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异质性研究进展

2015-01-23张继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国际贸易异质性

李 酣 张继宏

(武汉大学 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产品质量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也是能显著影响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Murphy和Shleifer(1997)指出的,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规定,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即使其产品价格再低也无法进入国外市场[1]。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严格限定食品中化学品残留不能超过最大限量标准,否则一律不准进口。Linder(1961)认为,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2](P94)。林德尔假说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中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很难进入有着较好利润前景的发达国家市场。此外,当价格和质量正相关的时候,高质量出口产品的平均贸易成本反而比较低,相对价格也较低,这会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质量产品企业出口。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研究中一直没有忽视产品质量这一重要变量。

当前,企业异质性理论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主流范式,Baldwin和Robert-Nicoud(2004)将其定义为“新新”贸易理论[3]。以Melitz(2003)的研究为发轫,他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异导致资源在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再配置,企业自我选择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并由此带来产业结构变迁[4]。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09)将这一分析深化到产品层面,直至生产工序的差异[5]。这类模型预测生产率更高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定价会更低。但是,Schott(2004)、Johnson(2012)等学者发现,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要高于非出口产品,其平均值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这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模型的推论恰恰相反,从而需要新的理论对此做出解释[6][7]。此外,Foster等(2008)和Cole等(2010)都认为,企业的异质性不仅仅是生产率的差异,还表现在人力资本、所有权、规模等诸多方面[8][9]。企业产品质量的差异,即质量异质性也是企业差异化的重要特征。加之企业层面微观贸易数据的可获得性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异质性的文献不断涌现。

我们将对这一部分文献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国际贸易质量异质性文献在理论上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对质量异质性文献中产品质量的测度指标、实证研究视角和成果进行评述;最后是文章的结论和研究展望。

一、产品质量异质性对国际贸易基本问题的理论解释

将产品质量差异引入贸易企业的行为决策模型,使得质量异质性文献不仅对只引入生产率异质性不能回答的贸易特征性事实做出解答,而且对几乎所有贸易理论能够涉及的领域,如贸易模式(包括贸易流量和贸易流向)、贸易的福利效应以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等,都提供了新的解释,从而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1.企业产品质量差异是解释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关键因素。Helble和Okubo(2008)认为,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有较强的偏好,愿意为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获得的利润要多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从而这些企业能够克服贸易成本的阻碍,更多地将产品出口到国外[10]。另一方面,Antoniades(2012)发现,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商在国际贸易中一般会追求更高的加成定价[11]。这些研究揭示了出口商对产品定价更高,而且往往销售距离越远而价格越高的内在原因,从而弥补了仅仅考虑生产率异质性的新新贸易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特征事实上的缺失。

2.质量异质性与国家禀赋和消费者偏好结合,成为决定国家之间贸易模式的重要因子。Fajgelbaum 等(2011)在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后发现,如果贸易方之间在其他方面比较类似,国家的大小和初始收入分配等特征将会主导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12]。Baldwin 和Harrigan(2011)保留了Melitz模型中有关企业异质性生产率和固定的市场进入成本的假设,还引入了新的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偏爱的变量。这样,价格最低的商品就不再具有最高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依赖于经过质量调整后的价格。较高质量的商品更贵,利润更高,而且对较远的市场的渗透力更强[13]。Fasil和Borota(2013)分析了产品质量在塑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和贸易强度(trade intensity)中的作用。通过将这两类国家分组,他们发现,企业产品质量差异带来的价格分布会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形成差异化的消费束,也会带来可观测的出口和进口价格的差异。发达国家平均进口价格更高,不仅因为其消费的产品质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其消费的高质量产品定价也更高。利用一个同时反映产品质量差异和成本效率差异,包含四个国家的南北贸易模型,他们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强度高于南北方国家之间贸易强度的内在机制,那就是富国更偏爱富国生产的高质量产品[14]。

