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评】目遇四题

2015-01-23黄礼孩

江南诗 2014年6期
关键词:莲娜聂鲁达马里奥

主持人语:

黄礼孩称观影为“目遇”,他的电影随笔就是一次次的“目遇记”。“有时候,花很多时间看一部电影,没什么益处,就像天边的云朵或星辰,但它却长久地飘荡或闪烁在你的天空里,叫你难以忘怀。”如此,观影与观察自然有了同等的目遇效果,甚或转化为一种阅读境界。他的艺术随笔涉及电影、绘画、现代舞等领域,体现了一位诗人广泛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以一己之力办诗歌民刊、设国际诗歌奖、做诗歌活动,正契合自己的一句话:“对世界敞开多少,你就能感受多少。”南子是70后优秀女诗人,近年来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她的小说,文笔优美,感受细腻,具有历史想象和细节还原的出色能力。《胡伎的故事》选自《西域异人志:十二伎》,是典型的“诗人小说”。(沈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个16岁的少年,一艘救生船,一片汪洋,一只老虎,扬·马特尔的小说成全了李安的又一部优秀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是一个以往所没有的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成长的世界,一个信仰的世界,一个寓言的世界,甚至是一个怀疑的世界。

之前《阿凡达》这样的3D电影,除了想象力磅礴之外,多半是技术飞跃。3D到李安手中有了新的发展,超越了视觉功能,成为一种往前推进的艺术,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李安的3D是无人能及的冒险之旅,呈现的是少年派困扰的心灵,老虎深邃的眼神,暴风雨后天堂般瑰丽的太平洋、梦幻般的海洋夜景、仙境似的漂浮岛……漂浮岛以卧佛的形象出现,它对应了少年派的信仰,它的恐惧和静谧既是少年派内心的幻景,也是李安的“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的梦境”。

美景隐藏着李安的人生哲思,他不为唯美而唯美,就像少年派不会为停留在看似重生的奇幻岛实为食人岛的地方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李安所有的美依靠本能,来自自然,来自内心,来自信仰。神圣的转化,人便为之存在,这转化就沿着美的和救赎方向前行。

美,在李安的世界就是宗教。信仰之美弥漫着整部电影。这在电影中处处可见,就像他温文尔雅的微笑。电影中救生艇的甲板上几乎看不到血腥、屎便、腐败物,非常干净,显然这是李安的审美选择。为了活下来,派也得去杀鱼,他杀死一条大鱼后,哭着对它说:“感谢你,毗湿奴,感谢你化身为鱼来拯救我的生命。”影片中,大海之上的雷电风暴让派因为恐惧反而看到美,他双膝跪下,振臂高呼:“上帝啊!我赞美你!”

少年派最后在墨西哥湾得救,当他挣扎向海岸,扑倒在海滩上,他说那柔软、坚实、广阔的海滩就像上帝的胸膛。李安让少年派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里看到美(包括激起他的求生意志,想吞噬他的老虎的美),也让他在安全之处说出美。在美的身上看到伤痛,这正是作为梦想家的李安的神性之所在,他在古老的智慧里看到的新的曙光。

派出生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印度,他的母亲用传统的神话来启发他,而承包动物园的父亲给他的是理性的观念,他却怪异地成为一个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的人。他的名字“л”更是有着某种寓意。“л”是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神秘的少年派仿佛是从“л”中衍生过来一样,似乎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事物在前方等着他。

等着他的是一场海难。他为此失去父母和哥哥,只剩下他和一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电影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演绎,成年派给小说家讲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当成年派讲到自己最后得救,老虎回归山林时,我们以为电影就该结束了,但此时,李安出其不意地给人另一种可能,他的思维因此散发出新的气味。李安的电影从来都是让观众走向他,而不是他迎向观众。

