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综合防治
2015-01-23周建宏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畜牧兽医站675200
周建宏(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畜牧兽医站 675200)
山羊痘综合防治
周建宏(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畜牧兽医站 675200)
近年来,随着山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养殖户“重养轻防”而发生山羊痘,给养羊户造成严重损失。笔者通过5年来的山羊痘防治实践,从山羊痘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力求进一步提高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水平。
山羊痘;综合防治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红斑、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为特征。虽然山羊痘发病率、死亡率高,但只要采取以免疫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明显降低山羊痘发病率、死亡率,而且能切实控制山羊痘的发生与流行。
1 病原体
1.1 病毒分类
山羊痘属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亚科,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在血清上呈交叉反应,但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山羊痘病毒能免疫预防羊传染性脓疱,而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山羊痘却无免疫性。
1.2 病毒形态
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或砖形,病毒由核心、侧体和囊膜3部分组成,为双股DNA病毒。
1.3 病毒特性
山羊痘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pH稳定。0℃以下50%甘油内,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耐冻,耐干燥,在干燥痂皮中的病毒可存活3个月,空闲的羊舍可存活半年。病毒在腐败情况下,可迅速分解死亡。对热敏感,55℃30min即可灭活。
1.4 消毒剂
山羊痘病毒敏感的传统消毒剂是2%的福尔马林、3%的石碳酸、0.1%的升汞、2.5%的硫酸或盐酸溶液。防治实践中用0.5~2%的碘伏、1:600~1000的二氯异氰脲酸钠(强力消毒灵)溶液效果特好。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病
山羊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上呼吸道、血液及痘疹内,可以随痘浆、痘疱上皮、痂皮、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排出,污染环境。病愈山羊一般不带毒,但病原体在其被毛及被毛下痘痂内,保持毒力达6~8周,在流行病学上应引起重视,不可忽视。
2.2 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通过接触传播,飞沫、尘埃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或受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播,也可以由虱子等体外寄生昆虫传播发病。
2.3 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山羊痘仅感染同群的山羊,而不感染绵羊和其他动物。自然病愈的山羊可以获得较强的免疫力,羔羊可以从母体获得短期的母源抗体。
2.4 流行特征
山羊痘多发于春秋两季,以幼龄山羊的感染性最高。山羊痘一般没有在较大的范围内散播的趋势,多仅限于在染疫的羊群中流行。
3 临床症状
3.1 潜伏期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6~7d,人工感染的为3~4d。
3.2 一般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腔或眼角流出黏性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叫声嘶哑,有时发生轻咳。患羊常拱背发抖,呆立或俯卧,母羊产奶量锐减,迅速消瘦,怀孕的羊则会流产。
3.3 典型症状
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口、鼻、眼、外阴部、阴囊及四肢内侧发生痘疹,严重者在头部、胸背部、腹部、躯干的毛丛中,看到或触摸到隆起于皮肤表面的豌豆至黄豆大痘症。皮肤和黏膜最初出现圆形红斑疹(红斑期),继而发生大小不等的结节(丘疹期)。丘疹迅速发展,形成水泡(水泡期),有些水泡中央凹陷,称为痘脐。然后水泡变为脓包(脓包期),脓包内容物逐渐干涸,形成褐色痂皮(结痂期)。痂皮脱了后,遗留放射状瘢痕而痊愈。
