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场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015-01-23魏玉明
袁 涛,魏玉明
(甘肃省张掖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张掖 734000)
肉牛场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袁 涛,魏玉明
(甘肃省张掖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张掖 734000)
为研究与推广生物安全集成技术在肉牛场的应用,综合运用肉牛饲养学、预防兽医学、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环境卫生与畜舍建筑学等理论,对肉牛场的科学选址、肉牛场的生物安全设计与建造、肉牛隔离检疫等10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总结制定了肉牛场生物安全集成技术10项。
肉牛场;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研究;推广
狭义上的生物安全是指防止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昆虫、啮齿动物和鸟类等有害生物进入、感染或威胁正常畜禽所应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1];也有人认为,生物安全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措施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发展[2]。本文所说的“生物安全”是指肉牛场的生物安全,不但包括上述内容,而且还涉及到肉牛场环境、绿色生态养牛、动物福利及居民小区和人员有害污染防范等诸多内容。肉牛场生物安全就是为肉牛的健康养殖,采取以环境控制为主的系列技术,降低或减少病原微生物对肉牛场的污染,为肉牛饲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保障肉牛健康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生产性能。本文从研究和推广的角度,对肉牛场生物安全从技术层面进行了细化和总结。肉牛场生物安全涉及肉牛场科学选址技术、肉牛场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肉牛场疫病隔离检疫技术、肉牛场卫生消毒技术、肉牛场疫(菌)苗免疫接种技术、肉牛场疫病监测技术、肉牛场疫病净化技术、肉牛场饲草料及饲料添加剂科学安全饲喂技术、肉牛场杀虫灭鼠技术、肉牛场生态绿色饲养技术(动物福利)等各关键环节的综合配套技术。肉牛养殖生物安全集成技术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可以防止肉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肉牛的安全生产和牛肉品质的安全。肉牛生物安全集成技术对于提高肉牛场养殖的经济效益,保护产地生态环境,促进肉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是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肉牛养殖生物安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就肉牛场应用生物安全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推广。现将肉牛场生物安全集成技术主要内容和推广情况总结如下,供肉牛研究、技术推广和肉牛生产者参考。
1肉牛场科学选址技术
1.1景观环境
肉牛场距离小城镇、公共场所、居民小区(村庄)和交通主干道2 000 m以上[3];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其他养殖场(养殖小区)、种畜禽场及铁路、高速公路3 000 m以上[3];距离动物诊疗场所500 m以上;距离肉品加工厂、风景旅游区、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大型化工厂、采矿场、皮革厂及垃圾处理厂5 000 m以上。肉牛场内不准饲养其他动物,肉牛场外2 000 m内不应饲养偶蹄动物。这种景观环境的选择,从肉牛场规划选址上,首先考虑肉牛养殖的生物安全大环境,从科学选址上避开危害肉牛养殖的生物安全因素,同时也顾及肉牛养殖产生的粪尿等污染物对小城镇、旅游景区及居民小区的影响。
1.2微观环境
肉牛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排水良好利于排污、总体平坦便于肉牛养殖生物安全设施修建的地方。这种地方不易滋生和传播病原微生物。建设地点应在城镇或居民小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这种选址建场,避免了牛场污浊气体对城镇及居民小区的污染和危害。
2肉牛场的生物安全设计与建造技术
2.1肉牛场各功能区的划分、布局及生物安全意义
2.1.1功能区的划分大型肉牛场(1 000头以上)一般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生物安全处理区(以前称无害化处理区)等“四区”,并实行“四区分离”[5];中型肉牛场(500头以上)管理区和生活区合并,一般分为管理生活区、生产区和生物安全处理区(即隔离牛舍、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牛处理区);小型肉牛场(100头以上)生产区和生物安全处理区合并,一般分管理生活区和生产区。