少年派给前来调查海难的日本人提供了关于这次海难的另一个版本,一个关于人性残酷杀戮的故事:水手、厨师和妈妈,以及自己之间为了生存的厮杀。自己眼看母亲被杀死,最后才杀了厨师活了下来。这也就对应了斑马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是妈妈,自己是那只孟加拉虎的错觉。就像电影中的小说家,犹豫一会儿后给出的答案,他更愿意相信第一个少年派与老虎共存的版本:一个人性信仰的海上奇迹。这也是李安的精神核心:老虎活着固然可怕,老虎要是死了,自己则连生存所必需的对环境的警醒都要丧失,最终也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这个庞然大物在方寸之地共存。

电影给人留下的深刻镜头很多,其中一个是少年派精疲力尽躺在沙滩上,期待这只孟加拉虎与自己有一个感人的告别,但老虎头也不回就走了。少年派百感交集,哭成泪人儿。“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德·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少年派被迫成长,被迫独自面对一切,这就有了后面简短的叙述,他告诉不相信海上奇迹的日本人关于第二个版本的海难故事。这是李安之所以成长为大师的厉害之处:在别人停顿的地方,他总是独自出发。电影就是意料之外,就是令人惊讶。李安是一位令人惊讶的艺术家。在这种哲学情感的“惊讶”中,李安用自己的思索说出自己的话。“惊讶”带给了他思索和行动的原动力。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居住着一只老虎。想起西格夫里·萨松说的:“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从这句话出发,电影给人的意念又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昨日的云朵或星辰

1941年,二战的硝烟弥漫,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却依然平静地照耀着,杏花依然开在乡间。这一片风还在吹动葡萄园的地方是导演托纳多雷梦中的家乡。电影中的雷纳多正直花季少年,他不安分,对生活抱有幻想。就在情窦初开之时,他遇见人生之初的第一位女神——玛莲娜。

玛莲娜,她绝对是男孩心脏的加速器:波浪状黑亮的秀发,时髦的短裙,诱惑的高跟鞋,丰润的臀部,迷离的眼睛,花瓣般的红唇,无不散发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欲之美。事实上,玛莲娜的美是不事张扬的,冷艳的,孤独的,但又是闪亮的,不可拒绝的。乏味的小镇,因为一个香艳女性的出现,男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骚动,姿色平平的妇人既羡慕又妒忌又仇恨,唯有豆蔻年华少年的恍惚最为迷人和纯净。

13岁这年,雷纳托拥有了自己的单车,这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大,但少年的世界再大也还是以玛莲娜的身影为边界:堤坝上深情等待她低眉走过,买她喜欢的唱片来听,给她写情书却无勇气递出,窥视她用柠檬汁沐浴,偷她的内衣来闻香……这个被荷尔蒙追赶的少年,每天耽于情欲的幻想。青春期对于性的臆想,它纯正又懵懂,匪夷所思。

我的一个朋友说过他青春期的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朋友考上一个京剧团,由于年纪小,人长得俊俏,他被团里的一班大姐姐溺爱着。他对一位气质高雅的姐姐情有独钟,喜欢看她每天练功的样子,喜欢她练功衣下包裹着的身体,萌生出无尽的情意。朋友说,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他觉得那里面的男孩就是自己的原型,只是他比雷纳多幸运多了,可以跟梦中情人般的姐姐们走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而不像电影中的男孩与自己的女神没有交集,唯有跟踪和偷窥。

战争年代,美貌有时是一种负担。惊艳的美貌并没有给玛莲娜带来什么好处,她反而被视为异类。当玛莲娜丈夫阵亡的消息传来,她变成了寡妇,一夜之间失去一切,也失去了父亲,生存成了问题。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用肉体交换食物,甚至作为妓女陪德军睡觉。处境艰难的玛莲娜并没有因为战事的转机,得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女人们在盟军登陆之后,借民族主义之名趁机落井下石,在大庭广众下羞辱她。那些百般诋毁她的女人,她们的痛苦不在于自己遭遇了不幸,而在于玛莲娜无端赢得男人们的青睐。对玛莲娜有过无限想象的男人们在此时并没有施以援手,没有几个人瞳得她的隐痛和无奈,更难以领略到美的残酷。人心里存在恶与施害的欲念,正是妒忌之心唤醒了内心的魔鬼。美并没有滋养生命,反而被诅咒,电影对此有着深刻的揭示。