3.4 病程及预后
病程一般3~4周。流行过程中,除上述典型症状外,也可以见到非典型病例出现。本病经过一般良好,死亡率仅5~10%,但也可以出现恶性经过,病死率可达30~50%。
4 病理变化
4.1 外观
尸体消瘦,体表如临床所见。
4.2 剖检
鼻腔、喉和气管黏膜充血,混有浆液性分泌物,或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黏膜上有淡灰色小结节。肺有卡他性肺炎、严重者肺上还可以看见黄豆大的灰色或淡红色坏死结节。心肌发生炎性病变,淋巴结肿大。有的病例呈胆囊肿大,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上皮肤和黏膜发生的红斑、丘疹、水泡、脓包和结痂等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山羊传染性脓包相鉴别。
5.2 电镜观察
进一步确诊须取山羊痘疑似病羊皮肤和黏膜的丘疹和水疱等病料,送省级动物防疫机构进行病理组织切片,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作山羊痘病毒病原学检验,是确诊山羊痘的最可靠方法。
6 防治措施
6.1 平时的预防措施
6.1.1 加强管理
羊舍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地方。圈舍保持清洁、通风、干燥,饲养密度不能过小,以0.8~1.2m2∕只为宜。冬天注意保暖防寒,夏天注意通风散热。抓好秋膘,冬春季来临前备好草料。圈舍及周围环境定期消毒。
6.1.2 自繁自养
山羊养殖最好是自繁自养,有利于山羊痘的防范。
6.1.3 防止引入疫源
山羊痘多是通过购入感染的山羊而传染羊群的。因此,应严禁从疫区购买种羊,必须从外地引进时,应先作好疫情调查,引入后经过检疫和消毒,隔离饲养观察2个月,确证无病后,进行体表消毒后方可混群。
6.1.4 定期免疫接种
在常发地区对山羊皮下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菌,不论品种、年龄、性别、大小,均于尾根内侧皮内注射1只份(0.5~1.0ml),安全有效,免疫期达1年。
6.2 发病后的防治措施
6.2.1 总体要求
一旦突发山羊痘疫情,必须按“早、快、严、小”的总体要求,采用行政和经济措施,排查、上报、处置疫情。
6.2.2 技术措施
采取“五强制、两强化”的技术路线和措施,迅速排查,确定疫情,划定疫点、疫区,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紧急免疫等综合防治措施,全力以赴防堵、控制和扑灭疫情。疫点村组山羊实行厩养,禁止放牧和山羊交易流通,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对病羊接触过的圈舍、料槽、饲料、草场及人员严格消毒,消毒可用2%苛性碱、2%福尔马林、10~20%石灰乳或含2%氯的漂白粉液、三氯异氰尿酸粉等。
6.2.3 治疗方法
可对病羊采取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中心的治疗措施。
6.2.3.1局部疗法
皮肤上有痘疹的可用2%来苏儿或1%醋酸清洗;有溃疡的用1%硫酸铜、1%明矾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再涂碘酊或龙胆紫;黏膜上有痘疹的可用0.1%高锰酸钾或碘干油或红霉素软膏处理。
6.2.3.2注射治疗
每只山羊肌注青霉素240万单位和链霉素200万单位,每天2次,羔羊用量酌减,也可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肌注,每天2次,亦可用病愈羊血清皮下注射,大羊10~20ml。
6.2.4 解除封锁
当最后一只山羊痊愈后,即全部痂皮脱落为止,经羊体体表及环境的消毒,观察两个月未发现病羊,方可解除封锁,同时要做好疫情监测。
7 结论
7.1 免疫疫苗的使用
注射山羊痘疫苗是预防、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所以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山羊痘的免疫预防,且免疫应激反应率低。据统计,免疫反应率6.2%,反应死亡率0.7%,并未出现所谓的大批孕羊流产或其它严重的免疫反应,免疫效果显著。
7.2 山羊痘的死亡率
山羊痘一般死亡率5~10%,但发病严重时,没有采取紧急的防治措施,病死率可达30~50%。特别是发生在冬春季节的山羊痘疫以及生在未按规程进行肝片虫驱虫的羊群,发病后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羊群病死率都超过50%。
7.3 注意人的防护
人感染山羊痘的情况虽然极为罕见,但属人畜共患病,不可大意,一旦接触带有山羊痘或染疫的山羊,务必进行严格的消毒。所以,在处理和防治山羊痘疫情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的防护。
7.4 病死羊处理
病羊尸体及粪便等必须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