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型活动的创意传奇
2015-01-22王珍
王珍
继播音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母语的花环》之后,诗歌的作者朱海应浙江省直机关妇委会旗下三味书院的邀请,在众人的掌声中拱着双拳走进了浙江图书馆报告厅。他说写诗作词只是自己的副业,国家大型活动的创意、策划才是自己的主业。这是2014年10月21日在“创意的传奇”讲座上朱海为自己定义的身份。
朱海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央视的春晚,也有人曾经关注过抗击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国家级大型活动的舞台上那些重量级明星朗诵过的诗歌,朱海就是多年春晚的幕后策划人和撰稿人,同时也是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歌的作者。正因为他在幕后,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他;也正是因为他在幕后,所以他知道许多大家都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创意需要观世界和世界观
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开幕式,一开场即强烈地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由72个动词构成的“筑梦之塔”,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也给了青奥会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头。120位少林小子在半空中演绎了33套不重复的高难度武术动作。虽然,那一晚大雨不期而至,但筑梦团队丝毫不乱阵脚,每个人都精准地“钉”在自己的位置上,刚劲而优美的动作、恰到好处的力度,一招一式都落在了团队的和谐点上。精彩绝伦的表演、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有惊无险的美好结局,让人拍案叫绝。让中国功夫脱离地面“飞”上了天,这是朱海的又一个创意传奇,因为朱海就是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的总策划、总撰稿人。
“都教授”金秀贤等明星演唱的开幕式主题曲《点亮未来》的歌词是朱海写的,青奥会会歌《梦无止境》也是他创作的。
这种能够让世界记住的创意正好契合了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朱海认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好创意一定得站在一定的高度,放眼世界。比如在如何策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他们就一遍遍观看、分析世界各国那些做得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案例,最后达成共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古希腊文明值得借鉴。这就是观世界。
但奥运会作为一次盛大的国际性集会,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古国精深博大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让策划人呕心沥血的难题。把兵马俑都“请”到广场上来集体表演?还是以龙作为象征来表述中华文化中的图腾?各路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一套套思路,一次次被否决。兵马俑带给人们的是与和平相反的战争场景,龙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是凶神恶煞的化身,传说中亚当夏娃身边的蛇就是龙变的……不同的文化语境,同样的事物会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既要浓缩展示中国文明最美好的一面,又不能让别人看不懂。这就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
最终我们看到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场是一卷画轴打开在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上。LE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气势恢弘、意境悠远的中国写意长卷,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如史诗般徐徐展开。新科技将中国的灿烂文明与西方文明巧妙连接,这就是创意的传奇。
格莱美、哈尔滨之夏和上海之春,这三个音乐节的知名度哪个更高?朱海说,我们的哈尔滨之夏和上海之春都比创立于1958年的格莱美更早,但名气却无法和格莱美抗衡,这是为什么?在怀旧而又浪漫的英国怀特岛上,那些散落在绿地和小路旁供游人歇脚的长椅最让朱海心动,因为每一把长椅的椅背上都挂着一个古铜色的小铜牌,铜牌上铭刻着某个人的姓名、出生和离去的日期,以及简单的生平。有些铜牌旁边还捆扎着几朵美丽的粉红色小花,那是后人对故人的怀念。这些小的细节让朱海联想到了杭州西湖边儿的歇脚长椅。同样的山水,有了人文寄托的创意就更有魅力,就像苏轼当年的创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西湖增添一些什么?在朱海的眼中创意可以无处不在。