幸运的是,生活还有峰回路转的一天。玛莲娜的丈夫没有牺牲,他只是失去了一条手臂,他回到西西里小镇寻找妻子,但人们躲着他。出于怜悯或出于不平,雷纳托告诉了玛莲娜的丈夫真相,说玛莲娜是无辜的,她一直忠贞地爱着他。当玛莲娜再次出现在小镇时,女人们开始接纳她。但此时的玛莲娜已是另一个人:目光呆滞,再没有披肩长发,再没有神采照人的光华。她的美已被剥夺,她变得跟大家一样平常,她身上威胁性的东西已不再存在。美的消失叫人痛心,这份心碎唯有男孩雷纳托自己知道:他曾经无数次把自己想象成救美的英雄,或在教堂里独自祷告:主啊,请保佑这个无助的女人。但他所有的愿望都变成内心的悲情。

“岁月匆匆,我爱上过很多个女人。当她们紧紧拥抱我时,问我会不会记挂着她们,我相信我当时是会的,但我唯一从来没忘记过的,是一个从来没有问过我的人。”电影最后的独白,道出从穿短裤到穿长裤的雷纳托内心永存的秘密。这样的爱,纯洁又忧伤,它是青春年少时光的邀约,它是情怀的绽放,也是不曾遗忘的成长记忆。

有时候,花很多时间看一部电影,没什么益处,就像天边的云朵或星辰,但它却长久地飘荡或闪烁在你的天空里,叫你难以忘怀。《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便是这样的云朵或星辰。

《邮差》:

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经典的电影是在你回想它时,有一种气息像老朋友一样弥漫过来。多年后,朋友们常常提起一起看《邮差》的那个晚上。这部真挚又朴素的电影唤醒了生命沉寂的激情,让人见识到永不逝去的人生,仿佛海浪从遥远的意大利小岛涌动过来,在内心的海岸溅出银色的浪花。电影原来是给聂鲁达写的传记,但它不局限于对诗人聂鲁达的致意,更是给默默无闻者马里奥雕刻生命温暖的肖像。

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战斗的一生和流放到意大利一个离岛的生活。那是一个平静的小镇,住着纯朴的人们,善良、木呐的马里奥就生活在那里。失业的马里奥不想当渔夫,他对生活似乎有一种无从把握的期待和渴望。聂鲁达的到来给马里奥的生活带来转机:他给聂鲁达一人当邮差。马里奥对聂鲁达的诗人身份感到新鲜,他常常为聂鲁达不朽的诗句而激动,他惴惴不安地请教聂鲁达如何才可以写诗。聂鲁达说:“你沿着大海漫步,记住留存在眼里和心里的景象,你就会写出动人的诗篇。”马里奥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起来,他后来真的说出诗性的语言,比如他说:“一条船在此句中摇荡”,聂鲁达为此表扬他学会了暗喻。

贝特丽丝是小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也是最有风情的姑娘,马里奥暗恋着她,但就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爱。他觉得那么多女人给聂鲁达写信,一定是他的诗歌打动女人的芳心,他央求聂鲁达替他给贝特丽丝写诗来捕获她。聂鲁达为马里奥所感动,亲自陪他去看贝特丽丝。马里奥终于赢得了贝特丽丝的爱。聂鲁达为他们这对有情人祝福。一首诗不仅赢得一场爱情,获得一位姑娘,在今天看来,太不可思议了。那时候,人活在一种精神层面上,不像当下的人太现实,也太物质。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朋友的气息有时候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随着与聂鲁达交往的深入,马里奥苍白的人生得到了聂鲁达的精神上的滋养,他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和方向。但就在他们刚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之时,聂鲁达的流放令取消了,他要回到祖国智利去。聂鲁达临走之前,给马里奥留下一台录音机,还有一些物品,希望马里奥日后寄给他。聂鲁达的缺席,让马里奥如一座孤岛,他不断回忆起跟聂鲁达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期待聂鲁达能再回来。日子一天天过去,聂鲁达一直没回来,朋友们和家人嘲笑他,聂鲁达怎么会记住他这个小人物呢。马里奥陷入痛苦之中,但他没有绝望,他保存着对聂鲁达诚挚的敬仰和信念。在思念的日子,在找到自我的时刻,马里奥写下了赞颂伟大聂鲁达的诗篇,他因此被邀请到罗马,在人头涌动的广场代表工人阶级朗诵。此时的马里奥成为一个有思想觉悟的人,成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聂鲁达无所畏惧和追求自由平等的身影。令人惋惜的是,他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去,他死在了残暴镇压群众运动的刽子手的枪下。

