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的零度:纪念罗兰·巴尔特诞辰一百周年

2015-01-23特邀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罗兰诞辰

特邀主持人 吴 琼



文本的零度:纪念罗兰·巴尔特诞辰一百周年

特邀主持人 吴 琼

[主持人语] 罗兰·巴尔特是20世纪50~70年代法国结构、后结构主义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符号学理论为整个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他的文本观和作者观开启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论的认识论转向,他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的解读被认为是后结构主义阅读实践最大胆的实验。

但巴尔特并不是属于那种以理论阐述见长的现代理论家,相较于他同时代的知识英雄而言,他很少在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的战场纵横捭阖,也很少在公共领域以学术权威或知识精英的身份激扬文字。他讨厌那种颐指气使、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也讨厌资产阶级主体的文字暴露癖。巴尔特的写作更像私人日记,一个又一个词条下记录的是他个人的心绪和经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巴尔特缺乏学术,他只是喜欢把自己的思考掩藏在私人化的倾谈中,他将理论内爆的机制内嵌到文体的实验和飘荡的语词碎片里。巴尔特在50年代刚刚涉足评论圈的时候发表过一篇针对萨特的“介入”文学的文章,题目叫“写作的零度”,强调用一种中性化的“白色”写作来对抗“介入”写作中过度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他认为,文学写作即便有所谓的“介入”,也不是现实主义所要求的将意识形态主题化,而是要通过语言本身的碰撞、搏斗去完成对文学建制的倾覆。零度代表着一种主体性位置、一种语言策略,它是主体的僭越,是语言的跨界,是对建制的内爆。实际上,在巴尔特的写作中,也总有一个临界的零度位置在等着有心的读者进入,这个零度就是巴尔特思想的革命性所在。

今年是罗兰·巴尔特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组织这个专题就是为了去重新发现巴尔特文本(尤其晚期文本)中的零度。

吴琼的论文《图像的零度——罗兰·巴尔特的图像阅读》讨论的是巴尔特的图像阅读实践。文章指出,巴尔特对图像尤其摄影图片(或照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早年的“神话学时期”,他关注的是图像讯息传达的神话学效果,他把索绪尔的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在一起,对图像的神话学修辞做祛魅化的运作,以揭示图像的意识形态假象。而在后来的“文本性时期”,巴尔特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图像阅读的主要工具,其所关注的是图像作为一种诱惑结构对追求原乐的观看主体激发的特别效果。在巴尔特那里,这一效果根本上来自于实在界的创伤性内核在主体身上的返回,论文作者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将这个创伤性的内核归为巴尔特的恋母情结。

秦海鹰的论文《文化与象征——罗兰·巴尔特的五种代码分析法及相关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巴尔特阅读过的几个“诗性”文本对他的五种代码分析法进行了详细讨论,这一讨论看似是一个方法论的澄清,实际上作者是想借此清理巴尔特晚期文本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文化象征的问题。因为传统对巴尔特的代码理论的理解带有浓重的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意味,而秦海鹰强调,代码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在巴尔特那里已经被改写成文本性的机制,它并非一种方法论,而是进入文本的一个入口,是打开文本意义多重性的工具。

金松林的论文《晚期罗兰·巴尔特与怀疑论哲学》是对巴尔特晚期思想“零度”的一个考古式挖掘,这个“零度”具体体现为巴尔特的“中性”思想。作者追述了巴尔特中性概念的语言学来源,但同时也把它置于西方怀疑论哲学的语境中去进一步思考巴尔特“中性”背后的哲学特质。毫无疑问,这一探讨是极具延展性的,例如晚期巴尔特对东方禅理和东方文化意象的痴迷就可以在中性的框架里获得新的理解,就像作者在文中已经分析的那样。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罗兰诞辰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纪念焦裕䘵同志诞辰100周年
致罗曼·罗兰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还有一只鸡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罗兰·希尔与邮票
回顾与期待——纪念沙汀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