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背景下常州建筑产业集群发展探索
2015-01-22任国亮
□任国亮 俞 鑫
自2008年深圳市成为我国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展开建设工作以来,目前陆续有57个城市榜上有名。而早在2006年5月,常州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时隔两年后,常州市再次提出建设“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具有常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其重点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大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由于起步较早,重视足够,常州市的综合创新竞争力在2013年的《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中位列地级市的前十之中。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实践中,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规模型转变为集约优质型,城乡区域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其产业发展模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环境都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江苏省以及常州市建筑产业概貌分析
通过对住建部网站、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和江苏省以及常州市的2014年建筑业年鉴内容进行调研分析,不难发现,除了广东在对外承包方面的传统优势,江苏、浙江两省目前稳居全国建筑业的头两位,与第二梯队省份(北京、湖北、山东、广东、上海等)的优势差距明显。作为江苏省的优势支柱产业,建筑业正积极推动“建筑大省”走向建筑强省,有关数据见表1。
表1 江苏省建筑业基本数据对比分析
根据2013年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江苏省统计局联合发布)显示:南通、南京、苏州、扬州、泰州5个“建筑强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2363.61亿元,占全省建筑业产值的53.33%,特别是南通市建筑业总量独占省内鳌头,总产值为5421.73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3.40%。2013年,继徐州、盐城之后,淮安建筑业产值达到1103.48亿元。而根据同期的《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施工面积10747.9万平方米,增长6.1%;竣工面积3811.3万平方米,增长8.1%。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1%。常州建筑业作为省内的第二梯队,距离南通等建筑强市差距较大,同时鉴于省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资与沿海发展战略,且后期常州有被苏北各地市在规模总量上超越的趋势。因此,常州的建筑产业在创新型城市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差异化竞争而非规模竞争的方式,积极对行业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研究,才能实现后期的战略转型发展。
二、常州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根据常州市城乡建设局2015年度网站依法公开的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常州建筑产业集群主要分为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房地产开发、燃气六个大类。在各个分类中,有的还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勘察设计中细分为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岩土勘察、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不同的类别对应企业的数量、规模以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分析时,必须抓住重点,以某个主要方面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从常州市建筑企业的行业分布结构看,仍偏重于传统的房屋建筑业,例如2013年,全市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实现总产值1161.4亿元,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758.2亿元,在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中分别占比65.3%,而其他的装饰装潢、市政路桥等企业所完成的产值只占到剩余的34.7%,因此,行业过于集中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这一产业分类中,不利于产业创新发展,无法真正对接区域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三、常州建筑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途径
根据江苏省和常州市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常州市各类建筑企业较为分散,优势不够突出;传统房屋建筑产业虽然集中,但是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水平离省内其他地市有一定差距;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企业外向型发展势头较弱;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实际水平都有待提升。对比发展较好的省内五个建筑强市,结合常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背景,提出建筑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打造建筑龙头企业,推出品牌服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示范效应。目前常州市城乡建设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常州一级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有88家,二级187家,三级238家。同时对比南通市,其建筑业形成了一批高资质优势企业群体,特级资质企业超过15家,因此,唯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龙头企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才能带领较多的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筑产业的竞争,可以归结为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要素之间的综合竞争,最终还是依赖于人的强大作用。因此,培养建筑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梯队,构建高素质、精业务、层级化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工匠多元化人才梯队,将改变建筑行业人多庞杂而不精,人才流失以及结构不合理的通病。
(三)拓展外省乃至国外建筑市场,建立创新技术体系与管理服务体系,开创发展新局面。通过积极借鉴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出海战略和异地施工经验,积极拓展建筑业的外向发展,接触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理念,学习不同企业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自己企业独具特色技术创新体系与服务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改革企业的陈规陋习,不断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科技领域,适应信息化时代先进的服务质量要求,从而使得企业拥有新的发展活力。
四、结语
创新是推动经济与社会不断前行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建筑业集群发展的量变质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城融合,使得产业最终服务于民生发展。
[1]董海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及路径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3):27~28
[2]王小平.建筑陶瓷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51~53
[3]杨水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内在机理探讨——以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