多年后,记挂着马里奥的聂鲁达重返小岛,他见到贝特丽丝,还有马里奥根据聂鲁达的名字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却再也见不到那个眼睛深邃的马里奥。诗人漫步海滩,岛屿仿佛在沉睡,再也没有这位邮差在夕光中的身影。在生命的暗夜,往事涌上心头,想起马里奥短暂如火焰般的人生,聂鲁达不由悲从中来。这是一部悲欢交集的电影,导演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他在一个画面和另一个画面之间,不断让观众依恋,感伤,震动。

意大利小岛上的风光如时光的微笑,镜头之美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也是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聂鲁达说诗由暗喻组成,至少你看完电影,知道什么是隐喻。电影中,马里奥发现了内心荡开的波纹,他给贝特丽丝写诗: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你的微笑像一朵玫瑰,/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近乎完美,就连配角也教人难忘,比如贝特丽丝的姨妈,这个看起来粗俗的女人,说的话却颇为机智,“当一个男人的话感动你的时候,他很快就会动手的了”,“话语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我宁愿酒吧里的一个醉汉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个家伙说什么你的微笑就像一只蝴蝶。”贝特丽丝纠正她说:“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我的脸。”她嘲笑说:“苍蝇也飞,道理是—样的,到了床上,什么人都一个样,无论诗人、牧师,还是共产主义者。”如此的话语幽默、轻松,又无不充满机智。

《邮差》拍摄的是聂鲁达和邮差的故事,但我觉得它也是一部爱情片,影片中那些恋爱的脸庞是多么的迷人,带来甜美又梦幻的激情。马里奥追求贝特丽丝的细节清晰可见,触动有爱之人的记忆,而聂鲁达与他富有高贵气质的妻子在乐声中起舞的身影同样是献给爱神的诗篇。

诗歌之外,不能少了音乐。在电影中,你可以听到西班牙吉他、手风琴和小提琴等乐器奏出的曲调,它轻灵如一抹蓝天,它悠远如大海之上的白帆,它流畅如悬崖上落下的风,但安详之中又隐藏着一丝淡淡的苦涩。电影把最温情的镜头留给了马里奥:在聂鲁达离开的日子,美好的记忆唤醒他的思想和行动,他和邮局局长跑遍岛屿,把海浪涌动之音、风过丛林之声、爸爸忧愁的渔网之韵、教堂钟声之律、尚未出世的儿子之心跳,这些闪光的不可磨灭的性灵的声音录下来作为礼物献给聂鲁达。马里奥坚信聂鲁达一定会回来,回来看他和贝特丽丝,看他们的孩子,为岛上的朋友朗诵他动人的诗篇。卑微的马里奥遇见内心温暖的聂鲁达,他因之获得力量和希望,这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于我们而言,聂鲁达没有忘记这位普通的邮差,没有忘记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同样是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人生也许就这样,相互的斤欠赏和关怀,给予对方一丝温暖,它便是最美的品质。

再也没有比马里奥更富有诗意情怀的邮差了,他的身影就像海岛悬崖上盛开的花朵,那份耀眼的热情与海岛的澄明一起留存在观众的内心中。这不是回忆,而是赞美,一如他写给贝特丽丝的诗歌: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诗》:

诗歌就是生活的本身

诗人羽微微写过诗歌:“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开始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蓝。”看完韩国电影《诗》,就觉得羽微微的诗意适合这部电影的调子。对于生活透彻的领悟,它总是来得慢一些。这是一部很有耐心的电影,它是漫不经心的耐心,也是水到渠成的耐心,是心灵到达生活内部的耐心,也是诗意缓慢弥漫的耐心。