3.质量异质性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重要的福利效应。Hallak和Sivadasan(2013)发现,在规模给定的情况下,出口商以高价出售更高质量的产品,支付更高的工资从而使用更多资本要素[15]。Khandelwal(2010)放松了将价格作为一国产品质量表征变量的假设,利用价格和数量两方面的信息来估计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产品质量。在同样的价格下,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产品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他发现产品市场中存在很强的质量异质性,或者说“质量阶梯”。在那些质量阶梯较短的产品市场中,来自低工资国家的竞争更可能导致较高的就业率和产出水平下降。类似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低质量产品上,而在高质量的制造业产品上对美国的冲击并不大,因而难以将美国的失业和福利损失过多地归咎于进口商品的竞争[16]。

4.质量异质性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带来经济长期增长。Haruyama和Zhao(2008)采用动态均衡模型阐释了质量异质性、R&D 活动与生产率的相互作用机制,他们认为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是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生产贸易产品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内生地决定了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推动了产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增长[17]。而在Dinopoulos和Unel(2013)的模型中,企业面临着被模仿的威胁,均衡结果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出口其产品,而生产中等质量产品的企业为国内市场服务,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无效率企业退出市场。贸易成本减少和国外市场进入成本下降带来的贸易开放将使得资源从低质量产品的生产企业转向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企业,促进该国乃至全球的福利增长[18]。

5.贸易开放的环境更容易促进本国产品质量提升。Bustos(2011)证明了贸易一体化带来的收益增长会引致出口商进行产品质量升级[19]。这在Amiti和Khandelwal(2013)的研究中也有论及,他们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以及贸易开放对于产品质量的作用,对参与国际竞争的所有国家都是对称的,他们的模型预测,如果贸易开放增加,进口国的进口税率将会影响其产品质量的升级速率,税率下降有助于该国产品质量提升[20]。

在国际贸易产品质量异质性的理论研究中,早期模型多建立在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经典分析基础之上,尤其是从供给方的角度引入外生的或者内生的质量异质性参数,已经足以说明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对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近几年则基于Helble和Okubo(2008)的模型,进一步在贸易开放背景下,阐明了产品质量是导致出口价格不一定随着数量增加而下降的原因。也正是外生地或者内生地引入产品质量这一变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将国家之间的距离、贸易成本和人均国民收入等反映国别特征的变量与产品质量发生交互作用,产生了影响贸易模式、贸易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新机制。

二、产品质量异质性对国际贸易特征性事实的检验

要研究产品质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如何测度这一变量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这是对与出口产品质量有关的特征性事实进行准确刻画的必要条件。以更加优化的产品质量测度为基础,产品质量异质性文献对出口企业行为选择、林德尔假说和企业出口目的地选择进行了实证检验。

1.产品质量的测度。现有质量测度指标的构建主要基于贸易数据或者非贸易数据。目前研究普遍采用单位产品出口价值(unit value)来反映出口产品质量差异。用价格或者出口商品的单位产品价值来推测产品质量,要求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能够准确反映质量的改变,但这也仅是一种近似描述,很多质量以外的因素,如生产率和市场力量,都可能会影响价格。Feenstra和Romalis(2014)就指出只有部分进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差异源于质量上的差异[21]。为了避免误差,一些学者开始采用需求剩余来构建质量的代理变量。其原理是,消费者自己会通过比较经过质量调整后的价格来选择购买商品的数量。此外,销售同样的商品,但市场份额不同的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质量是有差异的。Khandelwal(2010)、Hallak 和Schott(2011)利用这种方法来估计一些国家的产品质量[16][22]。而Gervais(2011)将企业在价格和出口状态上的差异分解为质量边际(quality margin)和效率边际(efficiency margin),并用美国的贸易统计数据估计了企业层面的产品质量[23]。另外一些学者采用间接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如Verhoogen(2008)用企业是否具有ISO9000标准的认证来指代其产品质量的高低[24]。Harrigan和Barrows(2009)则发现配额制度可以作为企业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25]。Crozet等(2012)用专家评测的数据来直接测度法国出口的香槟酒的质量,不过这种直接测度方法在此类文献中运用还比较有限[26]。