2.1.2功能区的布局生产区要布局在管理区、生活区的下风或侧风向,保持200~300 m的生物安全间距;生物安全处理区设在生产区主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并与生产区保持至少200 m的间距,以防疾病传播;饲料棚、青贮窖应设在管理区。
2.1.3生物安全意义肉牛场内各功能区的科学合理划分与布局,除有利于肉牛场的生产、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外,主要从生物安全(包括肉牛场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考虑常年主风向、舍间间距及生物安全处理区的位置等因素,以利于控制污染源及病原微生物到最小的范围内,减少疫病传染源经空气流动、人员流动及交叉污染而进行的传播与流行,保障人、牛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2肉牛场(舍)的设计和建造技术
2.2.1设计建筑总要求 主要依据生物安全、当地气候特征、饲养规模和资金投入等因素考虑。总的要求是:科学合理,符合肉牛生物安全要求;冬暖夏凉,通风、换气和采光性能良好;牛舍建材因地制宜,经济实用。
2.2.2肉牛舍常规设计、建造内容设计上主要有牛舍类型、坐向与排列及外形和内部结构等内容。建造上主要有地基、墙壁、舍顶、门窗、牛床、饲槽水槽、通道、通气孔、粪尿沟及牛舍配套设施运动场、围栏、消毒设施等。具体设计和建造技术参考《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参数手册》中第3章牛舍建筑与配套设施。
2.2.3涉及生物安全的关键建造项目
2.2.3.1消毒设施肉牛场门口应设消毒池,宽度略小于入口处的宽度,深200 mm,长4 500 mm以上[4],一般使用5%氢氧化钠[3]或20%生石灰的水溶液做消毒剂;牛舍门口设消毒池深200 mm,长1 500 mm以上[4];牛场大门旁设人员进出消毒室,其地面设消毒池,室顶装紫外线消毒灯,人员进出通过消毒室内U型围栏通道,保持消毒时间不少于5 min[3]。
2.2.3.2通气口及设施考虑到西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双列式全封闭式肉牛舍,该类型肉牛舍主要依靠舍顶通气孔(内装换气扇)进行换气,大小为900 mm×900 mm,通气孔数量依牛舍大小、类型、通气和保温要求确定。通气孔设活门,可在雨雪天或舍内温度过低时关闭[3]。
2.2.3.3粪尿沟这是处理肉牛舍排出污染源的重要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粪尿沟应建在牛床后端,靠近纵墙的下方。双列式全封闭式肉牛舍粪尿沟一般是宽250~300 mm、深100~150 mm的明沟。要求表面光滑、不透水。沟底向出粪口有1.0%~1.5%的倾斜度[3],以便尿和污水能顺利排出。粪尿沟应通过暗沟通到肉牛舍外的沼气池或集中处理池中。
2.2.3.4肉牛场内净道、污道和牛道的建设“三道”建设要严格分开,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并引起交叉感染。肉牛场应设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草料的净道和拉走粪便等废弃物、淘汰牛出场的污道,供牛群周转、出栏牛使用的牛道。三道分开建设,并及时清扫或不定期消毒。净道、污道和牛道要分开建设是重要的生物安全措施。
2.2.3.5粪尿及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型肉牛场应有牛粪尿和污水处理设施,这是肉牛场应用生物安全集成技术不可缺少的设施。牛粪场远离肉牛舍,堆粪地面要求坚硬不渗水,面积按每头成年牛5~6 m2规划,牛粪按高温堆肥法发酵处理后做有机肥及时施入农田。粪尿等污水处理以建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沼气做燃料,残渣做肥料。
2.2.3.6肉牛场防疫屏障设施肉牛场周围要建有围墙(围墙高>1.5 m)或防疫沟(沟宽>2 m)及绿化带。围墙、防疫沟和绿化带起到隔离肉牛场外有害微生物进入肉牛场内的作用。
3 肉牛场疫病隔离检疫技术
为防止场内病牛、可疑感染牛将病源传给健康牛,常常将病牛、可疑感染牛单独隔离饲养一段时间;为防止从外地引进肉牛时将疫病传入本场,经过运输的架子牛到牛场后再次进行检疫、观察,确认健康无病时才能进入过渡牛舍(检疫牛舍)[6]。
3.1隔离检疫目的
当检疫发现肉牛传染病时,将病牛和可疑感染牛与健康牛隔离,可以消除和控制传染源,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进而达到扑灭疫情的目的。
3.2检疫人员
外地引进的肉牛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或取得动物检疫授权的兽医人员进行检疫,本场发现的可疑感染牛及病牛由驻场执业兽医或聘请的乡村兽医进行检查诊断。
3.3检疫观察期
一般肉牛隔离检疫时观察饲养期不少于30 d。
3.4隔离检疫主要内容
肉牛检疫的内容包括肉牛及其产品、饲养工具、饲料和运载工具等。主要从肉牛的外表、运动、休息、采食、饮水、排尿、排便等情况进行检查。怀疑肉牛发生传染病时,必须采样进行兽医实验室检测。
3.5检疫方法和形式
对肉牛进行检疫,可使用兽医学诊断方法,常采用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的方法。根据肉牛及其产品的动态和运转形式,检疫可分为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国境口岸检疫。
3.6检疫结果的运用
