馈交接单,对装载驶离的运输车辆进行抽查跟踪,确保牛只到达指定地点屠宰。2014年,在辖区政府的牵头协调下,查处了1个非法私屠滥宰窝点。通过查找屠宰环节漏洞,建立了开证到达地屠宰厂即时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对屠宰牛只的跟踪确认机制。
2.3.4 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2001年,上海市统一“两病”牛处置规定,将布病阳性牛送至无害化处理站销毁,将检出的结核病阳性牛只送至上海牛羊肉公司集中高温处理。2003年起,“两病”阳性牛及病死牛均需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集中销毁,并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核对被处理奶牛的身份档案、移送单、处理单和磅码单,经确认无误的,才能启动保险理赔工作。
2.4 生鲜乳质量管理程序化
2.4.1 自动化工艺。本市奶牛场基本实现了机械挤奶、全封闭管道装奶等自动化管理,开展场方自检,生鲜乳质量得到有效控制[2]。据统计,年平均乳脂肪率、年平均乳蛋白率、奶牛单产水平明显提升,生鲜乳中体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原料奶的安全优质得到保障。
2.4.2 采集。本市多采用机械挤奶,奶牛场拥有较为完善的挤奶卫生操作制度。挤奶前保持挤奶外环境干净整洁;挤奶结束后对挤奶使用的工具、奶管、脉动管、奶杯底座等设施彻底清洗干净;挤奶厅定期消毒,定期维护容器与管道,按规程检修,做好工作记录。同时按规定将初乳、含抗乳等非正常乳单独采集和存放。
2.4.3 贮存。生鲜乳的贮存是生鲜乳由牧场到乳品加工厂的中间重点环节,本市奶牛场严格控制贮存生鲜乳的温度和制冷降温速度,2小时内冷却到4℃以下保存。在贮奶间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保存出场温度监测的原始记录备查,并由乳品加工企业派出工作人员定期巡场检查生鲜乳安全控制措施。
2.4.4 运输。本市采用全封闭管道装奶,装奶结束后对奶缸盖、考克进行有效铅封,铅封号码对应相应的奶缸与考克。运输车辆装有GPS定位系统,进行“电子盯车”,实时追溯,缩短了运输时间,切断了中途倒卖牛奶的途径。运输车辆需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并随车携带生鲜乳交接单。生鲜乳交接单一式三份,分别由生鲜乳收购站、运输单位和奶牛场养殖企业保存。
2.4.5 检测。收购企业不断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工作,对奶牛场的奶缸小样和随车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库。检测指标包括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其中卫生指标包括菌落总数、抗生素残留量、黄曲霉毒素M1、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包括脂肪、蛋白质、冰点、体细胞等。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由农业部认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市乳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检测。
2.4.6 不合格生鲜乳的处理。收购企业对检测中发现的异常乳进行分类处理。对不符合乳品企业生鲜乳标准规定的,告知奶牛场对生鲜乳进行妥善处理,用于饲喂场内犊牛或交由相关乳品企业进行高温喷粉处理;发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生鲜乳,立即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配合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对不合格生鲜乳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填写《不合格生鲜乳处理记录》。
2.5 行政执法精细化
2.5.1 先行告知承诺。针对养殖场不同的管理方式、人员素质和设施条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年初对奶牛经营企业或个人发放告知书,告知奶牛养殖的责任归属、法律条文、从业人员、强制免疫、检疫申报、跨省调运、无害化处理、投入品采购使用、违禁药品与添加物、档案记录等十余项内容,并与企业签订安全养殖承诺书。市、区两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技能、政策培训,强化生产从业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规范疫病处置方式。
2.5.2 注重分类管理。2013年,本市全面推进“分类管理、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管理模式,合理分配监管力量。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结合辖区自身情况,在养殖领域积极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根据得分情况对畜禽养殖场评判定级,并根据定级结果确定检查频率。经过2013年试行,于2014年全面开展,奶牛养殖场量化评级工作顺利推进。2014年度,全市99家奶牛养殖场的评级覆盖率100%,“A”级52家、“B”级38家、“C”级9家,评级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养殖场的动物防疫水平。加大对高风险级别奶牛养殖场的监控力度,能有效排查高风险因素。
2.5.3 强化现场监督。在日常监督管理中,现场了解奶牛养殖场防疫工作的开展情况,核对养殖档案记录,核查投入品采购确认信息和休药期执行情况,查看隔离与无害化措施,对存在疫病风险隐患的环节予以指导和整改,对未执行休药期、使用假劣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查处,确保奶牛养殖与生鲜乳质量安全。
2.5.4 开展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农业部的“三项制度”和《奶畜养殖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的规定》,加大对奶牛养殖场和生鲜乳收购运输经营单位的宣传力度,督促其依法办证,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舆论氛围。
3 工作展望
3.1 突出重点,继续强化流动性监管
随着“分类管理、风险分级、量化监督”监管模式的深入推行,进一步加强对“现场防疫卫生”“单据查验对接”“不同来源数据核对”等关键环节的监管,突出风险评估在防疫管理实效中的重要性,缓解了监管人员数量紧缺的问题。通过高强度、高频次的定向检查,引导必要设施的配备,提升饲养水平,完善记录、档案等管理体系。
3.2 积极探索,完善奶牛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正以强大的功能优势,在奶牛业的生产管理、在线监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动物卫生检疫监管信息系统网络平台项目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将尝试开展奶牛身份档案信息化管理,最终建立奶牛场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掌握全市奶牛的流动、免疫、检疫、淘汰及投入品使用等信息,实现对奶牛安全生产过程的全面分析和监控,使奶牛生产管理逐渐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3.3 不断完善,持续加强联防联控
奶牛场的监管涉及“两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社会职责,强化合作、联防联控是推进监管工作的有力手段。针对免疫、检疫、监测、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结合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制定联防联控方案,完善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接,对奶牛“两病”及重大动物疫病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早处理”的围攻态势。
4 结语
上海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逐步规范奶牛调运,强化生鲜乳管理。今后将继续严格动物防疫监管,规范产地检疫,加强投入品采购、使用管理,落实病牛隔离措施,做好病死牛只无害化处理监督工作,为实现《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两病”净化目标保驾护航,切实维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Analysi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Brucellosis and Tuberculosis in Dairy Cows in Shanghai
Xia Yonggao,Chen Yan,Zhang Jie
(Shanghai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Shanghai 200335)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airy cow brucellosis and tuberculosis in Shanghai,a good practice system was formed,including scale dairy cow farming,institutionalization of brucellosis and tuberculosis surveillance,informatization of cattle movement management,programmed fresh milk quality management andfine administrative law-enforcement,resulting in lower than 0.005% positive rate of dairy cow brucellosis and tuberculosis for successive years.
dairy cow;brucellosis;tuberculo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S851.34文献识别码:C
1005-944X(2015)10-0015-04
[1]夏永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奶牛“两病”防控能力[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4):90-91.
[2]袁耀明,夏永高,孙立彬.原料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2):97-98.
白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