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2015-01-23邱基洪
邱基洪
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浙江金华 321000)
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畜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但是,当前动物养殖及其产品生产、加工的各种模式并存,动物及其产品全球化流通,动物疫病控制与畜产品安全监管形势不容乐观,使得畜产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并被报道,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信赖度大受影响,特别是国外动物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导致国内的动物产品遭遇滞销、跌价的危机。
动物产地检疫是有效控制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上市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通过产地检疫可及时发现动物及其产品是否有疫病、是否含有违禁药物以及抗生素残留是否超标等问题,从源头及早控制,可有效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此来促进消费信赖度的回升。
1 我国当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养殖业长期以饲养地方品种畜禽为主,饲养量小而分散,地域化明显,且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但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养殖结构快速调整,规模养殖、高产养殖快速发展,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销售量迅速扩大,使用的添加剂日渐增多,而从业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资金投入等跟不上养殖业全球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使动物疫病、药物残留等情况日益复杂化,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动物产地检疫的社会要求也日益提高。
1.1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条件差
产地检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面宽量大,大部分产地检疫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现代检疫设施与技术运用的较少,没有真正建立动物产地检疫定点场所,动物检疫员(官方兽医)开展检疫工作时东奔西跑,疲于应付;同时,检疫人员往往还要承担屠宰检疫、养殖场监管、奶站监管等工作,工作中容易顾此失彼,成为养殖场(户)、贩运户逃避检疫的借口。
1.2 检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职动物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从2009年国家推行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情况也可看出,能参加并通过资格考试的比例很低,很大一部分检疫人员是子承父业、短期培训而来,仅有一技之长,年龄大、文化低,未曾接受兽医专业的系统学习,现代养殖业发展要求的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的业务技术不高,法律知识贮备与学习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高要求,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新生力量的吸纳迫在眉睫;虽然急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动物检疫工作待遇不高,工作既辛苦单一,又压力大要求高,特别是受限于编制,招收高素质的动物检疫人员困难,吸引不了优秀大中专兽医毕业生报考并从事基层动物防疫、诊疗和检疫工作,致使动物检疫人员后继无人;况且,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动物检疫工作也需要一个熟练过程。
1.3 动物检疫质量不容乐观
多年来,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就靠检疫人员“一双眼、一支温度计、一只听诊器”来开展,还有受检疫人员素质、责任心的影响而出现“只收费、不检疫”以至出售检疫票证的违规行为出现,近些年曝光的“瘦肉精”事件也揭露出这些问题。为此,需增加并强化产地检疫中的“瘦肉精”检测项目。
在实际的检疫工作中,检疫员若能按照检疫程序规范、认真地用肉眼感官和温度计、听诊器检查,确实能检疫出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至少有病动物、有病变产品能及时发现并阻止上市。目前,除监测“瘦肉精”外,没有或很少有化验室进行专业的动物产地检验,虽然部分动物检疫站点、生猪定点屠宰场设有化验室,但因操作业务不熟、工作繁忙或怕麻烦,正常开展检测工作的较少,检测的项目也十分有限,化验室往往形同虚设,对药物残留是否超标、动物免疫抗体是否合格和致病性病原体是否潜在等未作检测要求或检测率不高,这些都影响动物产地检疫的质量与可信度。
客观上、主观上都存在检疫质量不容乐观的问题,由此也影响养殖场(户)、贩运户从内心对检疫工作的认可和配合,甚至于他们当面责问检疫有什么用。
1.4 检疫监管执法力量薄弱
检疫监管执法的人员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不仅是监督执法者,更是基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一般是县级及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领导、工作人员,对动物检疫实行有效的管理、监督、执法,确保动物产地检疫的质量、检疫率、工作效率。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开展的好坏,首先涉及动物检疫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工作规范程度、责任心强弱,而这些是需要日常的组织、培训、考核、管理、监督和自身的学习与钻研。“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才是优秀领导和管理者。在实际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与困难,能否及时解决与解决的好坏,决定于现场当班检疫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受其上级领导与工作人员能否给予及时、妥善的指导、配合及督促的影响,即好的领导会促进下属动物检疫员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假如业务不熟、能力一般,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有效处理,特别是在遇到狡猾难缠、有意发难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时,表现的黔驴技穷,在心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么产地检疫工作不可能搞好。
总体上,我国的动物检疫监管执法力量薄弱,体现在检疫、监管、执法人员的数量上与素质上,也体现在相应的设施配备上;人数不足、素质不高和配备设施差是目前普遍问题,逃避检疫常见,检疫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1.5 申报检疫不到位