2.产品质量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Verhoogen(2008)利用墨西哥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发现,在出口企业中,生产率更高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更高。Javorcik等(2010)同样用墨西哥出口企业数据证明,出口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质量竞争能力,但在出口非差异化产品的行业中则出现了相反的结果[27]。Mayer等(2011)用法国出口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中,来自需求方的竞争效应,即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将使企业出口具备其核心竞争力的产品[28]。Crozet等(2012)用法国企业层面的出口数据和经过专家测评的香槟质量数据进行匹配,发现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单调地提高产品的市场价格、成功进入市场的概率和出口的价值。Kugler和Verhoogen(2012)使用的是哥伦比亚的制造业统计数据,在他们研究的行业中,较大的企业相对较小的企业会使用更贵的投入要素,对其产品定价更高,这种情况在出口企业中也同样存在[29]。Roberts等(2012)采用中国鞋袜类行业的出口数据,验证了企业面对的需求和自身成本结构的差异带来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进一步决定了出口企业在出口持续性等特征上的差别[30]。

3.产品质量与林德尔假说的验证。Hallak(2010)认为如果不将产品质量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就很难找到支持林德尔假说的证据[31]。Hallak(2006)使用跨行业数据估计了1995年60个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他发现富国倾向于进口高质量产品,并且这些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方往往也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32]。Brooks(2006)认为,世界各地的厂商一般只将其小部分产品出口到海外,在美国这样的大国也是如此。在美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存在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哥伦比亚这样的低收入小国却同样如此,现有的理论模型如果不引入质量异质性,就难以解释在不同国家出现的这种较低的出口比例。他用1981~1991年哥伦比亚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产品质量差异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显著原因[33]。而Hallak和Schott(2011)的研究发现,在1989年,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而德国当年的出口产品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有余;到了2003年,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在样本国家的排序中反而下降了2位。中国成为一个人均收入上升而产品质量没有显著提高的特例。他们认为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中国庞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作用,等等[22]。Crino和Epifani(2012)认为意大利那些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就应该将其销售市场集中在高收入国家[34]。Martin和Mejean(2014)的数据表明,来自低收入国家的竞争促使发达国家在那些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产业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这样法国出口产品的平均质量在1995~2005年间增长了10%~15%[35]。

4.出口企业会根据出口地的特征差异选择不同质量的产品。Manova和Zhang(2012)对中国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进口、产品和销售地等特征都符合他们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的模型推论。例如,对于销售同样产品的不同企业,定价较高的企业能够在每个出口目的地取得更多的收益,在全球贸易中的销售量也更大。在一个企业同一产品的不同销售市场,企业在较为富有、更大的出口地定价会较高。更成功的企业会用高质量的投入要素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且会选择在不同的出口目的地提供不同质量的产品[36]。类似的观点在Bastos和Silva(2010)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验证,只不过他们使用的是葡萄牙的出口企业贸易数据[37]。

引入产品质量异质性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异质性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不同策略的决定因素。质量异质性对全球贸易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差异。由于产品质量上的劣势,低收入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了,富国之间的贸易依旧强劲,而且发达国家对国内生产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高,导致其贸易依存度较低。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出口企业,对不同出口目的地提供不同质量的产品,是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三、结论和研究展望

加入企业产品质量异质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竞争的影响、贸易模式的形成以及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如果说微观企业层面的贸易数据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进步,导致贸易理论研究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彻底转向新新贸易理论的大潮,那么,更为细致的、更微观的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和实证研究的新发现,带来了质量异质性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近几年的重大进展。

