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战争“硝烟”背后的博弈
2015-01-22宗文
宗文
国际石油市场2014年以来风波不断,上半年,在利比亚、乌克兰和伊拉克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还在一路高歌猛进。随后风云突变,随着地缘政治因素缓解,国际油价即转入下跌轨道,而在11月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不减产之后,国际油价跌势迅速加剧,美国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近50美元关口。
油价惨遭“腰斩” 是一场阴谋还是供需失衡?
国际石油市场处于巨大漩涡之中,迄今为止,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左右,惨遭“腰斩”。这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但连锁反应波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关于此轮油价下跌原因的种种讨论中,阴谋论猜测逐渐上升。是美国联合沙特打压俄罗斯,还是沙特意图挤出成本更高的美国页岩油,抑或某些国家在打击中国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产业?
石油兼具政治金融属性。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元走强,地缘政治趋于稳定,基金大量减持多头头寸,加剧了油价的下跌。从很多方面来看,近期的油价下跌的确是美国所为,很大程度上是凭借页岩油等替代性资源开发带来的产量激增,大幅增加了供应。
据美国能源署数据,页岩油输出的增加,抵消了传统石油产量的下降,让美国原油平均日产量从2008年的500万桶增加到现在的约900万桶。这400万桶的增幅,比油盟中日产量仅次于沙特的伊拉克和伊朗都要高,这给全球油价施加了强大的下行压力。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表示,“阴谋论的说法尚缺乏证据支撑,甚至相互矛盾。这其中忽略了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的根本变化。”
而从需求面上看,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能源需求较大的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能源依赖度正在减弱。
对于油价暴跌的原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伯强认为,“美国联合沙特打击俄罗斯”的阴谋论不靠谱。阴谋论里的动机、动因可能都有,但执行成本太高,油价大跌的主要原因仍是供需失衡。
美国缘何拒绝石油美元投资?
贝莱德首席投资策略师杰弗里.罗森博格也认为这并不是阴谋,而是市场的自然演变。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有三个简单原因:需求、供应和美元。除美国外,全球经济不振,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疲于应付国内通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经济结构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油价下跌是全球制造业收缩的结果。
目前油价大跌可能会影响伊朗,该国正在考虑是否要就其核计划与西方达成妥协;同时迫使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国家重新评估自己在控制全球石油供给方面的作用。
然而石油价格下挫对美国的影响却不大,从经济数据可以看得出美国的复苏,美元的上升与油价的下挫,可以增加消费,消费上升与相应的能源资本支出的下降相抵销后,对GDP还有提升作用。沙特在以7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低廉的生产成本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对抗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只有俄罗斯等国,日子最为难过,美国金融博客上一个劲地猜测,俄罗斯金融市场到底何时崩溃。
石油不减产 俄罗斯很受伤
国际油价跌入熊市,西方对俄的最严厉经济制裁持续四个月都没有撤销的迹象,俄罗斯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同时本币卢布汇率崩盘、通账蹿升,支持卢布又使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
石油与天然气带来的收入约占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收入的一半。然而,OPEC(欧佩克)会议做出不减产的决定,让油价在熊市中继续沉沦。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GDP增长持续下滑。2014年12月俄罗斯官方公开承认可能面临2年左右的经济衰退。预计全年GDP增长将下降0.8%。据俄财长西卢阿诺夫表示,这次低油价将致俄2014年损失1000亿美元,预计资本外流数额将高达1300亿美元,而2015年俄经济预计将萎缩4.5%至4.7%。
而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正在迅速减少,2014年11月7日该央行公布的外储余额为42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30亿美元,跌入四年来最低谷。
油价还能跌到什么时候?
“之前还感觉(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有难度,现在觉得可能性很大了。”一位多年从事油价研究的人士说。
“除非我国经济好转迹象明显,否则进入2015年1月份石油需求淡季,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下冲4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朝霞说。
2015年全球石油新增产量220万桶/日,需求仅新增100万桶/日。如果没有突发因素改变供需,油价“探底”之程短期或将继续。
目前,市场对于油价走势的一致预期为:还会继续探底,Brent原油价格将跌至40~50美元/桶,最快要到2015年下半年才会反弹。
继续下跌或反弹的主要因素
需求方面,全球仅美国经济增速表现抢眼,整体依然疲软,且存在原油出口国债务违约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
供给方面,短期难以扭转过剩的局面。沙特多次强调不会主动减产,其他主要的原油出口国受油价下跌的冲击较大,更不会单方面减产,同时因为利益的不对等和彼此缺乏信任又很难实现联合减产。
此外,美元指数依然保持上行趋势,形成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压。虽然2014年OPEC非计划月度原油产量损失整体处于历史高位,但已经难以抵消美国逐月上升的原油产出增量,全球供给趋于过剩。
2015年3月可能获得美国原油月产量增速放缓的切实数据;目前有公司正在陆续公布2015年资本开支,预计到2015年3月,整个油气行业显著下降的资本开支将使得市场开始担忧中长期的原油供应;以中国为代表的原油进口国可能通过加大进口量和增加期货市场上的多头头寸来锁定低价原油。
“石油战”中国能否成为赢家?
目前形势而言,无论是从明里还是暗里看,一场石油价格“战争”已经打响,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独善其身或者成为赢家?
2014年12月1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交易。酝酿十余年的我国原油期货即将破茧。尽管对于我国原油期货能否在国际原油定价权上竞得一席之地有不同声音,但不可否认,此轮油价下跌对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既是机遇亦有挑战,须精心筹谋。
首先,油价大跌显著降低了我国的用油成本,也是我国增加石油进口和加快储备建设的好时机。
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同比增长65%,我国从伊朗进口原油比10月大增五成。但有无足够的储备库容和对油价走势的精准判断,无疑是制约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等制造业大国受益于石油价格下挫,正在积极进口储备原油。2014年1月到10月,中国进口原油量达每日609万桶,同比增加9.2%,创2010年以来增长率新高。
此外,油价下跌也为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和引进资源提供良机。目前的石油价格战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也有利于刺激消费,是中国大规模进口石油的时间窗口,可以为下一步的财政改革埋下伏笔。
不过,从中长期看,油价下跌对于我国正加快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却不算利好。油价跌跌不休已使煤制油等煤化工行业步入“寒冬”。过低的油价无疑会打击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前景,抑制研发投入;成本降低也让一些落后产能有了喘息的机会。 编辑/杨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