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阳茶史与信阳毛尖的起源及发展
2015-01-22刘建军李美凤贺巍梁丽云袁丁冯建灿
刘建军,李美凤,贺巍,梁丽云,袁丁,冯建灿*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3.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河南信阳 464000)
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82、1986年连续两次被商业部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7]。
信阳毛尖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自起源至今,拥有百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革新,该名茶的品质、文化氛围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更好的了解信阳毛尖,本文从信阳茶叶发展历史,信阳毛尖的起源及其发展等方面做了简略的论述和探讨。
1 信阳茶叶发展历史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1987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信阳固始白狮子地14号楚墓内发掘出革质树叶,初步鉴定为战国中晚期的茶叶。发掘时在主棺盖上堆积有20~30 厘米厚的茶叶,并用棕绳结成网状,可见当时固始的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至于信阳茶树栽培历史始于何时?信阳茶树是否如《茶业通史》记载由川入陕,再沿汉水转入豫南?众说纷纭[8-9]。但是,楚墓的发掘证明了信阳地区种茶至少已有2300 多年的历史。
唐朝以前史书中很少有关于信阳茶的记录。
及至唐代,信阳茶叶已声誉日隆,驰名海内。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淮南(茶):以光州 (今信阳市潢川县、光山县、商城县一带)上,义阳郡(今信阳市一带)、舒州次……”当时的信阳已是我国八大茶区之一,其中淮南所产茶叶质量甚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唐代信阳茶叶属团茶,饼状,称“大馍茶”,《新唐书》载:“江淮茶为大馍,一斤至五十两”[10],信阳茶在唐代已成为贡茶。另传,因信阳茶医好了武则天的肠胃病,武后特赐修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塔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现仍屹立于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车云山上[11]。
宋代是信阳茶的鼎盛时期。大文豪苏东坡曾于此品茗论茶,给信阳茶以高度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二中记载“十三山场祖额钱共二十八万九千三百九十九贯七百三十二,共买茶四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一斤:……,仅光山、商城、子安(今商城苏仙石)三个茶场,年产茶即达93.6万余斤”足见当时茶风之盛,以至于 “民不可一日无茶”。宋太宗时,全国茶叶加工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茶有两种,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12],信阳茶叶就是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由团茶变为散茶。
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也有关于信阳茶叶的记载:“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清朝陆廷灿《续茶经》记载:元代时,全国有26种名茶,光州就有三种,“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这说明光州茶到唐宋时代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有了名茶生产。
明代,信阳茶曾以“小把茶”、“本山茶”为名。明朝初年,茶农曾在信阳市李家寨东南三条沟内种茶 (后人称这三条沟为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随后又向甘家冲、车云山等地发展,使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颁布诏令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团茶。令茶户惟采散茶。有司勿与,天下茶额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光州散茶也是在这次变革中出现的。据说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官府压榨加剧,茶价低,茶税重,茶农无力管理茶园而荒芜,有的甚至将茶树砍伐殆尽,只剩下极少量茶树。现在李家寨三条沟内尚存有明末九十株茶树,黑龙潭山顶上也有十余株老茶树,据说是宋代遗留下来的,算是信阳现存最早的茶树[13]。
清朝中期,信阳制茶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日渐成熟,茶叶质量逐渐提高。清末,蔡祖贤、甘以敬、王子漠等人在信阳大力推广茶树种植和加工技术,信阳地区茶叶生产逐渐恢复。
2 信阳毛尖起源与发展
清光绪末年(1903~1905),信阳人蔡祖贤、甘以敬(字周源)、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在推广茶树种植的同时,召股集资,成立茶社。1903年,甘以敬与其亲戚,秀才出身的商会会长王子漠、地主彭清阁等人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他们在震雷山北麓垦荒三十余亩,种了3万多窝茶树,并且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间,甘以敬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种植茶树,1910年组织成立宏济茶社(后改为车云山茶社),推举陈玉轩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廷为经理。茶社共征集股金2000余股,每五串钱为1 股,共折合1.35万元。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购买茶籽,于车云山主峰千佛塔一带种茶4万余窝,聘请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当时的制茶技术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 米、把粗0.1 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以敬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种茶3万余窝。在甘以敬等人的影响下,信阳城乡的一些绅士、地主、商人也相继集股建社种茶,毗邻各山头茶园面积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信阳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锅、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制茶工艺和茶叶质量均有了新的突破,制出的茶叶外形与内质兼优,色、香、味俱美,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大部分股东应邀上山庆贺。因种植的茶树由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培育而成,所以茶社将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