根据检疫结果,可将受检肉牛分为病肉牛、可疑感染肉牛和假定健康肉牛3类,并进行隔离,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4 肉牛场卫生消毒技术
4.1环境消毒
1)牛场门口的消毒池应经常换置5%火碱消毒液或20%的生石灰消毒液。
2)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每15天用2%火碱水或10%生石灰液消毒1次。
3)牛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每30天用10%~20%的漂白粉混悬液消毒1次。
4.2牛舍消毒
1)牛舍内应每天清除粪便废弃物,保持清洁、卫生。每15天用0.15%~2.00%新洁尔灭水溶液、0.3%过氧乙酸或0.1%次氯酸盐等消毒液消毒1次。圈舍消毒时应将肉牛赶至运动场,不可将消毒液直接喷洒在肉牛体表。
2)每批牛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用0.15%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或0.1%次氯酸盐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清洗消毒空置7 d后再进下一批肉牛。
3)饲槽和饮水槽每天彻底清扫干净,每7天用2%火碱溶液消毒1次。
4.3用具消毒
牛场内所有用具均各自专用,每7天用0.15%新洁尔灭、0.2%~0.5%过氧乙酸消毒。
4.4人员消毒
1)肉牛场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饲养和管理工作。
2)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禁止将工作服穿出生产区外,每10天用新洁尔灭水溶液清洗消毒。
3)外来参观人员入场应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肉牛场卫生防疫制度。
5 肉牛场疫(菌)苗免疫接种技术
5.1基本要求
肉牛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要特别注意做好口蹄疫、炭疽病、牛出血性败血症等疫病的免疫。
5.2免疫接种技术
使用肉牛疫(菌)苗等生物制品,应当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疫(菌)苗接种方法和说明书进行使用。注意肉牛的年龄大小、使用剂量、注射部位和有效免疫期。此项技术是肉牛场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肉牛场疫病监测技术
6.1疫病监测的种类
主要有口蹄疫、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除上述疫病外,肉牛场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6.2疫病监测的方法
目前对肉牛疫病监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途径:一是肉牛疫病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对肉牛群的生产状况、疫病流行状况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应用效果等多种资料的收集,分析肉牛疫病变化趋势和流行影响因素,对肉牛疫病进行预报预测。二是依靠兽医实验室,通过血清学抽样监测方法,发现肉牛群中隐性感染牛只,评估肉牛疫病防治效果。三是对药物预防、临床诊断等效果进行检测,可以提高肉牛疫病监测和防治水平。
7 肉牛场疫病净化技术
当肉牛场发生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疫病时,应对牛群实施清群和有计划地实施净化。
7.1肉牛结核病的净化技术
被确诊为结核病牛的肉牛群(场)为牛结核病污染群(场)时,应全部实施牛结核病净化。
7.1.1肉牛结核病净化群的建立污染牛群的处理:应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该牛群进行反复监测,每次间隔3个月,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并按照疫情处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假定健康牛群的处理: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反复监测,每次监测间隔90 d,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1次监测,100~120日龄时进行第2次监测。凡连续2次以上监测结果均为阴性者,可认为是牛结核病净化群。凡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疑似反应者,于30~45 d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为阳性,则按阳性牛处理;若仍呈疑似反应则间隔30~45 d再复检一次,结果仍为可疑反应者,视同阳性牛处理。
7.1.2隔离疑似结核病牛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疑肉牛必须隔离复检。隔离牛舍处在下风口,并与健康牛舍相隔至少200 m开外,以防疾病传播[6]。
7.1.3消毒 临时消毒:肉牛群中检出并剔出结核病肉牛后,对病肉牛和阳性肉牛污染的牛舍、饲槽、水槽、饲草料及牛舍相关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定期消毒:肉牛场每年应进行4~6次大消毒,消毒方法同临时消毒;经常性消毒:肉牛场及肉牛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如20%石灰乳等。消毒药要定期更换,以保证一定的药效。肉牛牛舍内的一切用具应定期消毒。
