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跃华 相守苴却砚

2015-01-22华南

中华儿女 2015年1期
关键词:楚雄州雕刻石头

华南

他曾是四川攀枝花国有企业职工,因热爱与奇石结缘;他曾赴云南收购水泥厂,却在企业如日中天之时放弃经营,转而投身设计、收藏苴却砚。他是李跃华,云南省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云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苴却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苴却石艺文化研究开发学会会长……

被众多头衔簇拥着的李跃华,其关注点只有一个,就是心爱的苴却砚和历史悠久的苴却砚文化。年近半百,他仍旧每天在路上,不是雕砚、品砚、推广砚,就是勘石、寻宝。2014年11月,李跃华获评首届“中华砚雕师”荣誉称号。一袭褐色朴素布衣、一口浓重的川滇口音,载誉而归的李跃华恳切讲道:“我的梦想就是让云南楚雄永仁古老的苴却砚文化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名扬国内外。”

以石为业,藏砚成痴

“砚痴”者,李跃华。被人冠以如此雅号的李跃华,与砚的缘分却始于石。

1958年,李跃华生于四川遂宁。十七八岁年纪,他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下乡插队,而后又进入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工作,在攀枝花钢铁基地,李跃华见到石头能变成钢铁,也看到石头本身的多姿多彩形态各异。“位于大峡谷中的攀枝花号称奇石博物馆,在这里工作时,我开始对石头产生浓厚兴趣。我觉得石头不仅有生命,而且是生命之源。”

或许是生命的安排,李跃华与苴却石相遇。2003年,李跃华离开国企,来到苴却石发源地云南省永仁县收购了永仁水泥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方苴却砚,从此对苴却石产生浓厚兴趣。李跃华自己的总结则是,“我这辈子离不开石头”。

经过几年拼搏,他水泥厂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但他不满足现状,而是有了更多思考:“一个企业不能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不断加快企业产品转化升级,特别是要提升企业的文化品味,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只有靠文化的支撑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李跃华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苴却石。“永仁占有开发苴却砚天时地利的优势,苴却就是永仁,永仁就是苴却,这一点谁都改变不了。而今楚雄对苴却石的宣传才刚刚起步,但苴却砚就应该属于楚雄,属于永仁,我要为楚雄的石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把楚雄苴却砚的名誉争回来,让他实至名归。”

苴却石的石质细密腻滑、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纹理清秀,令李跃华情有独钟。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呵气成墨、耐寒不冻则是苴却砚的特性。扎根于苴却砚的故乡永仁,他开始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认真研究这种具有非凡特质的奇石。随着对苴却砚材质特色和历史文化渊源的进一步了解,2008年,他正式投资成立永仁耀华石艺有限责任公司,并特意把“起步晚、起点高、创名牌”作为公司宗旨。

从一开始,李跃华要求每件作品的选料、材质、构思、雕琢都自然、奇特、独具匠心,力争“石全石美”,独树一帜。在规模上争创云南石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于是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又在2010年成立。“我创办永仁耀华石艺有限责任公司的目的,就是要争创永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云南的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接触到第一方砚起,李跃华开始苴却砚收藏事业。起初搞收藏时,李跃华也曾捉襟见肘,出售一些藏品维持运转,近些年他时常出手回购当年卖出的藏品。“有一方取名为《梅雪图》的作品,是一位雕梅花的高手雕刻而成,我早已看好,当时却心有余而财力不足。好在经历一番辗转曲折的寻找后,我最终还是将它收到手中。”李跃华经常指着这方《梅雪图》,回憶那段往事,雕刻师利用石料上的黄膘、绿膘雕刻出梅花,以石料天然的石眼构成漫天飞雪的设计,令李跃华津津乐道。

为了使自己收藏的砚台能够与更多人分享,2012年,李跃华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人古镇正式建成中国苴却砚精品博物馆,这也是楚雄州建立的首个民间博物馆。现在馆内收藏的苴却砚就有百余方,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者和旅客前来参观,其中不乏购买者。“老实说,其中的很多精品,我根本舍不得卖,在我看来,这都是无价之宝。”

传承古今,重振苴却砚文化

与李跃华的“加盟”相比,苴却砚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晚清时期,苴却(现永仁)巡检宋光枢送了三方苴却砚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夺得金奖而名震中外。后来由于开采艰难等诸多原因,苴却砚的生产一度中断甚至失传,苴却砚再次回到人们视野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初见苴却砚时,云南从事其销售的公司不超过5家,而且规模都很小。”看着这么好的砚种被埋没,李跃华心里着实着急。之所以说苴却砚好,是因为它具备了很多名砚的优点。“苴却砚的石品十分丰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石眼。”李跃华指着苴却砚上一个个椭圆形的团块说:“这就是苴却砚的石眼。”李跃华收藏的一方名为“星空祥龙”的苴却砚,长宽仅50厘米×35厘米,却有着近200颗石眼,可谓价值连城。

“在永仁的时光里,看得最多的是苴却砚,苴却砚因石材产于永仁县古地名苴却而得名。每一个砚台,都是一个集石品与雕刻艺术为一体的珍品。”

