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生活本真 彰显作文个性
2015-01-23吴庆业
吴庆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作文教学存在着功利性,学生写作形成应试模式,忽视个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模式化。
个性化写作就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为目的,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的作文教学。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带领、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真实,并表达出来。通过个性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创作中张扬个性,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一、回归生活本真
作文的实质就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叶圣陶在《文章例话》里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作文个性的源泉。有的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作文脱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只好乱编应付,凑一些名句,搜集几个古人,下笔必谈屈原,事例必用李白,内容干瘪,感情苍白,失去了作文的要义。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生活中的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家庭生活、邻里生活、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基础,“生活的外延即是语文的外延”。作文就要反映新鲜的生活,这样才有生气。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生活。在平时要学会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自然界景物的变化、家庭的亲情、社会的冷暖,能够发现其中新奇的、不同寻常的事物,写作时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加工提炼。观察时特别要学会观察细节,在细节中发现真情,用细节来写人物的性格,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真实的感受。
如一名学生写自己高考落榜,家庭经济困难,复习费用对父亲来说是个太大的难题,他写道:“爸爸吸着烟,一支,一支,吸,吐,屋里充满呛人的烟味。我望着爸爸憔悴的脸,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不应该?就在我要开口说的时候,只见爸爸把吸了半截的烟狠狠地往地上一摁,用脚一踩,站起来,拍拍手说:‘小桥,你不要为难,你去复习吧,钱的事,你不用管,我会想办法的。我望着父亲的眼睛:眼窝深陷,眼角皱纹密布,但看我的眼光是那样的慈祥,又透出一种坚决。”这样抓住父亲做决定的细节来写,父亲的性格就很鲜明,文章也有个性。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辨别假丑恶,真正做到让作文回归本真,回归生活,在本真中凸显个性,拓展写作的内容,实现个性化的写作。如在一次写母亲的作文中,课堂上有一位女生直到下课也没动笔,笔者问她怎么不写,她说她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母亲只是天天干活,没什么好写的。请她想想母亲有什么特点,她说母亲的手粗糙,母亲干活回家还爱带束野花回来,插在家里的瓶子里。笔者引导她对这两方面进行挖掘,通过对母亲粗糙的手进行细节描写,体现母亲的辛劳,通过对母亲带花来家的细节描写,显现母亲在艰辛的生活中朴素的爱美之情,表现出她的乐观精神,最终,文章写得朴实真诚。
二、体悟生活真谛
有人认为学生作文缺少对生活的体悟,感情苍白,是因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接触社会少。其实不然,学生虽然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小,但教师只要恰当引导,他们是能体会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情与理,去感受生活中的有情、有义以及感到困惑的事的。学生只是习惯了模式化的立意,缺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因此写起作文来只好人云亦云。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实践证明,只有还给儿童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解放孩子的身、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心,才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说,无拘无束地写,让作文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写作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写“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这一切都是从个体的“我”身上反映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的作文才是独一无二的“我”,在个性中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叶圣陶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他认为:“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个人的性情,其实就是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处。”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处”,体验“不同处”,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来,因为感受的独特,作文也就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写出的文章有生活味道,也就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如学生作文《眼光》:“父亲看着我试卷上可怜的分数,过了一会抬起头看我,那眼光里没有我预想的暴怒,也没有以往的指责,那是怎样的眼光呀,一种期望破灭后的失落,一种无奈,这眼光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感觉比骂我一顿还难受,我还要让父亲在繁重的力气活之后失落多久?我还要贪玩到什么时候?我的心第一次感到了痛。”文章写出了父亲的眼光,并写出其中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真实感人。
同时,文章反映的作者对生活的体悟、独特的生命体验既可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他人的生命体验,去感受社会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既有个性特点又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比如写的人或事,不一定是我们都经历的,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体验去感受,这样的文章,同样具有生命的质感,也是独特的。
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不善于思考,思维僵化,这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根源。没有对事物的辩证分析,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的深刻意识。有的学生只看到表面的事情,缺少分析事情成因的能力,缺少追根溯源的思维,写出的文章缺少思考,思想肤浅。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包含的生活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理,进一步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学习一点哲学的辩证知识,作文才有理性的思考。
鼓励学生走出求同思维的模式,着力培养创造性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大胆创新。要教会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模式,学会“反弹琵琶”,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如谈到生活中“班门弄斧”一类的事情,学生的惯常思维是“要谦虚,不要班门弄斧,不自量力”。笔者引导学生: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得出了“‘弄斧就要到‘班门,要不怕在行家面前出丑,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取得进步”,“‘班门弄斧体现了后学者的一种勇气,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打开思路,有独到的见解,也就凸显出作文的个性化。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在作文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材料仔细辨析,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让思维尽情发散。比如写《我的老师》,大多数学生会写老师怎样爱护学生,怎样认真备课,自己犯了错误,老师耐心批评等。这固然符合题意,但显得太俗套,缺少新意。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有意识地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让思维开阔一些:人家都写老师,我能不能再想开一点,我的老师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还可以是父母、邻居、同桌,还可以是书籍、自然界的事物,只要给我教育,教我知识的都可以是我的老师。这样文章立意就从局限中走出来。
对待一件事,教会学生先问几个问题:这件事蕴含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下去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这样让思考达到哲学的层面。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对事物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仅要看到光明的一面,还要看到不足,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文章就有理性思考的深度,不落俗套,在思辨的层面上彰显个性的魅力。如20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大多数学生都写“要低碳生活,在生活中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立意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如果我们能再问个“为什么”,思考就会深入:“绿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没有污染、低碳”还有什么意义?有追求的、思想健康的生活不也是“绿色生活”吗?这样一追问,写出来的文章就显现出思考的深度,更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四、提高艺术感受力
写作,其实质是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教师、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学生就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学生作文就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要想实现高中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要突破作文教学的局限,多方面提高教师、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增强师生的艺术感受力。
比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中华民族那种不屈的精神,懂得在苦难面前要坚强;欣赏罗立中的油画《父亲》,体会父亲的艰辛与沧桑;欣赏戏剧《白毛女》,理解喜儿的辛酸和痛苦,感悟她生命中的顽强与坚韧。从作品中感受美、体会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写作时也能以审美的目光审视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上的人和事,作文在做到有个性的同时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和净化,作文的境界得到提高,避免庸俗化。
吕叔湘先生对作文教学有过精辟的论述:“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发自内心,用真心来感受、体悟生活,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地抒写自己,才是一切写作之本,才能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文章才是独一无二的“我”,作文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让学生体悟生活,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这需要教师大胆尝试,勇于抛弃一些功利的做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自然地表达真情,彰显个性的色彩,写出有个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