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鸡痘的防控
2015-01-23刘凤山
刘凤山
(辽宁省凌源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122500)
秋冬季节鸡痘的防控
刘凤山
(辽宁省凌源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122500)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在鸡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发生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产蛋鸡受感染时,产蛋量暂时下降,对幼龄鸡造成的损失较大。本病分布广泛,特别是大型鸡场更易流行。
秋冬季节;鸡痘;防控
鸡痘是秋冬季节鸡群常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在鸡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发生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一旦发生可使鸡只生长迟缓、产蛋减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1 病原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是一种比较大的DNA病毒,在患部皮肤或感染鸡胚的绒毛膜尿囊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可见有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病毒对热、阳光、碱和大多数消毒剂均敏感,58℃5min即可被杀死。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3~6个月。
2 流行病学
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常发病,常引起大批死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和蚊子活跃的季节多发。鸡痘多通过健禽与病禽接触,经受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病鸡脱落和散碎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式。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如鸡皮刺螨可传播病毒。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d。人工授精也可传播病毒。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1 皮肤型
皮肤型发生在鸡无毛或少毛部位,如鸡冠、肉髯、喙角、眼眶周围、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逐渐形成红色丘疹,并增大如绿豆大痘疹,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干硬。有的融合成较大的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结节结痂后3~4周,逐渐脱落,一般症状较轻微,雏鸡可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蛋鸡产蛋期可影响产蛋。
3.2 黏膜型
雏鸡和育成鸡多发,在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黏膜常形成假膜,故又称白喉型。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黏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的伪白喉,将其剥去可见红色溃疡。病鸡表现呼吸和吞咽困难,体重迅速减轻,最后死亡。炎症蔓延可引起鼻和眼部受到侵害,引起结膜炎、眼部肿胀甚至失明[1]。
3.3 混合型
皮肤和黏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4 诊断
(1)根据鸡痘的典型症状,如鸡冠、肉髯、头部皮肤及少毛部位出现痘痂,或者口腔和咽喉部位黏膜出现假膜可做出诊断。但是临床上注意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鼻炎、VA缺乏症区别。
(2)病毒分离。取病变痘痂或假膜用生理盐水做成1:5~1:10乳剂,常规处理后低速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易感雏鸡,可以涂擦在划破的冠部、拔毛的腿部毛囊或刺种,如有痘病毒存在,接种5~7d后,出现典型皮肤鸡痘。
取上述处理的病料,接种在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每胚0.1~0.2ml,37℃孵育5~6d后,可见绒毛尿囊膜出现痘斑。
5 防治
5.1 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是防止鸡痘发生的最重要的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蠓和鸡虱、鸡螨等,及时隔离病鸡、严重的淘汰处理,并彻底消毒场地和用具。经常带鸡消毒,减少鸡舍内发病鸡与健康鸡的水平传播。夏季鸡舍内点蚊香,减少鸡舍内蚊虫的存在,降低发病风险。
预防本病常采用鸡痘活疫苗刺种方法,部位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按瓶签注明的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用鸡痘刺种针蘸取稀释的疫苗,20~30日龄雏鸡刺1针;30日龄以上鸡刺2针;6~20日龄雏鸡用再稀释1倍的疫苗刺一针。接种后3~4d,刺种部位微现红肿、结痂,14~21d痂块脱落。后备种鸡可于雏鸡接种后60d再接种一次。正常情况下成鸡5个月;雏鸡2个月[2]。
注意事项有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暗处,必须当日内用完;勿将疫苗溅出或触及鸡只接种区域以外的任何部位;刺种部位使用75%酒精消毒,不宜使用碘酒消毒;使用过的器具、空疫苗瓶及未使用完的疫苗等需进行消毒处理;鸡群刺种后7d应逐个检查,刺种部位无反应者,应重新补刺;疫苗如果2~8℃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
5.2 治疗
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做治疗,必要时可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白喉型鸡痘,应用镊子剥掉口腔黏膜的假膜,用碘甘油或鱼肝油涂擦。病鸡眼部如果发生肿胀,眼球尚未发生损坏,可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排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冲洗干净,再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下的假膜、痘痂干酪样物都应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散毒。
大群鸡用吗啉胍按照千分之一的量拌料,连用3~5日,为防继发感染,饲料内应加入0.2%土霉素,配以中药鸡痘散疗效更好。
另外也可用中药:龙胆草90g、板兰根60g、升麻50g、野菊花80g、甘草20g,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粉,每日成鸡2g/只,均匀拌料,分上下午集中喂服,一般连用3~5日即愈。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葛根各20g,蝉蜕、甘草、竹叶、橘梗各10g,水煎取汁,备用,为100只鸡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或饮用,连用3日,对皮肤与黏膜混合型鸡痘有效[3]。
[1]邵艳萍.鸡痘的临床症状与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3):127.
[2]宋艳,杨淑华,等.鸡痘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3):166.
[3]甘孟候.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