养殖场(户)、贩运户是否积极主动报检也是影响产地检疫率与检疫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动物产地检疫日常检疫规范性及监管执法者日常培训、管理与执法工作做得好坏的体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除涉及上文所述的几点外,检疫申报不到位还和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是养殖场(户)、贩运户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常对产地检疫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传统观念固化,总认为自己养殖或购买的动物是否健康自己清楚,即使染疫也只是自己的损失,与他人无关,而接受检疫既费时又费力,支付检疫费还会增加养殖、经营的成本,对产地检疫工作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无法理解。因此,当一些商贩上门收购时,买卖双方会私自成交,不通知申报检疫;还有一些农民将自家养的动物自食或在农村集贸市场上市出售,迎合消费者图新鲜、贪便宜和自认为知道好坏等心理,也给不申报检疫直接上市提供了方便。
二是区域性执法,监管力度不一致,有的地方比较松。如果出售或收购的动物能顺利通过公路动物检查站和进入屠宰场,畜产品无限制上市,那么养殖场(户)和贩运户就不会主动申报检疫,或者会为获得合法的动物检疫证而选择不规范或要求较低的其他区域的检疫申报点和检疫员。
三是目前的动物养殖方式多样,养殖规模大小不等、数量不一,出栏时间无法固定和要求到场到点检疫等原因,都导致了产地检疫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广、时间不固定及操作困难,加大了产地检疫工作的难度,也因此而影响养殖场(户)、屠工屠商检疫申报的方便性与积极性;加之有个别检疫员因个人素质、工作态度、沟通交流与责任心等出现问题,拖拉应付检疫或不规范检疫,甚至违规操作等。久而久之,主动申报检疫的逐渐减少,逃避检疫会习以为常。
2 改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建议措施
2.1 认真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到位
动物疫病、畜产品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化,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消费信心和公共卫生安全。动物产地检疫是确保疫病控制和保障畜产品安全的第一关口,其意义重大不容置疑。确保财政投入,是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基础。强化养殖经营人员与检疫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改善产地检疫的基础设施、增加检疫项目、提高动物疫情扑杀与无害化处理的补助标准、强化监督检查等,均需要相应的经费。在经费保障下,通过系列工作实现养殖水平与检疫质量的提高,促进检疫申报率和检疫率的提高。
2.2 设法强化检疫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动物检疫员的素质,决定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质量、效率和经费利用率。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动物产地检疫的技能、法律意识、理论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适应日益提高的各方面要求,使动物产地检疫、行政处罚的结果让人信服。二是建议增加人员编制,做事要有人。检疫与执法属于国家政府行为,维护公共利益与行业秩序,在确保经费、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要确保有国家编制的一定人数。协检员、临时工搞检疫,有失公信力,只能是辅助力量。三是建议提高待遇。动物产地检疫,存在日常接触人畜共患病并被感染的风险,其工作起早摸黑,十分辛苦,有别于一般正常的上班人员,在确保编制、提高现有在职协检员待遇的同时,增加特殊岗位补贴或额度,出台允许提早退休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检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社会优秀兽医加入应聘队伍,促进考生报考兽医专业与应聘动物检疫工作,从而确保产地检疫人员的素质、数量和人员贮备。
2.3 努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家喻户晓,至少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应该知晓。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实行健康养殖与安全消费,自觉申报动物产地检疫和减少私自出售动物产品、私屠乱宰等违法行为,确保“内疫不发、外疫不进”和上市畜产品安全,营造良好的养殖与经营秩序。
2.4 切实加大动物检疫执法力度
设立举报电话与奖励制度,发动人民群众举报;严厉打击故意逃避检疫的各类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遏制逃避产地检疫的行为,提高检疫申报率。
2.5 主动理顺管理体制袁探索产地检疫新机制
产地检疫是由国家正式编制的动物检疫员执行的法律授权的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所以,目前的检疫收费不合常理,有违公信力。在目前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与畜产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的背景下,理顺产地检疫体制与创新产地检疫机制,显得非常迫切。
一是免除检疫收费,并通过以检疫合格的动物为参考基数发放现有的或将要实行的畜牧业扶持与补助,如发放检疫合格的生猪补贴代替目前的疫苗免费供应、免费注射疫苗和一些不尽合理的项目扶持等,促进全体养殖场(户)强化健康养殖和确保国家扶持的公平公正,也便于操作与管理。
二是强化报检站点的建设工作,促进申报与检疫工作。此项工作已经开展,但效果与力度不大。面对农村产地检疫工作人少、面广、时间冲突以及检疫、检验、消毒设施携带不方便等实际问题,到场到户检疫不现实,应做好产地检疫站点的建设,以提高检疫效率、减少养殖场(户)经营者报检等待时间,并确保检疫消毒质量与受检率。
三是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兼任村级动物协检员的机制与作用,促进源头防疫、检疫并重。村级防疫员、疫情测报员、动物协检员等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彼此合力不足。要通过考试考核,重新分布并合三为一,促进人员素质、利用率和防疫检疫工作效果的提高。出售或运离动物前要取得村级防疫员的防疫注射与临床健康检疫证明(规模养殖场由场兽医出具)。检疫站点检疫员凭此证明和检疫申报单,再进一步按产地检疫程序做好临床健康检查、查验耳标和监测违禁药物,若条件允许最好能监测免疫抗体(或事先采样)、兽药残留等影响动物健康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项目。通过这样的系列检疫,强化村级防疫员的职责,加强防疫注射的力度,强化养殖场(户)、贩运户的业主责任意识,也强化村防疫员与动物产地检疫员的工作衔接;从而提高检疫的质量与可追溯性。所以,要不断强化防疫员、检疫员的业务培训、考核与资质认证,不断提高他们防疫、检疫和行政处罚的水平,促进防疫、检疫工作的相辅相成。
四是建议调整职能监管体制。目前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是职能部门分段监管体制,不如先进国家“从养殖场到餐桌”的监管模式。经常出现(特别是在节假日前)多部门联合的运动式监管,难以真正形成齐抓共管,不能形成合力,监管的效果与效率均不理想,并没有形成日常化的监管,反而容易让人形成应付策略。生猪屠宰管理从商业部门划入兽医部门,这给理顺监管体制起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