了解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出口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政府就应该采取一些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的政策措施,如引入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建立和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和报告制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38]。异质性产品质量模型对于国际贸易基本问题所提供的解释,使得这一支文献无论是在研究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还是收入分配效应上,都体现出重要的政策含义。同样,在分析中国贸易问题时,引入这一重要的变量,对我们理解中国的贸易模式及其变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思路和重要的解释因素。

国内学者也紧跟潮流,利用现有的中国国际贸易微观数据库对我国外贸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①。2012 年以来,有关产品质量异质性的中文文献不断见诸国内各主要经济学刊物[39][40][41][42][43][44]。国 内学者在产品质量异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进行的这些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状况进行刻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检验。不过,这些文献对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发展态势的判断不尽相同,是整体上升还是下降存在两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质低价是一种主观判断还是客观事实仍难有定论[45]。国内这些文献在从“质”的方面描述中国出口的特征性事实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目前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给我国带来的福利分配效应、对外贸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以及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学术研究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同时,国内的此类研究还受制于更为微观的质量异质性数据的匮乏,与可获得的美国进出口产品贸易数据的微观程度相距甚远,否则可以对中国进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这些研究中较常用的“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在研究中都受到数据年限较短的严重制约,很难用以反映较长时间序列或者近几年我国外贸产品质量变化。此外,常用的CEPII中的BACI数据库,也难以与中国出口企业的特征相结合,以进行更有意义的微观计量分析。

产品质量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未来的可能进展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产品质量测度方法,前文所述几种方法,尤其是单位价值法,虽然应用广泛,但仅是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而不是对产品这一特性的完整描述。随着研究者可获得的贸易数据更微观,或者能够建立更优化的产品质量测度指标,可能使我们得以透过企业这个“黑箱”,获得更多关于企业产品质量与企业出口决策之间关联的内在机制。其次,当前国际贸易研究中还有一些重要领域,如全球化中的企业边界、垂直专业化和企业内贸易等等,在企业异质性生产率的文献中得到了深入研究,如果将产品质量异质性与这些分析模式结合,将有助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再次,此类模型的收入分配效应还需深入挖掘,如将产品质量异质性和企业员工异质性结合,即假定产品的质量提升需要高技能劳动力,那么外生冲击对同一产业内部、一国内部产业之间和国家之间在高技术和低技术熟练劳动力上的需求将产生不同影响,收入分配结构也将随之变化。最后,贸易与增长的关系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尚存争论,虽然从理论上能够通过质量异质性带来的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等路径来解释经济增长,但在开放经济环境中研究微观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与整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还很匮乏,质量异质性的引入能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释这一难题值得期待。

注释:

①Rodrik(2006)、Schott(2008)等人,以及国内的姚洋、杨汝岱等学者,用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密集度、技术复杂度等指标反映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层次或者“品质”,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的内在结构,比较与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的产业链或者产品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技术密集度或复杂度与产品质量可能存在关联,但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主要因为这些文献的理论基础并不是企业异质性,或者关注的是产品间(across-product)的差异,没有考虑产品质量异质性,即产品内(within-product)的垂直差异。

[1]Murphy,K.,Shleifer,A.Quality and Trad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1):1—15.

[2]Linder,S.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Stockholm:Almqvist and Wiksell,1961.

[3]Baldwin,R.,Robert-Nicoud,F.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A Comment[Z].NBER Working Paper,2004,No.10718.

[4]Melitz,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5]Bernard,A.,Redding,S.,Schott,P.Products and Productivit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11(4):681—709.

[6]Schott,P.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2):647—678.

[7]Johnson,R.Trade and Price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1):43—56.

[8]Foster,L.,Haltiwanger,J.,Syverson,C.Reallocation,Firm Turnover and Efficiency:Selection on Productivity or Profita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1):394—425.

[9]Cole,M.,Elliott,R.,Virakul,S.Firm Heterogeneity,Origin of Ownership and Export Participation[J].The World Economy,2010,33(2):264—291.

[10]Helble,M.,Okubo,T.Heterogeneous Quality Firms and Trade Costs[Z].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No.4550,2008.