7.2肉牛布鲁氏菌病的净化技术
7.2.1控制标准肉牛场连续2年以上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未免疫的肉牛或免疫后18个月的肉牛,抽检血清,用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检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肉牛1%以下;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肉牛0.5%以下;二是抽检母肉牛流产物样品(流产物数量不足时,补检正常产胎盘、乳汁、阴道分泌物或屠宰肉牛脾脏),检不出布鲁氏菌;三是病牛和阳性牛都已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7.2.2稳定控制标准肉牛场按控制标准的方法和数量进行,连续3年以上具备以下条件:肉牛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在0.1%以下;抽检肉牛样品材料检不出布鲁氏菌;所有阳性肉牛都已扑杀,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7.2.3净化标准肉牛场按控制标准要求的方法和数量进行,连续2年以上具备以下条件:用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检测,全部阴性;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后,肉牛养殖场内连续2年无布病疫情。
8 肉牛场饲草料及饲料添加剂科学安全饲喂技术
8.1加工和调制
籽实、饼粕类饲料要粉碎,青干草、农作物秸秆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要切短或进行青贮、微贮处理,矿物质饲料要按照精料配方比例粉碎加入拌匀。秸秆、青干草等在加工调制和饲喂前去除铁丝、石块、玻璃、塑料、鸡毛等杂物。
8.2贮藏与饲喂
肉牛场一般应建饲料房、草棚和青贮窖,青干草、精饲料应贮藏于草棚和饲料房内,青贮饲草存于青贮窖、青贮袋等。各类草料的贮藏应做到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及人畜践踏。饲喂饲草、饲料应保持新鲜,无发霉变质、无结块结冰,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在安全控制的标准以内,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要求。
8.3饲草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物安全要求
肉牛养殖生物安全在饲草料和饲料添加剂方面的总要求是符合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生产原料的要求,即“1符合1优先7禁止1按照”的总原则:符合“NY5032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或“NY/T471绿色食品 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要求[7];优先使用绿色、无公害产地认证的生产资料的饲料类产品、饲料添加剂类产品;禁止使用以哺乳类动物为原料的动物性饲料产品(不包括乳及乳制品);禁止使用转基因方法生产的饲料原料;禁止使用高铜、高锌类饲料添加剂产品;禁止使用非蛋白氮类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稀土(铈和镧)壳糖胺螯合盐类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工业合成的油脂;禁止使用激素类、安眠镇静类药品;按照肉牛营养需要和日粮配方比例科学合理添加。
9 肉牛场杀虫灭鼠技术
定期杀灭舍内外的病原携带者如昆虫和鼠类[1],可以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是肉牛场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9]。
9.1防鼠
肉牛场各牛舍、饲料贮存间的门窗要严丝合缝,门与门框、窗与窗棱缝隙应小于4 mm,窗户及通风孔应加装13 mm×13 mm的铁丝网;各种管道或电缆进出牛舍、饲料房等牛场建筑的孔洞用水泥等材料堵塞;舍内可能被鼠类利用的孔洞、缝隙用水泥填堵;下水道应装返水碗,室内排水沟装有完整铁篦,通往外界出水口部位应有13 mm×13 mm防鼠铁丝网闸,以防止老鼠进入。
9.2灭鼠
需要灭鼠并用化学方法灭鼠时,应投放不具二次中毒的灭鼠药如敌鼠钠盐等。并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9.3防虫
及时清除肉牛场牛粪、尿、垫料、污水等废弃物,夏秋季节定期冲洗牛舍,疏通排污管道,防止孳生蚊虫。
9.4杀虫
需要杀虫时,应首选物理方法,即放置电子灭蚊灯、电子灭蝇灯等,需要使用化学方法杀虫时,应注意肉牛场生物安全的控制。
10 肉牛场生态绿色饲养技术(即类似与国外提倡的动物福利)
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创造类似与自然环境,让肉牛充分享受自然光照,采食天然饲料,近似于放牧饲养,给予肉牛充足的活动空间,并尽可能减少兽药和疫(菌)苗使用的一种肉牛饲养技术。该项技术要求饲养肉牛产地环境符合生产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的要求,肉牛场中空气质量、肉牛饮用水应符合NY/T391的规定[8],主要污染物及其含量指标在绿色食用畜产品要求的可控范围内,饲草料上使用绿色饲料和绿色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尿素等非蛋白氮类饲料添加剂。用该技术生产的肉牛属于绿色畜产品。