1914年,为了参加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在本地官员蔡祖贤的支持下,信阳茶人陈雨人等人搜集了信阳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十一种茶样随同其它省份参赛物品送往旧金山参展。
1915年2月由车云山采制的“跑山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此后,信阳茶名声大震。同年,信阳县成立茶业公所,由蔡竹贤、陈雨人、薛温伯、王选青、肖序玠、彭楫轩等组成董事会,办公地点设在信阳老城太平缸胡同路东 (邻近现老城管理区办事)。将优质的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茶命名为豫毛峰,其余称豫毛青[14]。
1915后,信阳又相继成立了“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五大茶社,连同清末的“元贞”、“宏济”、“裕申”,组成了信阳历史上有名的“八大茶社”,在“八大茶社”的努力下,信阳茶叶加工技术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信阳的茶叶生产逐渐发展壮大。
1937年春,豫南五个产茶县(信阳,罗山,光山,商城,固始)年产茶295吨。
抗战爆发后,茶叶生产遭战火破坏,信阳茶业再次跌落。到1949年全区茶园不足470公顷,年产量22万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茶叶这一优势资源,信阳茶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8年,信阳茶被评为全国 “十大名茶”之一,因与“黄山毛峰”同名,改“豫毛峰”为信阳毛尖,豫毛峰遂成为历史[14]。此后,信阳毛尖又多次获得全国名茶等荣誉称号。
1984年后,为充分利用信阳毛尖这一优势资源,河南省、地、县等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专业组织技术人员、茶学专业毕业实习学生在信阳地区各产茶县推广信阳毛尖炒制技术,仿制信阳毛尖,称“河南毛尖”[15]。
1994年1月,原信阳地区行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信阳茶叶生产的资源优势,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信阳地区(现信阳市)按信阳毛尖工艺、品质要求生产的茶叶统称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的产区扩大到信阳市8个县、区,成为我国第一大名茶生产基地。
为了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信阳市建立并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2004年初,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订并由河南省发布了信阳毛尖茶、无公害信阳毛尖茶的地方标准,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和信阳毛尖茶机械炒制工艺规程,使信阳毛尖质量得到了保障和提高[16]。GB/T 22737-2008《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对信阳毛尖茶的定义、产地环境条件、茶树品种、茶树种植和管理、鲜叶及加工、产品质量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便于信阳毛尖茶生产、加工和质量的管理。
信阳毛尖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精湛,产区也不断扩大。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信阳市茶产业的不断发展,信阳毛尖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给当地茶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统计,2013年信阳市茶产业产值达到85 亿元,茶园每公顷产值6.75万元,茶农人均收入达4500元。同时,信阳毛尖茶在同类产品中的影响不断扩大,2010、2011 连续两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位居第三,2012、2013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评估分别达46.06 亿和49.10 亿元,略低于普洱茶的47.14 亿和49.41 亿元,位列第四。
2013年万元品牌收益前十强品牌排名中,信阳毛尖超过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跃居首位[17]。2014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评估52.15 亿元,超过普洱茶位居第三。2015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评估55.73亿元,仅落后于安溪铁观音和西湖龙井。
[1]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名优茶选集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27-229.
[2]钱远昭,郑乃福.全国名茶-信阳毛尖[J].茶叶,1995(4):40-41.
[3]章恩宽,徐彬,王娟娟.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 [J].茶叶通讯,2013,40(2):27-28.
[4]黄道培.信阳毛尖 [C]//陈椽.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合肥:安徽农学院,1985:61-64.
[5]钱元昭.河南茶叶[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4-87.
[6]程书祥.中国名茶—信阳毛尖 [M].郑州:黄河文艺版社,1989:184-1864.
[7]郭桂义.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初探 [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8(4):17-21.
[8]陶德臣.论汉晋南北朝时期茶从西南向江淮的传播 [J].中国茶叶,2013(11):36-38.
[9]宋效忠.信阳种茶是从川陕移入的吗[J].中国茶叶,2011(4):32-33.
[10]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陈永省.信阳茶史概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1):119-120.
[12]宋史(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河南省信阳县志总编辑室.重修信阳县志 (食货志三·物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4]高扬金奖 振兴茶乡[J].信阳经济研究,1992(2):4-7.
[15]郭桂义,孙慕芳,王广铭,等.信阳毛尖茶 [J].中国茶叶加工,2003(4):19-20.
[16]亢崇仁.豫茶春天[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99-120.
[17]浙江大学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2009~2013)[J].中国茶叶,2013,35(5):4-12.