[11]Antoniades,A.Heterogeneous Firms,Quality and Trade[Z].Columbia University,Mimeo,2008.

[12]Fajgelbaum,P.,Grossman,G.,Helpman,E.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119(4):721—765.

[13]Baldwin,R.,Harrigan,J.Zeros,Quality and Space: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icroeconomics,2011,3(2):60—88.

[14]Fasil,C.,Borota,T.World Trade Patterns and Prices:The Role of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91(1):68—81.

[15]Hallak,J.,Sivadasan,J.Product and Process Productivit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Choice and Conditional Exporter Prem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91(1):53—67.

[16]Khandelwal,A.The Long and Short(of)Quality Ladder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4):1450—1476.

[17]Haruyama,T.,Zhao,L.Trade and Firm Heterogeneity in a Quality-ladder Model of Growth[Z].Kobe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223,2008.

[18]Dinopoulos,E.,Unel,B.A Simple Model of Quality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13,37(2):68—83.

[19]Bustos,P.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i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1):304—340.

[20]Amiti,M.,Khandelwal,A.Import Competition and Quality Upgrad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3,95(2):476—490.

[21]Feenstra,R.,Romalis,J.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2):477—527.

[22]Hallak,J.,Schott,P.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417—474.

[23]Gervais,A.Product Quality,R&D Investment,and International Trade[Z].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Meeting Papers,No.1335,2011.

[24]Verhoogen,E.Trade,Quality Upgrading 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2):489—530.

[25]Harrigan,J.,Barrows,G.Testing the Theory of Trade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Abrupt End of the Multifibre Arrange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2):282—294.

[26]Crozet,M.,Head,K.,Mayer,T.Quality Sorting and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ench Wine[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2012,79(2):609—644.

[27]Javorcik,B.,Neary,P.,Eckel,C.,Iacovone,L.Multi-product Firms at Home and Away:Cost-versus Qualitybased Competence[Z].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Oxford University,No.522,2010.

[28]Mayer,T.,Melitz,M.,Ottaviano,G.Market Size,Competition,and the Product Mix of Exporters[Z].NBER Working Paper,No.16959,2011.

[29]Kugler,M.,Verhoogen,E.Prices,Plant Size,and Product Qual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1,79(1):307—339.

[30]Roberts,M.,Xu,D.,Fan,Xi.,Zhang,S.A Structural Model of Demand,Cost,and Export Market Selection for Chinese Footwear Producers[Z].NBER Working Paper,No.17725,2012.

[31]Hallak,J.A Product-quality View of the Linder Hypothesi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0,92(3):453—466.

[32]Hallak,J.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1):238—265.

[33]Brooks,L.Why Don't Firms Export More?Product Quality and Colombian Plan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80(1):160—178.

[34]Crino,R.,Epifani,P.Productivity,Quality,and Export Intensiti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12,122(565):1206—1243.

[35]Martin,J.,Mejean,I.Low-wage Country Competition and the Quality Content of High-wage Country Expor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4,93(1):140—152.

[36]Manova,K.,Zhang,Z.Export Prices across Firms and Destin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127(1):379—436.

[37]Bastos,P.,Silva,J.The Quality of a Firm's Exports:Where You Export to Matt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2(2):99—111.

[38]李酣.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政府质量安全规制的国外研究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3,(2):66—74.

[39]李秀芳,施炳展.补贴是否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4):139—148.

[40]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J].经济学(季刊),2013,13(1):263—284.

[41]王永进,施炳展.上游垄断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升级[J].经济研究,2014,(4):116—129.

[42]施炳展,邵文波.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管理世界,2014,(9):90—106.

[43]张杰,郑文平,翟福昕.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了么?[J].经济研究,2014,(10):46—59.

[44]李坤望,蒋为,宋立刚.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3):80—103.

[45]程虹.我国经济增长从“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J].宏观质量研究,2014,(4):1—12.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国际贸易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