苴却石纹理走向复杂,变化莫测,需要雕刻师边雕刻边设计,这是苴却石的一个特点。对每一块石材都琢磨很久才动手雕刻,也成为李跃华的制砚习惯。在他的收藏中,有一方巨幅作品《释迦佛与十八罗汉》,是他逢人必讲的得意收藏。这件人称“中华第一佛砚”的砚台高1.52米、宽1.13米,由7位能工巧匠花费一年心血雕刻而成。石眼是石砚的“精、气、神”,是一件石砚的价值所在,精巧的石眼,既是石砚上美和雅的装饰,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韵味无穷。我国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石眼的为瑰宝,而在这件佛砚上有上百个石眼,且石眼千姿百态,或青如碧玉,或白如月牙,其形圆如龙眼、长似丹凤,栩栩如生。更为奇妙的是,砚台上雕刻的如来佛祖和十八罗汉每尊佛的眉心均有天然石眼而形成“天眼”,九只仙鹤在祥云中穿行,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每只仙鹤的眼睛也是天然石眼形成。

讲起与这方佛砚的渊源,李跃华既兴奋又感慨:“十几年前找到这块石头的时候,觉得心里挺高兴,想的是‘哎呀,找到这么大一块苴却石’。陆续请来近20位专业雕刻大师和资深雕刻师多次设计论证,却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我一直对该石的设计魂牵梦绕,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出差路上灵感突现,认为这块石头可以设计成一方佛砚,那幅画面在脑海中越发清晰明了,主要以吉祥盛世为主题。于是把佛雕得喜笑颜开,佛的周围都环绕以如意之类的吉祥宝物。雕着雕着就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仔细观察这方佛砚上笑佛,眉心上都有一颗天然石眼。天工与匠心浑然天成。雕完工时这样的天意巧合已达16处之多。”

而今,李跃华已经成为永仁一代最富成就的苴却砚收藏家。“我一辈子也离不开石头。”石料产地的小镇平地镇,是李跃华当年起家的地方,现在已经被他带动成一个产业。

破茧成蝶,创新发展

苴却石产生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金沙江畔。距离楚雄县城200多公里的方山,是苴却石的原产地。紧邻湍急金沙江水的陡峭崖壁,就是苴却石的“家”。这里人烟稀少,却是李跃华常来常往的寻宝之处。在李跃华展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当越野车绝尘而去,行至山脚下时,前方土褐色的山体只有隐约几点绿意。“这一带几十公里荒无人烟,裸露的悬崖峭壁让人不禁想到以往人们得到苴却石的艰辛。过去人们大都靠自然风化掉到地上的少量苴却石雕刻苴却砚,现在因为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也是严格管理,限制开采。”

行家说,“黑如墨,白如玉”,就是好石头。李跃华有很多质量上乘的苴却石石材,都堆放在他的石料库里。难得闲暇,他时常一个人在里面呆上很久,手里拿一杯清水,轻轻掸到石料上,看着瞬间显现的美丽纹理,独自品味良久。有时朋友来访,李跃华也会拉着人家来到这里,为客人指点苴却石的特点,津津乐道为人讲解。

浸润苴却砚文化多年,李跃华有着独特的心得:“苴却砚是心境艺术、发现艺术、无中生有艺术。砚雕师要有丰盛知识储备,会从各个角度观察石头,再用技艺呈现出来。”李跃华欣慰地谈起苴却砚的发展:“经过几年来的加速发展,设计工艺及文化含量大幅提升,我们先后雕刻出《紫气东来三万里》、《天下第一佛砚》等一批苴却名砚,也分别荣获国家级、国际级金奖和精品奖。苴却石艺已成为楚雄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名片并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但依旧存在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无法快速做强做大,破茧成蝶。”

砚是古代文人耕耘的天地,宁可三日不洗脸,不可一天不洗砚。李跃华也是无时无刻不为砚奔走呼号。在他看来,苴却砚近年来发展虽快,却依然要有不可忽视的忧患意识:“经营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楚雄州有各类苴却砚雕刻师124名,省、州工艺美术大师5名,共有苴却砚生产企业10多家,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但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规模与金字招牌的要求明显不符。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苴却砚的原产地楚雄州永仁县在苴却砚产业发展中,实行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单位负责、一个工作方案推进、一个专门班子落实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成立了苴却石艺产业发展办公室,以‘跳起摸高’的工作模式,加快推進苴却砚产业发展,但目前楚雄州内生产苴却砚产品的企业大多还是些小作坊,在设计、创意、制作、加工、宣传等方面与其它砚种相比,特别是与国内一些知名砚种的差距更为明显。设计制作人才紧缺,现代管理理念缺乏。在苴却砚生产加工企业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很低。设计作为苴却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多厂商因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意识,产品不会因材创作,而大多采取模仿与复制。而且大部分生产加工企业管理水平较差,没有现代管理意识,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长远规划,缺乏长远眼光,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穿梭在中国苴却砚精品博物馆里,每一方苴却砚似乎都在默默讲述一个故事,传承一种文化。虽然清楚每一方苴却砚的来历与特点,李跃华依然常常流连其中,玩味许久。他有一个梦,就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让楚雄州苴却砚和其他艺术品及其观赏石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楚雄州雕刻石头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雕刻时光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