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经验

2015-01-23苏露煜

中医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论治水液运化

苏露煜,曹 平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二科,陕西 咸阳 712000)

·临床经验·

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经验

苏露煜,曹 平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二科,陕西 咸阳 712000)

从脾的生理基础出发,介绍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的经验,指出消渴病的发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肥人多痰湿,故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是该病的发病关键。治疗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消渴病/中医药疗法;脾虚失运;痰湿;肥胖;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均可导致消渴的发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把血糖升高作为诊断标准。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常表现为形体肥胖,乏力,神倦懒言,面色少华;或身体困重,口中黏腻,舌体胖大或见齿痕,苔腻或润,脉濡滑等脾虚湿盛之象。此与阴虚燥热的病机相矛盾,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机体对精微物质的输送与利用、水液的代谢与布散功能发生障碍,机体失衡,导致痰湿内盛[1]。现将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脾主运化,能将水谷吸收转化为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并将其输送至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等,为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运化水液,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另一方面,津液的生成也依赖脾的运化。脾需将水液转输至肺和肾,与其共同作用,完成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脾脏包含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其中胰腺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各种消化酶,共同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尤其是胰岛素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和贮存,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与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

2 病因病机

《灵枢·木脏》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指出脾虚是消渴病发生的根木原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腻之品;或先天不足,脾气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失治误治,过用苦寒、攻伐药物,均可导致脾气耗伤,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导致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功能减退。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言:“脾胃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可见脾胃虚弱者易罹患消渴病。《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过度的情志刺激,郁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发为消渴病。《素问·腹中论》曰:“夫子言热中消中,不可食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恐内伤脾。”明确指出药物伤脾可引起消渴病。《素问·调经沦篇》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指出劳伤过度,正气耗伤,导致胃气虚弱、脾气失健,水谷精微郁滞胃脘,燥热内生,发为消渴病。劳神过度,耗伤心脾,阴血亏虚,四体不勤,脾气内消,二者相合,则脾虚愈甚。

脾虚失运不但使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发生障碍,而且可导致精微物质、水液、糟粕升降失职。脾输布精气的能力不足或下降,全身脏腑、四肢百骸等失于濡养, 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小便味甜等症状;脾虚失运,水液停滞于体内, 聚而化为痰湿,气机阻滞,精微不布,则出现身体困重;痰湿日久,郁而化热,出现口臭、口黏、口渴、善食易饥、舌体胖大、苔厚腻、脉多濡滑等症状。总之,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虚失运,均可导致痰湿之邪内生而变生他症;反之,痰湿之邪作为病理产物, 又可进一步损伤脾主运化的功能,加重脾失健运,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中医学素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之说。《丹溪治法心要》指出“肥美人多痰与湿”;《黄帝内经》也明确提出肥胖是消渴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篇》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景岳全书》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从病因学上指出: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虚失运,滋生痰湿与邪热,发为消渴病。可见,痰湿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脾虚失运,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穿于消渴病的始终[2]。脾虚失运易产生痰湿,痰湿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陈先明等[4]从“重体质,轻症状”中指出:消渴病患者以痰湿体质为主,在我国80%的2型糖尿病是肥胖患者,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消渴病患者中,2者通常并存。综上所述,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是消渴的发病关键,特别是对形体肥胖、平素运动少的患者,更应从脾虚湿盛的角度来论治。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39岁,2014 年3 月12日初诊。主诉:口干、口渴,多饮、乏困无力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自觉口干、口渴,饮水不能缓解,每日饮水量约5 000 mL。现症:乏困无力,精神疲惫,情绪低落,便溏,尿中泡沫增多,无明显消瘦,形体偏胖,舌质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濡。检查辅助:BP 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BMI 28 kg/m2。实验室检查示:空腹血糖 12.6 mmol/L,餐后2 h血糖 15.2 mmol/L,尿糖(+)。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脾气亏虚、痰湿内盛。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人参 10 g,生黄芪 20 g,白术 15 g,茯苓 15 g,山药 10 g, 天花粉 15 g, 葛根 15 g,陈皮15 g,半夏10 g,红花 10 g,泽泻10 g,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注意糖尿病饮食,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服药20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夜眠差。实验室检查示:空腹血糖为9.8 mmol/L。原方加夜交藤30 g。继服15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情愉快。实验室检查示:空腹血糖 7.2 mmol/L,餐后2 h血糖8.6 mmol/L,尿糖(-)。

4 小 结

脾的功能失常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脾虚失运也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于输布,不能输津达肺,则渴而多饮;水津直下,则小便频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多食而消瘦。笔者认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脾的转输功能失常,引起水谷津微的输布和利用过程紊乱或不平衡。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疗中,要重视脾在消渴病中的重要性,不能只看到“阴虚燥热”,忽略“脾虚湿盛”。

[1]蔡然,卢薇.浅谈从脾论治消渴病[J].四川中医,2010,28(2):16.

[2]耿峰.从痰湿论治消渴[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8(7):87.

[3]回忆,赵凯英.论消渴病与痰湿[J].社区中医药,2005,20(4):50.

[4]陈先明,林靖,谢政权,等.对消渴病“重体质,轻症状”的临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20(6):93.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5)05-0050-02

R255.4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5.24

2014-11-19

猜你喜欢

论治水液运化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背后七颠百病消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