11 推广
11.1模式
该集成技术采取“研发机构+(示范)规模化肉牛场+县乡推广机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应用)肉牛养殖场(小区)”的路径进行了推广,对张掖市6县区6个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人员456人进行了肉牛养殖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的理论讲课和现场示范培训,对辖区109个从事肉牛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肉牛养殖场(小区)饲养员986人进行了现场应用培训。2012—2014年,通过县、乡两级技术推广机构的培训讲解、现场示范和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及肉牛养殖场(小区)的具体应用,该项目研究、示范的10项肉牛养殖生物安全集成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11.2效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提高了张掖市肉牛饲养的数量和质量,巩固了30多年肉牛改良的丰硕成果,增强了“张掖肉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以牛肉为主的食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遇,吸纳了城乡富余劳动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地带动了饲草料的科学种植和加工转化。据统计,该项目实施2年期间,张掖市共种植收获玉米等农作物秸秆584.0万t,应用生物技术处理秸秆258.1万t,占秸秆总量的44.2%。通过饲草料的大面积种植和生物技术的加工转化,对退牧还草、保护天然草场、维持草畜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效益方面,据高天宇等[10]研究证实,动物养殖场的生物安全体系能够显著地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病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技术性能,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据本课题推广统计,2012—2014年,张掖市应用生物安全集成技术饲养肉牛168.03万头,出栏肉牛43.84万头。通过两年的研究和推广,肉牛场各类肉牛病死率由0.9%下降至0.5%,肉牛饲养成本显著降低。该项目在张掖市研究与推广两年已获经济效益31 368.95万元。
[1] 吴启发.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综述[J].中国动物保健,2009,24(12):32-36.
[2] 胡天正,杨锁柱.浅谈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J].中国动物检疫,2008(4):8-9.
[3] 宋恩亮,李俊雅.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参数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4] 高天宇,贲百灵,高睿.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48-49.
[5] 冯建华,杨丽,祁兴磊,等.浅谈夏南牛规模养殖场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点[C]//2010中国牛业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5-578.
[6] 蒋洪茂.肉牛无公害高效养殖[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7] NY/T471,绿色食品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8] NY/T39,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9] 丁壮,杨松涛,乔红伟.动物疫病流行病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10]高天宇,孙广力,高睿.建立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试验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62-64.
S815.4
B
2095-3887(2015)01-0056-05
10.3969/j.issn.2095-3887.2015.01.018
2014-09-20
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205NCNG124)
袁涛(1965-),男,高级畜牧师。
魏玉明(1964-),男,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