这就是朱海的创意观:“你得看明白,世界各国在干什么,然后再弄清楚我能为世界做什么,这才是创意。”当然,所谓的创意,最忌讳的就是拷贝,而是要不断地将高度层层叠加。他说:“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打开画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则打开了一架望远镜,让我们引领着世界去看未来。”
灵气让脑子转得更快
创意除了站得高看得远,还需要急中生智。朱海吐槽春晚的那些事儿,某年有一个小品节目,本来赵本山应该是手提一个大旅行袋上场的,很不幸的是他临场忘记拿这件道具了。但本山大叔就是“临危不惊”,他边吃盒饭边打嗝,临时加了些戏分,不仅不显山露水地掩饰了差错,还恰到好处地增加了笑点。弄得搭档宋丹丹下台后直抱怨本山抢了她的笑点。朱海戏称赵本山是“最狡猾的中国农民”。他说,艺术一定要有创意的灵气,那是平时的一种积累,关键时刻就能灵光闪现。
说到争议不断的春晚,作为多届春晚的策划和撰稿人,朱海说,就像中国人过年一定得有年夜饭一样,春晚是不能取消的。但年复一年的春晚也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要经过八道严格的审查,要有强烈的时代印记,要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要代表文艺的最高水平,还要照顾到地域等方方面面。他曾经对冯小刚说,春晚舞台导演的压力和难度远远要超过电影导演。
朱海直言自己在做春晚策划人时,早早就开始心神不定、寝食不安了。比如,零点报时,那种点对点的严丝合缝,不能有一丝失误。他说,每到了那“黑色三分钟”,他一定是躲在台后的某个角落里猛冒着汗水,责任重大啊!这样的时光,语言的熟练程度、节奏的快慢、反应的敏捷,很能考验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应急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急中生智的创意。但这个“智”来自何处?做话唠吧!这就是朱海的回答。他说,自己从小好动、特别是话多,是个出了名的话唠。
母亲是朱海的第一个听众,不管他说什么,母亲从来不评价他说话的内容,总是夸他“说得好”。母亲的支持,带给了朱海“人越多话也越多”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朱海对天下父母说,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世界公民,生活在网络中心,所以家长一定要看得高远,树立大目标,相信未来就从相信孩子开始。别把孩子管得太规整、太机械,一定要鼓励孩子多说话、会做梦。因为说话能让人的脑子转得更快,养成不怵不怯的性格,保持长久的激情,在走向人生的目标的过程中也不至于太寂寞。
诗歌浸润对故乡的深情
说到创意的灵感和源泉,朱海满怀深情地说:“我要向浙江图书馆鞠个躬!”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在杭二中读中学的朱海觉得图书馆比课堂更有吸引力,他常常一有时间就奔向那时在杭州大学路上的浙江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苦读,读了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寒冷的冬天,整个阅览室里只有朱海一个读者,他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手不释卷地缩在一角读书,常常忘记了时光。他一直记得当时的图书管理员是一位老太太,从来没有过不耐烦的神色,还常常耐心地帮着他找书,仿佛只为他一个人敞开着图书馆的大门,即使是动乱岁月,也一如既往地开馆。浙江图书馆的那段经历给他日后的诗词创作带来了灵感和文思。
如今看着焕然一新的浙江图书馆,朱海很感慨:我真希望能够找到当年的那位老太太馆员,我要好好谢谢她。没想到我回家乡的第一场讲座又是在浙江图书馆,这不仅是一个巧合,其实也是一种哲理—你在哪里耕种,就能在哪里收获。
就是因为饱读了诗书,朱海才爱上了写诗作词,他的一首诗曾经在《红旗》杂志上发表,能上这本主流杂志的诗人寥寥无几,这是什么样的殊荣啊!巧合的是他的《朱海作品集:朗诵中国》也是由杭州的一家叫“红旗”的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朱海作品集:今夜无眠》已于2014年10月同样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朱海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选择在杭州首发自己的新作,朱海说,那是因为“祖国在自己心目中最清晰的符号是家乡,家乡是《朗诵中国》的一部分”。
满陇桂花雨/半塘荷花香/杨公堤下秋水长/柳浪拍夕阳
一杯茶 茶意浓/一曲梁祝蝶成双
闻香识故乡/闻香识故乡
春来芳草地/秋去舞霓裳/雷峰塔上望明月/晚钟入梦乡
一段情 情未了/西子泛舟入画廊
闻香识故乡/闻香识故乡
这就是《朱海作品集·今夜无眠》中《闻香识故乡》一词,字里行间浸润着他对故乡的浓浓情、深深爱。
1987年离开杭州后,朱海先后担当过央视春晚、《星光大道》等众多大型综艺晚会、知名品牌栏目的策划、撰稿工作。现在,朱海是杭州市文艺顾问,已经连续10届参与杭州西博会的开、闭幕式策划工作。而《朗诵中国》里的诗歌,朱海也是攒了10年。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一生一世、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是朱海创意和策划的意志。
国家大型活动的台前幕后,被朱海风趣幽默地娓娓道来,确实是充满了传奇。正如他在《朗诵中国》的开篇诗《母语的花环》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是母语孕育了“屈原的悲愤、陶渊明的洒脱、李白的豪放、岳飞的激昂、李清照的婉约、纳兰的忧伤……”其实,无论作为策划人、电视艺术家,还是诗人、词作家,朱海这位多才多艺的跨界艺术家,他的创意传奇,又何尝不是母语组成的花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