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例临床分析

2015-01-23牛银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3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抗原传染性

牛银萍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例临床分析

牛银萍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1],由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感染导致,多发于小儿,对小儿成长发育造成威胁。通常IM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随着不典型案例的增加,使IM诊断困难性明显提高。为了提高患儿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本文分析90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实验室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IM患儿均于2012年5月~2014年6月到本院就诊,均与IM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58例,女32例;<1岁7例,1~3岁20例,3~6岁28例,>6岁35例。

1.2 诊断标准[2]典型IM症状: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超过10%;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

1.3 治疗方法 患儿均充分休息,给予退热、保肝等常规治疗,取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重症患儿以免疫球蛋白治疗;若患儿合并细菌感染,取抗生素处理。

1.4 临床表现 发热82例(91.1%),咽峡炎72例(80.0%),咽部分泌物白色21例(23.3%),淋巴结肿大68例(75.6%),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发38例;双眼睑水肿35例(38.9%),咳嗽30例(33.3%),肝肿大52例(57.8%),脾肿大20例(22.2%),皮疹21例(23.3%)。

1.5 实验室检查 WBC总数为(5~10)×109/L 18例(20%),超过10×109/L 72例(80%);白细胞分类:异型淋巴细胞≥10% 82例(91.1%),淋巴细胞80例(88.9%);肝功能异常38例(42.2%);尿常规异常3例(3.3%),1例血尿(++),1例尿蛋白(+);心肌酶异常8例(8.9%)。EB抗体检测:83例患儿入院1周衣壳抗原(VCA)-IgM阳性,占92.2%;7例患儿于入院第2周后复查呈阳性。

2 结果

2.1 90例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在实验室检查中: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在EB病毒抗体检查中,急性期为阴性;阳性为:VCA-IgM初期阳性,后转阴;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超过4倍增高;EA抗体一过性升高;VCA-IgG初期阳性,或阳转。

2.2 患儿治疗与转归 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疗程7~24 d;退热时间3~10 d。血液系统及化验指标经病情改善而明显好转。肝功能正常8~18 d,淋巴结、脾脏缩小,异型淋巴细胞减少。

3 讨论

IM是好发于小儿时期的急性传染病,由EB病毒(EBV)感染导致。EBV为疱疹病毒属,为嗜淋巴细胞DNA病毒,会侵及B淋巴细胞,促使靶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及潜伏-活化[3]。IM具有自限性特点,无并发症,通常有良好预后,病程7~14 d,但病情反复,少部分患儿缓慢恢复,低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存在数周,甚至数月。IM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不典型性,使IM诊断困难。在回顾90例患儿临床表现时,主要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而采用新的诊断方法,明确患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确诊率,及时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室检查中,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但通常异型淋巴细胞并不能确定,患儿出现其他病毒感染时,也会升高,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需要根据患儿临床特点,并综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IM病程通常是在14~21 d,病死率约在1%~2%[4],多是呼吸衰竭、心肌炎等疾病导致死亡。由于EBV会导致潜伏性感染和增殖性感染,进展为淋巴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对小儿健康带来极大威胁。EBV感染具有一定季节性,春夏两季为高峰季节。EBV存在5种抗原成分,均有各自抗体:VCA,在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可推迟,或持续长期,无法区别新近或既往感染;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为EBV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抗原,EA IgG抗体是EBV活跃增殖标志。患儿于病后3~4周EA值至高峰,持续3~6个月;核心抗原(EBNA),会持续终生,标志既往感染;淋巴细胞决定膜抗原(LYDMA),代表既往感染;膜抗原是中和性抗原,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相同。在EB抗体检测中,急性期为阴性;阳性为:VCAIgM初期阳性,后转阴;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超过4倍增高;EA抗体一过性升高;VCA-IgG初期阳性,或阳转。总的来说,IM诊断困难,具有复杂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应综合考虑、观察及检测,确保诊断准确。患儿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

总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1]陈红英,刘春艳,邹艳,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8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3,18(2):81-83.

[2]刘忆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北京医学,2013,35(4):311-312.

[3]石凤英,丁学勤,刘辉,等. 165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7,12(4):180-182.

[4]赵开明.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1,33(14):2129-21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029

2014-10-29]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二科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抗原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为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诚信危机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