汉江边的一个小镇上,美子靠帮人打零工赚钱,离异的女儿在别的城市闯荡,她带着读初中的外孙一起生活。美子虽是一个60多岁的女人,但她对美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事实上,美子没有其他老人的老态龙钟而是显得优雅,甚至很少女。一日,美子经过一个文化社区看到有诗歌培训班,她就报名参加了。小时,老师表扬过美子有诗人的气质,但她一直跟诗歌无缘。也许,人都是为了补偿他们自己不曾拥有过的,才萌动了新的心思。诗歌作为曾经的渴望此时又回到她的内心,仿佛年轻的美和青春的激情被重新召唤。

但生活并不是诗歌,身体的病痛让她的生活黯淡下来。就在此时,她的外孙卷入了一起强奸案:外孙与五名同学强奸了一位女同学,导致女生投河自尽,女孩的母亲在孩子的日记里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把六个男孩告上法庭。为了摆平此事,家长们找来了美子,要求美子一起凑钱给被害者的母亲,私了。

万般无奈之下,美子去找被她照料却对她有过不轨行为的偏瘫老人要钱。为了赔偿款,美子不得不向这位偏瘫的老家伙出卖自己的肉体。美子以这样方式来应付生活中所遇到问题,实在是出自于无奈,但她没有因此埋怨什么,她背负的东西让人看到生命的疼痛。

筹到钱后,此事似乎告一段落,美子又回到祖孙两人打羽毛球的生活中来。但过不了多久,警察来把她的外孙带走了。是美子告发了外孙吗?电影留下了没有答案的悬念。诗歌训练班的最后一堂课,美子留下一束花和一首诗,人却不知所踪。美子是全班唯一一位写出诗歌的人,命运的难堪和女孩死亡的暗影给了她意外的诗歌创作激情。他人的命运也成为她的命运。虽然她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她却是命运和生活的参与者,也是诗意的产生者。

导演过《绿洲》《密阳》等深度电影的李沧东并没有把诗意生硬地从生活中剥离,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歌之美。诗歌就是生活本身,诗歌就是一种道德,事物本身蕴藏着不可见的力量。电影结尾的处理很含蓄唯美。逝者如斯,流淌的流水带走一切,也带来一切,这似乎是命运的暗示。

《诗》是一部从一位老年女性的角度看韩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从某个层面来说,《诗》是韩国当下生活的一个面相,是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的一种回应。其实《诗》也是探讨诗歌问题的作品。在诗歌写作课上,学员用诗歌的语言回忆生活中的美好和忧伤:一个女孩回忆起过世的奶奶,一个中年妇女有了婚外恋,一个男人因为拥有独立的空间而喜悦。美子用珍爱的口吻说,她三四岁时,姐姐叫她去穿一件漂亮的裙子,但岁月老去,爱已无处可寻觅,说着说着美子哭了。

这些都是导演对诗歌的理解。还有一些镜头闪烁此起彼伏的细节:空闲时,美子坐在树下,看到阳光从绿色的叶子间漏下来,美子的心被深深触动……在电影中,导演也表达了对诗歌的读者和写作者越来越少的担忧,但导演镜头讲述他的信念:美子写出感人的诗歌又仿佛让人看到诗歌对人生的意义。诗歌始终是生命中不能被遗忘的味道,它深藏在内心深处,有渴望的人终有一天会寻到。

鲜有谈论诗歌的电影。记忆中韩国导演喜欢在电影中谈诗歌,比如他们的电影《夏夏夏》。但谈诗歌最见智慧的电影是《邮差》,那是一部侧面表现诗人聂鲁达传奇人生的影片,每一次斤欠赏都有新的启发,仿佛空穴之风吹来。《诗》虽没有《邮差》那么出色,但它把诗意融入生活的本身却是明亮的、深情的。

猜你喜欢

莲娜聂鲁达马里奥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玛莲娜,玛莲娜
聂鲁达:我真的很喜欢《百年孤独》
别急着让他爬起来
马里奥奇遇记
别急着让他爬起来
为了遇见
失踪的爱德华
聂鲁达的双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